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四八章 培养内地光电供应链需要极大的耐心(1 / 1)老燕难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光纤是华科光电当前的主营业务,能够迅速实现盈利,LCD是与英豪已经有的基础结合起来,但陈兵要搞的远远不止这两个技术。

否则陈兵也不用一下投资5亿人民币这么大的资金,如果仅仅是搞这两样,几千万的投资,已经足够弄起一个不小的盘子。

这几年下来,陈兵在电子科技领域的布局能力,已经获得了极大的认可,如今陈兵提议要全面发展光电技术,自然是引起了内地巨大的重视。

光电产业涉及的面极广,只是以前太分散了,很少有人把这么多的技术,放在一个系统里来讨论。

但经过陈兵这么一总结,科技口对光电相关的技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盘点,豁然发现在光电领域,一大半都是最前沿的科技,而且能够列入最高等级重点科技发展规划的项目,也数量极多。

就以光纤为例,光纤是70年被康宁首次制造出来,又经过几年的技术积累,产品优化,应用实验,才开始全面商业化。

而在1978年代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内地就将光纤通讯列为了优先要发展的几大技术之一。

之后内地就开始了相关的技术推进,江夏更是依靠有一个邮科院的优势,最先开始了光纤电话网的试验性改造,并投入了光纤生产技术的研发。

后世江夏最有名的产业园区就是光谷,光谷的源头就是在这里。

这些技术可都是内地眼馋已久的,只是内地现在太穷,根本抽不出多少资金来,只能零零散散的做一些有限的投入。

现在陈兵要在这个领域进行大手笔的投入,内地自然要给予全力的支持。王安时与科院之前的谈判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最终能够突破诸多的障碍,达成协议,也少不了上面的支持。

这次全国性的光学技术研讨会,是由科技口和科院发起的,但其实却是陈兵最早发起动议的。

几年前,赵平来首都的时候,搞过一个半导体产业的产业合作交流会,当时会议开的有些虎头蛇尾,让与会几位大员有些尴尬。

但交流会之后,英豪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一直在持续的增加,也成功带动不少上游的半导体设备企业、半导体材料企业,明显加大了研发投入。

英豪两年建一个半导体工厂的规划,现在已经在整个半导体圈子里广为流传。

不仅诸多城市都在积极争取吸引英豪的半导体工厂落户,还有大量半导体上游的企业,都将英豪的这个长期建厂计划,当成了最重要的发展机遇,都在争取搭上这班快车。

事后大佬们也重新对那个半导体产业交流会进行了复盘,也明白下面的那些企业都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利益刺激,才能下定决心真正的动作起来。

而从这几年英豪对内地半导体产业的实际效果来看,对上下游的带动也是极为明显的。

这次,陈兵又提出搞光电产业的行业会议,内地自然就希望,能够复刻英豪对内地半导体产业带动的成果,对于这次行业会议的级别,也直接进行了极大的拉升。

这次研讨会的规格很高,几乎将内地与光学有关的大中型单位,都召集到了首都。开幕式上不仅来了多位巡抚,连超品和周主任都亲自前来出席。

这种级别的研讨会,是有一些特定流程的。

先是由科技口的一位巡抚亲自发表了讲话,将光学领域直接定位成内地将要大力发展的技术领域。接着还宣讲了对光学领域专门制定各种扶持政策。

这次来参会的人极多,其中许多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光学会被科技口直接提升到如此重要的层面。这不禁让这些参会纷纷打听起来,光学产业为何会受到这么高的重视。

其实陈兵对光电行业的大手笔投入只是其中的诱因之一,科技口在对光学应用领域的全面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番调查下来,科技口才真正的意识到光学的应用到底有多广,几乎各行各业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光学的应用。而且光学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中,也极为容易形成新的交叉学科。

这些新的交叉学科,往往又是这些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部分甚至是瓶颈所在,而且相当多的国外技术和设备,都受到了很严重的进口限制。

基于这个调查,科技口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果真的把对于光学应用的技术研究水平提升起来,将能够全面推进内地的整体工业水平,使得诸多的行业能够同时受益。

这几年内地一直在进行改开,其实已经开始感觉到,如果真的想要提升某一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仅仅是在实验室里搞一些科研成果,意义就非常的有限了,重点是要将相关的技术真正的产业化,因此才有了这次高规格的会议。

这次会议总共有三天,大部分都是在科技口的人员,以及内地的各个单位,在讨论全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内容,陈兵也只是在下面听着,并没有上台去做什么发言。

只是,在会议过程中,科院正式宣布了华科光电的成立,并且公布了华科光电的现金投资额就高达5亿的信息,引起了与会者的阵阵热议。

陈兵并不想在这种行业会议上去抢科技口的风头,在这个研讨会结束之后,陈兵才以华科光电、英豪集团、PBH集团三家联合的名义,专门搞了一次招商会。

这个招商会,其实就是趁内地光学相关单位这次齐聚的机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供应商筛选和技术合作伙伴的洽谈。

华科光电虽然刚刚成立,但5亿的资金规模和背靠科院的的股东背景,都让这些与会的单位颇为侧目。

而英豪集团、PBH集团,在内地已经发展了几年,早已有很大的名声。尤其是内地很多供应商与技术合作伙伴,都靠着与它们的合作,获得了不少的利益,这也是流传极广,很容易打听到的事情。

现在这三家联合举办专门针对光学领域的招商会,吸引力自不必说,只要有点关联的单位,都会派人过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合作机会。

招商会表面上是非常的热闹,前来洽谈的单位众多,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马上能够有机会成为这三家集团供应商的企业极少。

英豪、PBH其实需要的光学相关材料或部件本来就不少,而华科光电要发展的业务范围,又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民用光电领域,可以说列出来的合作机会,真的非常多。

但三家集团的要求也高,很多单位在打听了一下各种需求的指标之后,根本不相信自己的产品能够达到要求,马上就直接放弃了。

倒是有一小部分单位,对自己的技术能力有些信心,但手头其实也没有马上能够满足要求的产品,也只能是洽谈一下技术合作,再根据三家集团的需求,进行专门的技术开发。

对于这种情况,陈兵其实是早有预料的。内地现在的工业基础在这里,想要马上就能筛选出一大批的合格供应商,根本就不可能。只能慢慢的进行供应商的培养。

内地其实在光学技术方面是有些擅长的东西的,但大都集中在敏感领域。而在民用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方面,那就是非常的薄弱了。

内地其实各地都有不少所谓的光学仪器厂,但这些仪器厂普遍都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技术水平也普遍落后非常的多。

可以说,这个时代,内地能够拿得出手的光学产品是非常少的。

例如,最常见的民用光学产品,照相机。

内地其实只有不多的几家工厂能够生产,而且无论是产品质量,销售数量,都与那些国际的巨头相差的非常遥远。

再比如,光学应用中最重要的材料,玻璃。

内地的玻璃产业,也是基础非常的薄弱,就不说那些高端的玻璃产品,就是最普通的建筑玻璃,内地的生产工艺都是全面落后的。

内地当前最主力的玻璃生产厂商,就是洛玻。60年代,腐国的皮尔金顿发明了浮法工艺,但内地想要引进这个工艺受阻,1971年洛玻就发明自己了的浮法工艺,其后经历了约十年的工业试验,在1981年才开始真正的大批量生产。

后世,内地的玻璃产业发展的规模很大,也有几个大型的玻璃生产集团,但都是后面才陆续发展出来的,在现在这个这个时点,大部分要么是还没有注册成立,要么就是规模还十分的小。

例如南玻,是84年才成立,虽然是一家合资企业,但起始的注册资金只有50万美元;1983年,曹德旺刚刚承包了一个乡镇的小厂,要到1987年才成立福耀,起步的资金也只有600多万人民币;信义玻璃、旗滨集团,更是要到到88年左右才成立。

此时的内地,连常规的玻璃产业,基础都如此孱弱,那些电子行业需要的各种电子玻璃,就几乎是没有任何的基础了。

想要在内地建立起相关的光电产业供应链,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但正是因为内地的基础薄弱,才需要提前进行拉动,否则让行业按照惯性来常规发展,恐怕二十年内都无法形成足够的供应能力。

陈兵非常明白,在内地的光电供应链布局,绝对是需要充分的耐心,做好长期奋斗准备的。

陈兵有太多的技术要发展,并不可能停下来等待内地的光电产业链慢慢成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依附在全球的相关产业链上。

等到内地的供应链起来了,再逐步进行进口替代。

例如,陈兵在大力投入研发的光刻机,就是非常典型的光学设备。其中的许多核心部件,内地现在根本就无法生产,就只能依赖进口。

光刻机有三个核心技术,光源、光路系统和工作台。

其中,工作台的相关技术,陈兵在荷兰的阿麦光刻机项目中,已经从飞利浦获得了基础的技术,而通过对阿麦的调整,这些技术也已经被转移到了英豪的半导体部门来,已经能够在内地的研发项目上进行应用了。

至于光源,这个时代的光刻机,还没有后来那么变态,需要的光源还没有达到深紫外光的程度,还处于G线光刻机和I线光刻机的时代,光源使用的也还是高压汞灯。

高压汞灯国际上能够生产的厂商不少,并不是什么特别稀缺,难以买到的资源,光源的重要性提升,是要等到光刻机光源需求,提升到激光发射阶段之后的事情。

但光路系统的重要性,此时已经开始逐步的显现了出来。

早期的光刻机,是采用的1:1投影技术,那时光刻机的光路系统,还比较简单。但随着投影光刻技术的兴起,在掩膜版和光刻胶之间采用了具有缩小倍率的投影成像物镜,有效提高了分辨率。

这就就需要更复杂的光路系统来实现,而对这个光路系统中的各种光学镜头的要求也就开始不断的提升了。

霓虹的尼康,原本就是给灯塔GCA提供镜头的供应商,正是由于镜头的相关技术在光刻机中的重要性日渐提升,尼康才有机会成功超越了GCA。

这种光刻机所使用的镜头,生产难度就非常的高了,全球只有一些真正的光学巨头才能生产。后世能够生产光刻机用镜头的厂商其实只剩下蔡司、尼康、佳能了,而其中又以蔡司的水平最高。

80年代的时候,这些光学镜头的需求还没有那么变态,还有不少的厂商能够进行生产,而这恰恰是这个时代,光刻机最容易踩坑之处,一旦选错了镜头供应商,光刻机企业离废就不远了。

陈兵很熟悉这段历史,自然不会去踩坑,不会去随便选择镜头供应商。尼康、佳能本身都有光刻机业务,想从他们那里买光刻机镜头,是很困难的,陈兵其实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日耳曼的蔡司公司。

这个时候,日耳曼还没有重新合并,还被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而历史悠久的光学巨头蔡司,也被分成了西蔡司和东蔡司。

陈兵在海外的光刻机研发主要依靠的是阿麦项目,就是找上了西蔡司在进行合作。而陈兵在内地还有一个光刻机的企业,启航半导体设备,现在的镜头供应商就是找的东蔡司。

陈兵去年找上长光所,达成了许多的合作内容,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光刻机的镜头的。

未来如果要生产国产的光刻机,是离不开镜头国产化的。长光所是当前内地这方面技术储备最深的,这个东西难度再大也必须要搞。

而在陈兵的资金支持下,长光所不仅在自己加大镜头的工艺研发,并且通过更加高层的关系,也已经联络上了东蔡司,并正在就镜头生产工艺的引进,在与东蔡司进行谈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