返回第一八二章 聚士(二)(1 / 1)老燕难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陈兵来TI,要挖的人除了张汝京之外,还有蒋尚义。蒋尚义也是出身台积电的半导体大佬之一,甚至一度有接班张忠谋的传言。

只不过这个传言没有成真,而江湖上一般的说法,蒋尚义没能接班张忠谋,是因为他年纪太大了,很难执掌台积电太久,就又需寻找下一代接班人,容易造成台积电公司管理层的频繁变动。

这些都是江湖上的说法,未必是真实情况,但不管这个说法是否真实,都说明蒋尚义从资历和能力上,都曾经是接班张忠谋的人选之一。

蒋尚义在台积电期间,担任的是研发副总的职位。他从1997年入职台积电做研发副总,十几年时间,他统领的研发部门从400人扩张到了7600人,规模扩大了二十倍。

也正是他担任研发副总的期间,台积电完成了技术上的不断超越,彻底奠定了台积电的技术领先优势。因此,在好事者提名的台积电研发六骑士中,他是排名第一位的。

从很多角度上说,他排名第一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他是研发副总,是整个研发部门的老大,其余的五人都是他的直接下属。

但在这个排名中,仍然有不少声音认为,蒋尚义其实名不副实,他的功绩声名中,很大一部分是仗着领导的名分,抢了其他五人的功劳。

之所以这么评价,是因为蒋尚义直接参与的一线研发工作并不多,他的大部分的工作成绩,其实是偏于行政的研发管理工作。

这两种说法,其实根本说不上有什么对错之分。研发管理和一线研发之间的矛盾,就象古代打仗时,武将与谋士之间的矛盾一样,是亘古长存的。

诸葛亮刚刚出山之时,关羽和张飞也曾要挑战过他的权威,只是最终被诸葛亮将二人折服了。

但诸葛亮这样真正能够折服麾下武将的,其实才是少数,而大部分文官带兵,其实也只能是凭借职级压制住武将,能够不让这种矛盾公开化,就已经算是很有实力手腕了。

蒋尚义在台积电研发部,基本就是统帅型的领导,让他自己上阵搞一线研发,确实不是他擅长的。

但在他担任研发副总的十几年时间里,至少与下属之间的矛盾没有公开化,也维持了研发团队的整体高效运转,实现了台积电的技术超越,这是实打实的成绩,也是他真正的厉害之处。

蒋尚义在江湖上有两个私下称呼,亲近的人士或当面之时,把蒋尚义称为“蒋爸”,可见他收拢人心是真有一套的。而那些于他不亲近的人,在背后则称呼他为“笑面虎”。

从这两个称呼,就基本能够看出蒋尚义的管理风格,在一副温和的面孔下,其实有非常强的管理能力和斗争手腕。

陈兵要经营的是企业,不是要对人进行道德评价。其实象蒋尚义这种风格,被挖来做下属,绝对是能够独当一面的。

至于历史上,蒋尚义与梁孟松之间的矛盾,从很大意义上来说,是张忠谋有意挑起和激化的。

梁孟松是92年就到了台积电,干了五年,将台积电从0.8微米制程,带到了0.3微米,已经任职了台积电研发部的技术处长。

但就在1997年,台积电又挖了两个人到研发部,这两个人就是蒋尚义和孙元成,也是后来与梁孟松恩怨纠缠的两个关键人物。

梁孟松在台积电已经工作了五年多,工作成果也十分的显著,但蒋尚义直接空降而来,成为了研发副总,一上来就成了梁孟松的顶头上司,压了梁孟松一头。

孙元成虽然没有跃过梁孟松,但其实职位也不比他低,两人自然就成为了竞争的对手。

世上没有新鲜事,一个团队猛烈扩张时,一定会有元老派与新晋派之间的矛盾。

梁孟松比蒋尚义早入职了五年,是把台积电从落后的企业带到第一梯队的功臣,说的上资历深厚,劳苦功高,自然是元老派的代表。

蒋尚义空降而来,年纪比梁孟松还大五岁,直接出任研发副总,那自然是新晋派的首领。

而且,蒋尚义还有一个身份,具有先天的优势。按照中国人论资排辈的传统,他是梁孟松的师叔,而且是及其正牌的师叔。

梁孟松的老师是胡正明,他对胡正明很信服,两人关系也很好。

而蒋尚义和胡正明却是大学的同班同学,虽然两人的关系说不上亲近,但这个师叔的名头拿出来,梁孟松也是不得不承认的。

梁孟松性格骄傲,不服气技术能力不算过硬的蒋尚义,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两人之间就难免有不少冲突的地方。

许多的管理者,其实对下属之间有一些矛盾是很乐于见到,甚至希望让下属之间,互相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梁孟松在蒋尚义麾下,做个刺头,张忠谋是有些纵容的。

但蒋尚义牛逼的地方,就在于他第一次退休之前,梁孟松即使内心不服,也被蒋尚义压制住了。

而且两人并没有把矛盾激化,造成严重的内讧,而是保持了台积电研发部门的整体和谐,这份求同存异的能力,是让人不得不服气的。

梁孟松负气离开台积电的原因,并不是与蒋尚义之间的矛盾,而恰恰是蒋尚义第一次退休之后,留下的位子。

2006年,蒋尚义60岁了,然而张忠谋没有准备让他接班,而是成功说服了蒋尚义,从研发副总的位置上退休,去一个下属公司养老。

而蒋尚义原本的位置,一分为二,分别给了INTEL空降来的罗唯仁,和与梁孟松一直是竞争关系的孙元成。

这下,心高气傲的梁孟松是真的坐不住了,蒋尚义无论如何有师叔的名分,年纪又大,压他一头,即使心里不服气,他也就认了。

但与孙元成的竞争中落败,让他很难忍受,自然就闹了起来。

但这个闹并不是冲着蒋尚义去的,二人本就关系不好,蒋尚义不推荐他,更属意办事圆滑的孙元成,本就意料中的事情。

而这时候,张忠谋搞出了一个“超越摩尔定律计划”,直接将梁孟松调去带领这个计划,其实就是将梁孟松调离了研发部的核心。

梁孟松自然是认为自己被降职了,被打入冷宫了,几个月后就负气辞职而去。

在后来与台积电对簿公堂的时候,梁孟松曾声泪俱下的,描述过这一段历史:

那几个月他一直坐在办公室里,没有任何的工作,连食堂都不敢去,总觉得自己成为同事眼中的笑话和失败者。

梁孟松出走之后,去了宇宙半岛,用了三年的时间,让三星实现了14nm技术节点上对台积电的超越,结果就是三星拿到了苹果的芯片订单、

这对台积电的行业地位造成了巨大威胁。这时张忠谋紧急,把已经被送去养老的蒋尚义,又招了回来。而招蒋尚义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杀“叛将”梁孟松。

这才是两人矛盾公开化的开始,最后甚至到了不共戴天程度的程度,这个过程中,蒋尚义就是张忠谋追杀梁孟松的那把刀。

江湖上还有一个八卦的传言,蒋尚义刚刚复出的时候,梁孟松根本就不知道,蒋尚义重新出山是要对付自己的,甚至还礼貌性的,给蒋尚义发了一个祝贺的邮件。

而这个邮件居然是用三星的邮箱来发的,据说这封邮件,也成了被台积电抓住的把柄之一。

为了阻止梁孟松继续协助三星,台积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最后甚至入禀法院,对簿公堂。

梁孟松在法院上声泪俱下的控诉,台积电对他这样的老功臣不公正,他离开台积电是被逼的。这种遭遇获得了很多人的同情。

但最终,法院还是判定,梁孟松必须离开三星,而且不能再以任何的方式,对三星提供帮助和服务。

让张忠谋没有想到的是,梁孟松离开三星之后,转身就去了台积电的另一个死敌,中芯国际。并很快又率领中芯国际大幅提升了技术水准,再次开始威胁台积电的地位。

至于后来蒋尚义也同样入职中芯,并造成了中芯的又一次人事分裂,其实那就是之前两人恩怨的余波罢了。

陈兵前世与蒋尚义和梁孟松都见过,甚至参与过一些试图调解两人矛盾的工作,对二人的恩怨,其实还是很清楚的。

在陈兵看来,梁孟松最大的不满其实是针对的张忠谋,只不过张忠谋的阶位太高,他就只能先把不满的方向,转向了甘愿给张忠谋做刀的蒋尚义。

蒋孟二人虽然性向不合,必然产生矛盾,但两人并没有什么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只要没有人去有意激化,两人性格上的矛盾完全可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

蒋尚义和梁孟松都是能力很强的人,只不过能力是在不同的方向之上,陈兵可不会因为担心两人前世的那点恩怨纠葛,就只选择一个。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两个都要。

陈兵与蒋尚义见面,还是之前与张汝京见面的咖啡馆。与之前陈兵邀请的那些偏技术的人员态度不同,蒋尚义明显主动热情了很多。

“陈总经理,英豪公司这次收购了INTEL的DRAM业务,直接就跃居了半导体领域的第一梯队,这可是大涨了我们这些华人的志气啊。”

蒋尚义其实职业经理人的属性更弄一些,一上来就开始了商业互吹,而且笑容里透着一丝真诚,很容易让人感觉亲近起来。

他甚至没有夸陈兵少年有为之类的词语,只是吹捧英豪的名声,言语之中,明显透着小心。

“英豪确实有些成绩,不过距离涨华人志气,还有很远的距离。

蒋博士也是我们华人中的翘楚,我这次过来,就是想要请蒋博士能够来助我们一臂之力啊。”

陈兵其实也是理工男的性格,并不太喜欢过多的商业互吹,直接就进入了正题。

“在陈总面前,我哪里敢称什么翘楚啊,不过同为华人,如果有能够尽到绵薄之力的地方,我肯定是义不容辞的。还请陈总不要客气,尽管吩咐。”

这可不是直接答应跳槽邀请,而是在问,英豪准备如何安排自己。

“蒋博士,你也应该听说了,我们英豪正在筹建一个新的DRAM工厂。

这个工厂,如果不出意外,会由INTEL的虞博士来主持,但新厂建设,诸事纷繁,虞博士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

我想邀请蒋博士过来,先给虞博士做一段副手,将这个工厂弄起来。

当然,这个还只是阶段性的安排。以蒋博士的能力,只是做副手,确实有些屈才了。

好在英豪的业务线比较广泛,而且发展的还比较快,等到这个工厂走上正轨,还需要蒋博士选择有兴趣的方向,担当方面之任啊。”

蒋尚义其实并不算专业的半导体人,他是学机电出身,在到TI之前,他还曾经在ITT工作过,历史上,他从TI离开后,还曾在HP任职过一段,才去的台积电。

陈兵这话,就是明确了为蒋尚义规划的路径,先到DRAM厂做一段副职,业绩出色,就可以找一个业务方向,充当正职。

蒋尚义今年37岁,在TI其实也只是做到了部门经理的级别,陈兵这就是直接许以了更高的职位,和更重的权力。

对于这个安排,蒋尚义还是比较满意的,虞博士在INTEL早就功成名就了,他上来就给虞博士做副手,本身就是委以重任了,何况还有未来再升职的许诺。

TI是大公司不错,但英豪现在也不差了,他刚刚说英豪已经跃居半导体第一集团,可不仅仅是吹捧,而是一个事实。

更重要的是,TI这种大公司,人才济济,该填充的职位早就填充满了,想要在TI内部升职,必须慢慢熬资历。

但英豪不同,英豪正处于快速的扩张期,而且财力同样雄厚,提供提供的上升渠道,比TI要多出太多了。

对于陈兵邀请的诚意,蒋尚义是丝毫没有怀疑的,陈兵可是英豪集团的掌门人,亲自出面来谈,本身就是足够诚意的体现。

蒋尚义表面上一副温和的样子,其实却是非常有决断之人,既然满意了陈兵的安排,他也就不再做任何的犹豫,甚至都不再有意去矜持一下。

“陈总亲自相邀,诚意感人,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还希望陈总,今后能在工作上,给予我更多的支持。”

蒋尚义的决断,甚至有些出乎陈兵的意料之外,原本准备的一些说辞,根本就都用不上了。

不过陈兵对蒋尚义答应的这么痛快,却没有任何轻视的想法,反而更加高看一眼。

他深深看了蒋尚义一眼,直接伸出手去。“蒋博士愿意加盟,让我们英豪如虎添翼啊,我代表英豪的股东和所有同仁,欢迎蒋博士加盟。”

搞定了TI的两个目标人物,陈兵再次启程,悄悄的前往了IBM的研发中心附近,而这也是他这次亲自招揽人才的最后一站。

这里有两个目标人物,林本坚和孙元成。

两人同样都是名列台积电研发六骑士,只不过林本坚此时已经42岁,而孙元成则是32岁。

孙元成就是之前提过的梁孟松与蒋尚义恩怨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能够名列六骑士,与梁孟松成为竞争对手,他的技术实力不必多说。

只不过孙元成没有梁孟松那么锋芒毕露,此时32岁的他,还没有在业界有多大的名声,陈兵估计用独立实验室的条件,应该足够吸引到他加盟。

而事情的发展,也没有出乎陈兵的意料,孙元成感觉到陈兵的诚意之后,也果断的接受了邀请。

所谓独立实验室的制度,从管理的角度,并不是什么牛逼上天的先进制度,其实很多的灯塔大的研发机构,内部都有独立实验室。

这种独立实验室制度,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曾经大行其道,但80年代之后,反而逐步消失了。与这个趋势相匹配的,就是很多著名的科研机构,也在日趋萎缩,直指最终消失,例如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

独立实验室纷纷关闭,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太费钱,与资本追求高额快速回报的倾向,有着必然的矛盾。

灯塔各种独立实验室的大量出现,其实是灯塔50、60年代科技产业政策的结果。

那个时代,灯塔极为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也鼓励企业纷纷加入,才造成了这种实验室的大量出现。

而且这个时期,正好是许多积累的技术,例如半导体技术,进行产业化的时期,研发投入与产业回报,似乎能够匹配的起来。

但进入70年代之后,半导体产业已经度过最早的萌芽期,能够快速产生回报的,已经不在是那些基础技术了,而是开始转向了各种应用技术和工艺研发。

在这个过程中,独立实验室那种散漫自由的模式,就逐步被大公司设立的研发部门慢慢取代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可以认为,以个别优秀科学家主导的实验室模式,被更加组织化、工业化的研发部模式取代了。

陈兵重新祭出独立实验室模式,是有一点复古的,这也是因为,陈兵的目标,与那些现代大企业不同。

那些大企业,基本已经被资本裹挟了,经营的目标是以利润或股票市值为导向的,自然不愿意再投资独立实验室这种经济回报太慢的方式。

但陈兵不同,陈兵是在通过作弊赚钱的,而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技术追赶。

有了足够的财力进行支撑,陈兵才愿意承担,独立实验室模式造成的资本浪费,以加速技术积累。

而且独立实验室的模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远比研发部模式要的大的多。

在研发部模式下,技术人员能够获得资源数量,往往是与他们的行政级别挂钩的。

这使得很多研发人员,不得不将精力分散到,他们本不擅长进行级别竞争上来。

这会极大的浪费研发人员的精力,甚至可能造成研发人员的流失,例如梁孟松负气出走,就是典型的案例。

但独立实验室制度下,研发人员是不需要互相太多攀比的。

陈兵有足够强的资金实力,只要研发人员能够出成果,就能得到更多的资源,这会让他们的精力更多的集中在技术上。

陈兵之所以把这种已经逐步在淘汰的模式重新拿了出来,依靠的就是作弊能力,是没有可复制性的。

一般人经营公司,都是要受到很多的条件约束,尤其是资金约束,就向玩游戏一样,要一边采矿,一边建设。

而且很多大公司,在80、90年代的经营过程中,其实有一项非常大的现金漏出,就是利润分红。

不少盛极一时的大公司,牛逼的时候,一年能赚到几十亿美金,但他们垮塌的时候,可能是几亿美元的亏损就能弄到公司破产倒闭。

他们前些年赚的钱哪里去了?答案是钱被股东拿走了。

几亿美元的损失,很多时候是可以度过去的,但很多股东对未来看法悲观的时候,是宁可看着公司破产倒闭,也不愿意把自己之前获得的分红,重新投入经营困难的公司的。

这种情况,到了新世纪之后,才有了很明显的变化,股市的泡沫,替代了分红收益,成为了股东的主要回报来源。

公司对股东的分红越来越少,反而各种筹资活动日渐频繁,才造就出那么多千亿市值、甚至万亿市值的科技公司。

陈兵是英豪的最大股东,他自己对于个人财富也没有那么看重,生活很简谱,因此英豪赚的钱,才能重新投入到企业研发和业务扩张上去。

别的公司CEO玩的是资源采集的经营模式,而陈兵玩的是“无限钱”模式,其中的差异,如果说出来,足够那些CEO们哭死。

搞定了孙元成,陈兵才让孙元成帮忙约了林本坚见面。

陈兵把林本坚放在了最后,并不是他不重视林本坚,恰恰相反,林本坚才是他最看重,不惜任何代价,都要挖掘的人才。

因为林本坚,是有很明显的的无法替代性的。

林本坚入职台积电的时间很晚,已经是2000年了,而他真正成为科技界公认的技术牛人,更是在他协助台积电和阿斯麦发明出浸润式光刻机之后的事情了。

浸润式光刻机多牛逼,这里就不再科普了,有兴趣的一查相关文章到处都是。

林本坚的最特殊之处,就是他从事的领域,是相对非常冷门的领域,光学。

专业在这个领域积累几十年的人太少了,因此林本坚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最强。

林本坚是42年生人,虽然祖籍是在潮汕,但他却是在越南出生,后来到了对岸读大学,又到灯塔深造。

学习光学专业的林本坚,1970年博士毕业后,原本最想去的公司是柯达,但投的简历没有得到回应,却意外的得到了IBM的邀请。

历史上,林本坚在IBM的研发部,一干就是22年,五十岁的时候,从IBM退休,自己创立了一个小公司,但经营的不算特别出色,最终接受了蒋尚义的邀请,去了台积电,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在IBM的二十几年,他一直做的都是光学方面的工作,也被提升到了研发经理,但总体来说,其实一直都是IBM的基层研发人员。

他在IBM曾经获得过不少内部的奖项,但要说IBM对他有多重视,那就是无稽之谈了,最多就是把他当成了一个研发的骨干工程师。

在所有要邀请的对象中,陈兵对林本坚的了解其实是最少的,也是最没有把握的。

历史上,林本坚与内地几乎没有什么交集,陈兵能够打动林本坚的东西,确实不多。

林本坚是笃信基督教的,为人也比较平和,高官、厚禄其实对林本坚的吸引力并不大。

而且笃信基督教的人,往往会有很深的国际主义情节,想用民族情感去打动他也并不容易。

陈兵这次招贤纳士之旅,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对不同的人都祭出了针对性的说辞。

醉心科研的,他就许诺独立实验室;有民族情节的,他就打大感情牌;职业经理人,他就许与高官厚禄。

但对林本坚,陈兵唯一想到的,能够尝试的方向,就是支持他的研发工作,但能否轻易打动林本坚,其实陈兵并没有什么把握。

两人见面依然是在一家咖啡馆。在灯塔,咖啡馆才是陌生人初期见面,最常见的场所。

这一次,陈兵可不敢再单刀直入的发出邀请了,而是要慢慢的引导话题,寻找合适的机会,才敢发出邀约。

两人略微寒暄了一下啊,陈兵就把话题,引向了林本坚的专业上。

“林博士,我听说,您在IBM主要负责的是先进半导体制程的研发工作?

现在1微米制程已经在开始尝试生产导入了,您现在是在做0.8微米还是0.5微米?”

英豪的名声林本坚早就听说过,这是IBM的主要竞争对手。不过英豪与IBM的竞争,还主要在PC领域,与半导体领域关系还不大。

陈兵问的问题,多少有点刺探IBM技术的嫌疑,但其实涉及的敏感程度并不高。

林本坚说话很温和,“主要是围绕0.8,0.5微米也已经开始有一些涉及了。”

“林博士,我听说您1975年就发现并命名了深紫外光DUV,现在十年过去了,这个方面的研究,恐怕已经做的很深了吧?

提到这个问题,原本温和的林本坚就有些恼火,因为IBM根本没有在DUV上投入太多的资源,他们更看好X光路线。

林本坚话语还是很温和,但多少透出了一些失望,“DUV的研究进展不是很大,做0.5微米,用紫外光就够了。”

捕捉到了林本坚的失望,陈兵信心大振。他前世看过有资料提过,DUV在IBM早期不够被重视,林本坚失望之下,才那么早退休。

陈兵其实是有意问到这个话题,就是要判断这个信息是否准确。

“看来,IBM这次判断上出现重大失误了,白白浪费了这么大的技术领先优势。

紫外光恐怕很快就要走到尽头了,DUV才是未来的方向。”

这话让林本坚一下起了知己之感,“陈总经理对这个也有研究?”

“研究说不上,其实我在半导体领域是半吊子,计算机、通讯才是我的专业。

不过,我们英豪现在自己也在做光刻机的研发,和技术团队开过几次会,这个结论是我们公司团队做出的。”

“你们英豪居然还在做光刻机?我到是刚刚听说。”

“我们其实是刚刚起步,所以同业知道的很少。我们这个光刻机公司在荷兰,不在灯塔。

飞利浦的光刻部门您肯定知道,我们这个光刻机公司,就是在飞利浦的光刻部门基础上,整合出来的。”

听到陈兵这么一说,林本坚就明白了,随意点评了一句,“飞利浦的校准技术还是很不错的,你们这个光刻机项目的起点很高啊。”

他只说了校准技术,其他没提,也就是不太看的上。陈兵顺势摇摇头,继续讲到,

“现在市场上已经成熟的光刻机企业不少,GCA等厂商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霓虹的尼康发展也很快。

我们的项目跟他们比起来,还是落后了很多的,追赶也不会那么快。

因此我们就要把眼光放远一点,而DUV就是我们看好的技术方向,我们现在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开始投入资源了。”

林本坚的兴趣更大了,“你们进展怎么样?”

“很缓慢,团队原本在这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还需要从头做起。”

“技术上的事情,是这样的,确实需要足够的耐心。”林本坚反过头来,安慰起陈兵。

“耐心我是有的,而且决心很大,不瞒您说,我为这个方向的研发,已经准备了2亿美元,但进展太缓慢,这些钱,暂时都找不到花费的地方。”陈兵凡尔赛的云淡风轻。

“多少?”林本坚难得的有些失态了。

“2亿美金,这还是第一期,如果不够我还会再追加,我们英豪不缺钱,也舍得花钱。”

林本坚有些无语凝噎,IBM别说2亿美金,200万美金都不愿意向这个方向投。

两人一时之间有些沉默,似乎各有各的郁闷之处,陈兵其实一直在偷偷的观察着林本坚,感觉差不多了,他才开口,

“林博士,有没有兴趣过来我们这么做DUV,给您一个独立的实验室,所有的研究经费由我特批,上不封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