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官与吏(1 / 1)秉烛行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夜平安。

虽然以他的顺风耳,能听到锦衣缇骑风风火火地奔走,但哪怕他们的脚程再快,也永远都追不到白正卿了。

第二天提桶出门,李长生还是那个浑身灰脏,只有眼神清澈中透露着傻气的年轻人。

最近江湖客们消停了不少。

不算前些日子,光昨夜,白莲右使的危害与诱惑近在眼前,锦衣缇骑打了鸡血一样四处突击。

若是在市中心那边,他们行事还能收敛一些。

可西山有什么需要他们避讳的大人物吗?

于是昨夜睡不着,在街上瞎溜达的全都倒了血霉,通通带走。

若是还敢喊冤问两句,脸上先给两拳再押走。

一些心虚的江湖客,自然不敢被逮,于是乒乒乓乓开打,不一会儿便被射穿或砍成几段。

不光是街上的倒霉鬼,遇到哪里有灯亮,直接破门而入。

住西山的都是些穷鬼,哪有人舍得半夜点灯?

进去一抓,昨晚进去的小一百号人里,只有一对是无辜的。

新婚燕尔,小两口浓情蜜意的,人虽穷,但还要整点小情趣。

俩人开着灯耕田,面色春红,喘息如牛。

锦衣缇骑一帮大老爷们连破两道门,给那后生吓得差点缩了眼,也不知接下来的生活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第二天,除了这对小夫妻全须全尾地出了锦衣缇骑的衙门。

其余人审过后轮番开始用刑,尤其是以书生形象行走江湖的采花贼、邪儒士之类的小白脸,皆是遭到了重点关照。

没办法,谁让投诚的保镖,描述的白正卿便是这般气质。

也活该他们遭此一劫。

只能说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义庄这边昨夜也来人了,不过只是搜了下其他班房,各个焚尸间还是没被打开。

锦衣缇骑就这么在外面守到天明。

清晨搜查过后,张麻子七兄弟一路溜溜达达,最后没处去,还是来到了花记酒楼。

本想看两眼便离开,结果今天的江湖客们少了许多,只有三三两两的独狼坐在那喝闷酒。

男人嘛,凑一块聊天,不管开始的话题是什么,最终都会归于女人或是国事。

二者都是欲望,也都是野心。

“大哥,我……我想……”

老五欲言又止,糙脸黑中微微透红地吞吞吐吐。

“咋?想通咧?”

张麻子先是惊讶,随后也是露出了男人都懂的笑容。

“哎,唉!这不听说城外流贼越来越多了么,我怕万一……”

老五年纪最大,平日里话不多但想得多,时不时叹两声气,招来其余几兄弟的一阵怼。

不过这次倒没人嘲讽他。

连一向口齿伶俐,快言快语的郭谝子都难得正经了起来,同样面带忧色地附和道:“妈的,确实,这几天风声越来越紧了,连他妈卖杂面馍的都借机抬价,这世道,真他娘狗日的!”

嚼着枯黄的草根,尽管又苦又涩,连李长生都不乐意嚼着解闷,但张麻子平日里总爱扯一根扔嘴里。

“嘿,最近招子都放亮点吧,尽量别一个人乱跑,太原城,也太平不了喽!”

吐了口草糜,张麻子换了根继续说道:“老五,你最近也别惦记那事儿了,瓦窑巷最近也不安生,听说有个什么病,疯传还难治!”

“你小子可千万别死在女人肚皮上,到时候还得老子来烧你!”

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老五虽闷骚,但好在能听进去话。

这一点,就已经超过很多人了。

花儿姐依旧是那幅笑吟吟的模样,只是神色间多了些许疲惫。

想来江湖客选择此地聚会落脚,虽然带来了不少收入,但这种高危生意想必没底气的店家赚着钱也难受。

“哥儿几个,回了!”

朝花儿姐招呼一声,张麻子领着几人回了义庄。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传信渠道,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小道消息。

有时候他们得知某些真相的时间,还要早于官府的探知。

只是能逃得自己小命就不错了,哪里会专程去通知那帮官老爷!

物价上涨终于波及到了杂面馍馍。

贫民与贱户是抵御风险能力最差的一帮人,连他们的口粮都要涨价了。

也就说明太原城的时局,已经维持不住正常的外表了。

反应到焚尸间,便是最近送来的尸体,越来越凶,还间杂着几位颇有身份的“大人物”。

这不,李长生今夜烧得这具便是。

无功名,但偏偏还是个不小的“官”。

自古官吏官吏,官吏不分家。

以县令为例。

七品官名,这样一位主政官,县太爷,需两榜进士出身,而且还不一定能当上,为何啊?

进士每届科举都会产生,可县令的萝卜坑,一共就那些。

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七品官,很多人拔擢他高升都不想走的!

一地青天,大权在手。

山高皇帝远,县令,就是他们的主宰,县太爷,有时候比皇帝还威严。

虽有县丞、县尉、主簿等官分割权力,但能分去多少?

再说了,敢从县令手里夺走本该属于自己的权能,有多少能人志士敢办,敢办?

而朝廷为了维护统治,虽然给予了县令如此巨大的权利,但也留了后手。

那便是所有县令都是异地上任,决不能担当出身地的父母官!

丢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这样便能看出成色来了。

可又不能把事做绝。

所以有吏这种职务存在。

吏一般都是本地人,也有官员自带的亲信或手下。

主要作用便是辅助官做事情,出主意,跑腿干活。

毕竟哪怕官再能干,政务与杂事是永远都处理不完的。

当然,不排除有牛人,是个心甘情愿的工作狂,一人肝爆全县。

但那样的人太少,而且没信念支撑,早晚歇逼。

一般的县令,都是聪明选手。

自己累死累活考上了,还当上了县令,这么苦这么累,这还是自己读书时幻想的生活吗?

所以能干懂事,能帮县令快速熟悉,上手,解压的吏,便成了必备的职务了。

而吏虽不需功名,但一旦选择当吏,便再也不能参与科举,且后代也同样不行,算是断了上升之路。

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再严密的制度,也总有漏洞可钻。

吏虽不能科举,但又没规定不能有后代啊!

一代代传承教育,一代代苦心经营,加上还是本地人,有天然的优势。

吏,变成了官爱不释手,无法脱离的附庸。

狐假虎威,狗仗人势。

县令是有任期的,可这帮吏,是权利的附庸与延伸,永远都扎根在当地,非大变不会离去。

久而久之,县官不如现管。

一手遮天的县太爷还是太高了,寻常百姓接触得最多的,便是他们的跑腿或爪牙,也就是“现管”。

“现管”掌握的临时权利,其实很大程度都来自于县官。

干得坏事儿或造的孽,起码一半都得分给县太爷。

其本质便是公权力的赏赐与泛滥。

而形成这种令朝廷受损,百姓受害的潜规则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这帮吏成了县太爷的“白手套”。

有些坏事儿,县太爷不愿意,也不能出面,所以具体的执行人与背锅人,自然也就成了吏。

为民为国的累活;吃力不讨好的是苦活;至于脏活,那可就多了去了,五花八门,品种繁多。

累活苦活脏活,哪种办得最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二是有的县太爷想办正经事,或者初衷是好的。

可下面的人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多半是利益),不想,或不愿办成。

但不办又不行,这县太爷的命令都敢违抗,想造反呐!

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故意剑走偏锋,或者直接“严格”贯彻落实,走个极端。

明明是良政善政,落到升斗小民的头上,偏偏成了灭顶之灾。

正确的政策却得到了错误的结果。

还能有啥原因?

中间的过程出了问题呗!

县太爷有心想查,无所谓,先处理好那帮闹得沸沸扬扬的愚氓乡民吧!

引起百姓的怒火与反抗,从而巧妙地违抗了上级的政令与决策。

不得不说传承了这么多年,别的没学会,这一手拉扯那是相当到位啊!

第三种和第二种倒有些类似,都是扭曲法令,以达到自己私心的操作。

只是第三种隐蔽性与可操作性要高得多,不需要改动太多太大。

哪怕只是数字上的小小提高或削减,总和便是天文数字。

这等越权与滥用的行径,不是没有聪明的县太爷看破。

只是前途光明,任期有限,何必跟这帮小人闹掰呢?

一旦双方闹出了真火,县衙的工作进行不了还是小事儿。

万一遇上个豪横的本地家族,行险把我攮死了,这他娘的不纯纯亏本么!?

大不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等几年调走,这县的死活关我屁事儿。

可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也不要小瞧了普罗大众的智慧。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就是对这俩冤家最好的评价。

谈不上爱恨了。

只是多多少少,有些无奈。

今天这位,是一位胥吏。

而且家族传承悠久。

嘿!这不巧了么,正是那太原王氏的人。

不当官,可以当吏嘛!

李长生都有些想为他们鼓掌,这思路,真他妈牛逼。

太原城上上下下的吏员,十个里面有七个都跟王氏掰不开关系。

剩下的也大都投靠了其他豪族世家。

不是王氏没能力将所有岗位都插进自己的人,此乃权衡之术。

无论坏事还是好事,都不能做绝。

有油水不能自己全舔干净,有好处也得给别人留下几分。

权利的游戏也是如此。

王氏暗中铺张枝丫,延展权利,这事儿瞒不住明眼人的。

能考上进士,做到主政太原府的官员,怎么可能有蠢蛋?

略为一想,这真相也就心知肚明了。

但,为何要管?

谁做事不是做,而且王氏这么顺手,为何跟自己过不去呢?

当然,这种事情明面上肯定是不允许的。

若是乱世,这已经有割据一方,自立为王的潜力了。

有良心有担当的一地主官,发现自己辖境的世家敢动这心思,恐怕上奏天子都有些慢,果断些的当场便会派兵镇压!

但世上,这么理想的存在太少了。

能保持自我不被他们影响控制,都已经算是胸有沟壑,腹藏神机。

而王氏这般行径,难道京城那帮大佬不知?皇城之中的历代天子都不知晓吗?

那必然不可能。

唯一的解释便是他们都默许了。

默许了王氏这种明面臣服安分,暗中私掌一地的僭越之举。

为何啊?

因为钱交够了,就行。

朝廷需要的税赋,需各级官府层层上缴。

只要凑够国库预估的收入,你们搜刮的具体数量到底有多少,截留私吞的比例几多,大佬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前世的大明,其亡国最大的原因之一便是没钱。

百姓没钱,国库没钱,但豪商士绅,皇族高官们的私产,那是真正的数之不尽,用之不竭。

极少数的人掌握了社会绝大部分的财富。

只进不出,跟他妈生孩子没屁眼的貔貅一样。

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财富被如此聚拢,难以流通。

久而久之,其活力与创造力萎靡枯死,走向灭亡,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皇帝们并非都是无能之辈。

老朱家的这些个人才,虽然个个都是奇葩,爱好广泛,但蠢逼还真没几个。

重八哥是传奇的开始。

开局一个碗,做下如此大事!

在某种程度上也就这独一位了。

能跟他比比惨的,也就某位姓刘的皇叔了。

只不过皇叔好歹还有个“中山靖王”的大旗,大儒卢植当老师,白马义从总司令是他同窗,落魄时还跟有份织席贩履的工作养家糊口,好歹也算是个落魄的贵族。

俺们重八,

四叔虽然靖难造反,但或许是恶名所迫,一辈子兢兢业业,不敢怠惰。北伐异族,南下远海;编撰大典,迁都顺天。单拎出一件来都是留名史书的“功绩”,朱家四爷干得还远不止这些,收安南、通运河……

是不是个好人,众说纷纭;但是不是个好皇帝,毋庸置疑。

四叔的胖娃儿虽在位一年都不到,但实际可称为“常务副皇帝”,政治经济民生,除了军事上只能老老实实听老爹的,其余事务基本都是一把抓,而且抓得极稳极好。

况且就算是军事,胖娃儿也曾以一万苦守顺天,挡住战神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妥妥的奇迹。

以至于后世有乐子人发言:堂堂永乐大帝,也不过是儿子的征北大将军罢了。

被誉为“好圣孙”,却英年早逝的蟋蟀天子,同样是全才。跟爷爷学打战,跟父亲学治国。

虽有些贪玩,不过正事儿从没落下,还有心思整出个“宣德炉”来把玩,工于诗词,擅长绘画,闲暇之余还能陶冶情操。

属实是把皇帝这差事玩儿明白了,后世评价也多是打趣而不是贬低,对其执政有褒有贬,但称得上一声合格的君主。

接下来便是某位重量级人物了。

遍观千年历史,诸多帝王,也就完颜构能跟它相提并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