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三六章 英豪的欧洲攻略(1 / 1)老燕难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英豪此时已经是一个横跨多个电子相关领域,年收入大几十亿美元的全球科技巨头了,而阿麦光刻机项目,只是一个投资额几千万美元的小项目。

以英豪的规模,陈兵的身份,他来到欧洲,其实是业界极受关注的一件事情。

陈兵虽然亲自出面主导了阿麦项目的战略调整,但其实外界没人相信,陈兵来到欧洲只是为了这一个小项目。

在外界看来,陈兵这次在荷兰停驻这么久,重点其实是在于英豪与飞利浦正在就另一个重要的电子科技产品进行谈判。

这个产品就是SRAM。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dom-Access Memory,SRAM)是随机存取存储器的一种。所谓的“静态”,是指这种存储器只要保持通电,里面储存的数据就可以恒常保持。

相对之下,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里面所储存的数据就需要周期性地更新。

SRAM和DRAM,都是计算机重要的部件之一,只不过在计算机中,这两个产品的应用领域却极为不同,SRAM主要被用来作为缓存,而DRAM则主要是用来做内存条。

英豪与飞利浦就SRAM产品的谈判,之所以饱受关注,是因为这次谈判不仅有着极为复杂深厚的背景,而且极可能是英豪接下来在欧洲,一系列新布局的开端。

后世,提到电子科技产业,经常会提到一定是灯塔,之后就是霓虹、内地、宇宙半岛、对岸等亚洲地区,而欧洲是极容易被忽略的。

毫无疑问,欧洲在电子科技产业上的发展,全面落后了。

后世的互联网巨头中,灯塔与内地企业占据了大多数,欧洲几乎没有企业上榜。

而在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领域,在功能机时代,欧洲一度有诺基亚、爱立信这样的领导厂商,但当手机进入智能机时代之后,欧洲的这些厂商再次滑落了深渊。

而计算机领域,至始至终,似乎也没有什么知名的欧洲品牌出现。

更上游的半导体领域,欧洲有所谓的三巨头,意法半导体(ST)、恩智浦、英飞凌,在业界还是有些地位的,只不过这三家,其实一直是处于全球半导体的第二集团,从来没有成为真正的全球龙头。

历史上欧洲半导体领域,最知名的企业反而是阿斯麦与ARM,一个是半导体设备厂商,一个是IC设计的上游。

只有在家电领域,欧洲一直似乎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但其实到了陈兵重生之时,欧洲的家电产业也只剩下西门子在独自支撑门面。

至于另一家曾经的巨头飞利浦,也已经是在靠各种品牌授权来维持了,而这种品牌授权的策略,其实一直在消耗这家百年企业,最为核心的品牌商业信誉。

现代电子产业,是建立在半导体产业基础上的。从60年代开始,现代电子业从灯塔开始发端,灯塔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引领者。

而亚洲的几个主要经济体,虽然落后于灯塔,却一直在努力进行追赶,在电子产业中的地位,也一直在不断的上升。

只有欧洲,一直是用蹒跚、缓慢的脚步,在后面亦步亦趋,结果就是在产业竞争的格局中,在被不断的边缘化。

欧洲电子产业整体发展是有些缓慢的,这背后有极为复杂的历史、经济、甚至地缘政治原因,但这并不代表,欧洲没有做过要大力发展电子产业的尝试。

事实上,在80年代初,欧洲就已经发觉了在科技领域,欧洲已经开始落后了,那个时候,欧洲还处于欧共体时代。

于是,欧共体的几个成员国,开始坐在一起,商议推动欧洲科技领域的追赶议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尤里卡计划。”

“尤里卡计划”是一个振兴欧洲科技的开放性计划,是由高卢率先提出的,并很快得到了诸多欧共体成员国的响应。1985年的4月,这个计划在日耳曼的汉诺威被正式的发起。

“尤里卡计划”并不是一个有明确内容的技术研发计划,而是一系列开放性科技扶持计划的总称,他的核心特点,就是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支持欧洲民用科技的全面发展。

而承担尤里卡计划的主体,则是欧洲诸多的科技企业。

“尤里卡计划”包含的内容很广,从计算机、通讯、再到上游的半导体,都属于“尤里卡计划”的扶持范围。

而陈兵这次来欧洲,就是意图要全面参与到这个“尤里卡计划”中来。

英豪已经是全球的电子科技龙头,在计算机、通讯、半导体领域,都掌握了颇为领先的技术。

“尤里卡计划”是将灯塔、霓虹作为欧洲的主要竞争对手的,英豪是一家香江公司,从这个层面来说,与欧洲的科技企业,其实是有着先天的联盟基础的。

陈兵对于欧洲电子产业发展缓慢,逐步被边缘化的状态,其实是非常喜欢的,这能够让英豪在与欧洲科技企业的合作中,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在陈兵在荷兰盘桓的这段时间,其实英豪的数个工作小组,已经分赴了欧洲各地,与欧洲的本土科技企业,展开了全面的合作交流洽谈。

而陈兵第一站放在荷兰,也是因为与飞利浦在SRAM上的合作,最可能尽快的达成协议。

飞利浦把精力放在了SRAM上,本身也是“尤里卡计划”下属的一部分。

在“尤里卡计划”计划体系下,有一个分支计划,被称为MEGA,这个名字就是来自Megabit(1Mb的内存)。

MEGA计划的目标就很具体和清晰了,就是要发展欧洲的半导体存储技术,包含了SRAM和DRAM两个部分。

其中承担SRAM发展任务的,是飞利浦,而承担DRAM发展任务的,则是西门子。

历史上,MEGA计划,应该算是全盘失败了。

飞利浦虽然成功建起了SRAM的生产线,但SRAM的市场发展远不如预期,这个生产线建成不久就陷入了亏损。

这条生产线,也在几年之后,被搬迁到了亚洲的对岸,用来入股台积电,最后居然发展出了全球第一大的IC代工厂。

后来飞利浦更是把旗下的整个半导体部门,全部剥离了出来,进行独立的发展,这就是欧洲半导体三巨头之一的恩智浦。

至于西门子搞DRAM,后来其实引进的是霓虹东芝的技术,在投产后同样经营不如预期。西门子后来也将其半导体部门,进行了整体的剥离,就是同样列明欧洲半导体三巨头之一的,英飞凌。

不过,这个DRAM业务一直经营不善,后来又被英飞凌剥离出来,就是那个欧洲DRAM制造商奇梦达,最终奇梦达在2009年破产倒闭,几年之后,奇梦达的专利和技术则被内地企业收购,转化成了合肥长鑫。

至于欧洲半导体三巨头中另一家,意法半导体ST,其实也与MEGA计划,有密切的关系。

这个时候还没有意法半导体,意法半导体是1987年由意大利和高卢的两家公司合并而来。意法半导体半导体的前身,是SGS和Thomson-CSF。

其中SGS其实是意大利计算机公司Olivetti的半导体制造部门独立而来。

Thomson-CSF则是高卢大型电子企业,Thomson(汤姆逊)下属的半导体部门。

在推进MEGA计划时,这两家企业进行了技术联合,以谋求更多的政府扶持和技术互补,并最终进行了合并。

欧洲的三大半导体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欧洲那些大型的电子集团原本设立的半导体部门,分立发展而来。

这与灯塔诸多半导体公司都是创业企业发展起来的路线,是有明显不同的。

尤里卡计划虽然是在今年才正式发起,其实已经酝酿几年了,去年陈兵到访欧洲的时候,就已经与欧洲诸多的电子企业进行了先期的交流和铺垫,而这次陈兵过来就是要展开正式的合作。

MEGA计划主要针对的是半导体存储技术,而英豪的则是收购和继承了INTEL的DRAM业务部门,是拥有完整而领先的半导体存储技术的。

因此,这一次,英豪来与欧洲企业洽谈合作,是以技术输出者的身份前来的,在与几个欧洲厂商的谈判中,占据了更多的主导地位。

而欧洲的几家企业,对于英豪的到来,同样是极为欢迎的。

英豪虽然成立的时间不算很长,但在欧洲一直在不断的深入布局,而且英豪在诸多合作中,一向名声极好,以能够互利互惠著称。

英豪这些年发展的虽然快,但其实市场发展策略一直是十分温和的,很少与竞争对手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市场竞争,反而更愿意与诸多同业,共同瓜分市场。

英豪的起家产品是游戏和游戏机,在这个领域英豪其实是后来者,英豪开始起步的时候,灯塔已经有了行业龙头,雅达利。

但英豪并没有与雅达利展开过正面的竞争,而是一直在与雅达利展开合作,直到雅达利自己因经营失误崩盘,英豪则一举趁着市场混乱的机会,成为了游戏领域的垄断者。

而英豪虽然已经是游戏领域事实上的垄断者了,但英豪在电子游戏领域,其实一直口碑不错,大量的游戏公司,依靠英豪的电子游戏平台,赚了个盆满钵满。

英豪的游戏平台虽然垄断了电视游戏机的游戏发行,但英豪给与了那些平台上的游戏开发商,相对比较合理的分成比例,并提供了大量的周到服务,几乎没有哪家游戏开发商,对英豪的平台政策有什么严重的不满。

至于任天堂、世嘉,虽然曾经想要在电子游戏机上挑战英豪,引起了英豪的市场反击,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英豪是被挑衅的那一个。

至于计算机领域,英豪的名声其实更好。

在硬件领域,英豪与IBM还有诸多的计算机制造商,是有正面竞争的。

但英豪的WINDOWS操作系统,却一直是保持着极高的开放度,只要那些硬件厂商愿意支付费用,都可以很方便的获得这个操作系统的使用许可。

而且,英豪的操作系统,授权费用其实相当的低廉,甚至低廉到许多的潜在竞争者,都没有兴趣去研发一套新的操作系统,来与英豪进行竞争了。

例如原本野心勃勃,想要抱上IBM大腿,凭借操作系统大赚一笔的微软,其实已经放弃了研发一套操作系统来与英豪争夺市场的打算,微软的研发方向,已经转向了UNIX。

英豪在软件领域的开放,使得那些灯塔的硬件厂商,虽然在与英豪的竞争中,丝毫不会手软,但至少口头上,这些厂商,包括IBM在内,都不会来对英豪进行大肆的攻击抹黑。

至于通讯领域,其实移动通讯、互联网通讯还都只是刚刚开始兴起的市场,而英豪的通讯设备也一直主力在内地、东南亚进行销售,还没有主动进攻过那些老牌通讯厂商更关注的欧美发达市场。

英豪在成立不久,其实就开始布局欧洲了,只不过刚刚起步的时候,英豪在欧洲的布局,还比较缓慢,这两年才开始逐渐加速。

英豪在1981年,在欧洲就设立了办事处,那时候还只是在欧洲销售游戏机产品,82年则开始销售计算机产品,都只是把欧洲当成了市场。

从1983年,英豪开始与飞利浦合作,就开始在欧洲设立工厂,与飞利浦进行联合的技术研发,而去年陈兵来欧洲,又收购了腐国的A计算机公司和意大利的阿扎西,这都是本身就已经经营不善的公司。

而英豪的WINDOWS系统,在去年开始推出多语言版本,几乎覆盖了欧洲主要的语言,更是受到了欧洲的普遍欢迎,能够用母语直接操作计算机,不论是在任何地区,都是能够提供极大的便利,促进计算机应用普及的。

英豪到荷兰设厂,给荷兰带来了不少新的就业机会,自然是很受荷兰欢迎的。而英豪收购了A、阿扎西之后,虽然也进行了业务整合,但却没有进行大幅的裁员,同样获得了腐国与意大利的认可。

正是有了这些基础,尤里卡计划一开始正式实施,英豪就主动对欧洲的诸多科技公司递出了橄榄枝,寻求在多个技术领域的联合。

英豪与飞利浦就SRAM的交流,其实前期已经铺垫过很久了,陈兵这次过来,也已经与飞利浦的高层,达成了正式的合作意向,只是一些具体的合作内容,仍在进行磋商。

陈兵已经在框架层面与飞利浦达成了协议,具体的技术细节,自然是不用陈兵插手的。

英豪这一次过来,半导体合作实际上的技术领导人,是虞博士。以虞博士在INTEL曾工作多年的资历和行业地位,在存储行业内,比陈兵还具有说服力。

就在陈兵这面对阿麦光刻机项目完成了架构调整不久,虞博士与飞利浦的技术团队,也完成了技术层面的商谈。

陈兵代表英豪公司,与飞利浦也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

在这次合作中,英豪将向飞利浦提供全套的SRAM相关专利和技术,协助飞利浦建立一个SRAM的生产工厂,并且这个工厂中,英豪也会参与一部分的投资。

虽然英豪投资2000万美元,只拿到了20%的股权,但这对于陈兵来说,已经够了。

陈兵很清楚,SRAM的市场容量其实并不大,飞利浦这个项目想要盈利,其实非常的困难。这个SRAM工厂,在几年之后,是注定要作为不良资产,进行重新整合处理的。

陈兵现在拿到这20%的股权,目的从开始就不是为了取得什么投资收益,而是要对这些资产的后续处理,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历史上,这个SRAM工厂被搬迁到了对岸的台积电,成了台积电的起家资本。

陈兵前世就知道台积电对于内地来说,是非常大的竞争对手,这一世自然要积极的预防,提前的进行封堵。

历史上,台积电能够发展的起来,早期其实是从飞利浦获得了极大的帮助的。飞利浦不仅是台积电的创始股东,更是台积电诸多起家技术、设备的提供者。

这一世,英豪与飞利浦是有全方位密切合作的,现在又有了这个SRAM工,20%的股权,将来如果张忠谋再想成立台积电,再来飞利浦寻求合作,英豪就有机会来暗中设置阻碍了。

不管两年后,能不能真正的阻止得了台积电的设立,现在花个2000万美元,给台积电埋个雷,肯定是很有价值的。

与飞利浦的合作签约之后,陈兵的下一站就是日耳曼。

西门子对DRAM技术的渴求,甚至比飞利浦还要急迫,对于英豪主动递过来的橄榄枝,一手抓住就不肯放开了,英豪的另一个谈判小组,与西门子的谈判也进展的非常顺利。

飞利浦与英豪已经密切合作两年多了,在很多领域都在展开联合的研发,双方在技术上实现了很多方面的相互支持,因此这次英豪与飞利浦的合作,英豪并没有提出什么额外的交换条件。

但西门子不同,西门子与英豪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利益纠葛,合作和竞争其实都不多。

在与西门子的合作中,英豪愿意将全套的DRAM专利,对西门子进行授权。

但对应的英豪也向西门子提出了要求,希望得到西门子的一项领先技术。这个技术就是硅材料提纯技术。

硅是半导体行业最主要的原材料,由于硅在地壳中占比达到25.8%,储量丰富且易于获取,因此硅基半导体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半导体材料。

虽然半导体材料已经发展出几代,使用的原料也包括锗、镓、铟等多种金属,但其实90%以上的芯片,仍然是以硅为基本材料。

硅的纯净度,一般用N来表示,几N就代表纯净度中有几个9,例如99.99%就是4N级,99.999%,就是5N级。能够用于制造半导体的硅材料,必须是纯净度非常高的。

陈兵重生时,半导体已经发展到了纳米级,如此高的加工精度,对于材料的纯度自然也是十分高的,甚至已经达到了堪称变态的程度。

所谓电子级的硅材料,是纯度达到9N-11N的高纯多晶硅,99.9999999%~99.999999999%(9~11个9),看着这一串9,是不是够变态?

内地作为制造业大国,工业硅的生产量其实是非常巨大的,但到陈兵重生时,内地其实还在大量的进口半导体硅材料,其中的技术瓶颈,就是提纯工艺。

陈兵重生时,内地已经能够大量的生产太阳能级的多晶硅,但太阳能级的多晶硅纯净度,只有6N到9N,是不够芯片生产要求的。

因此,内地不仅需要每年进口大量的电子级高纯硅,而且还要被别人卡脖子。

硅材料从50年代,被应用在半导体领域,全球就有多个技术小组,开始投入对硅生产工艺的研发,而西门子集团的W.Heywang小组与豪斯科(Halske)材料研究实验室,主要研究硅的纯化,制出高纯硅。

西门子公司将三氯硅烷和氢气通入钟罩式反应器中,从而在炽热的硅芯/硅棒表面沉积出多晶硅,这就是后来被称为西门子法的硅提纯工艺。

这个工艺,德国西门子公司在1955年率先使用,其后又经历了多次的改良,很快就成为硅提纯的主流工艺。

60年代,西门子法制备多晶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司认可,霓虹的信越、大阪钛、室素电子等公司纷纷采用西门子法来制备多晶硅。灯塔的摩托罗拉、德州仪器等半导体制造商也纷纷开始自主生产多晶硅使用。

70年代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能源价格暴涨,导致硅料企业严重亏损,行业竞争开始加剧,到了 80年代,头部公司凭借技术优势拿下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则开始不断提升。

现在是1985年,虽然多晶硅行业已经竞争的十分激烈了,但英豪作为新晋的半导体制造大厂,需要耗用大量的多晶硅,自己寻求多晶硅的生产技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其实还是很合理的一件事情。

西门子是多晶硅主流提纯技术的发明者,也一直在进行工艺改进,是行业的领导者,英豪找上西门子,寻求技术交换,也是毫不违和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