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梅家叔侄后,魏光的郁闷心情算是好了不少。
这两人虽然看起来不靠谱,但或许真能顶住他变革的压力也说不一定。
一个是侯爷,一个驸马。
尤其是驸马,迎取的公主还是皇帝最喜欢的宁国公主,可见皇帝对这位驸马还是很倚重的。
傍晚,夕阳西下。
魏光去了新买的宅子。
他当即写了一封信,让徐翁将水利工程的一众管理带到京城,他已经准备好大干一场了。
反正有梅家叔侄顶在前面,有问题大家一起担。
次日,魏光去了应天府衙门背后的朝天宫。
朝天宫之名,由皇帝朱元璋下诏御赐。
取朝拜上天,朝见天子之意。
是皇室贵族焚香祈福的道场,和节庆前文武百官演习朝拜天子礼仪的场所。
作为新的京官,魏光自然也要去学习礼仪。
尤其是朝见皇帝的礼仪。
作为应天府的府尹,魏光自然是有机会见到皇帝的。
“在朝拜皇帝陛下时,需要弯腰躬身,腰身与地面成一条线,得到皇帝的允许后礼仪结束。”
“面见上官时,弯腰躬身的弧度则比朝拜皇帝时次之。”
“诸位臣僚切记,若是礼仪不到位,遇到刁蛮上官,最后吃亏的是你们,到时别怪我们没跟你们说清楚。”
负责礼仪的官员可不管对面是什么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好似瞧不起乡下来的官吏。
众人连连点头,也不敢反驳。
除了魏光之外,还有不少进京述职的地方官。
“这位大人,咱们不兴跪拜礼了?”魏光开口问道。
“你还活在以前?”负责礼仪的官员一脸诧异,像看乡下土包子一样看着魏光。
其他地方官虽然也不懂,但为了防止别人也将他们当成土包子,跟着几名礼仪官笑了起来。
经过解释后魏光明白了。
大明已经没使用跪拜礼了。
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前期,汉人还在使用着元朝的习俗。
官吏朝拜皇帝时,或者下级官吏向上级官吏汇报工作都要下跪行礼。
到了洪武四年,鉴于“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朱元璋下诏规定,官民行揖拜礼即可。
只有比较正式,大规模的场景才用跪拜礼。
比如祭天,连皇帝都得跪拜天地。
就这样,魏光在朝天宫学习了几天的礼仪。
...
与此同时,皇宫。
后花园内,胡惟庸、李善长、徐达等人听着花园内的动静,一时诧异不已。
自从几天前以来,皇帝除了正常的朝会之外,就一直埋头在花园里。
“老师,陛下怎么了?”
作为丞相,胡惟庸无时无刻不在揣摩圣意。
“好像是农耕吧?”
李善长也不太确定。
胡惟庸踮起脚尖扫了一眼远处,疑惑道:“春季农耕不是结束了吗?”
“谁知道咱们这位陛下在想什么?”李善长摇了摇头。
胡惟庸又看向旁边的徐达,问道:“魏国公,你经常与陛下喝酒,可知道是为什么?”
“我还真知道。”徐达笑了。
“哦?”两人来了兴趣。
徐达看了一眼远处,继续说道:“听说在几天前,陛下在民间找到了一种粮食,名为土豆,可亩产三千斤。”
“亩产三千斤?”两人傻眼了。
“这天下真有这种粮食?”李擅长惊愕不已。
“陛下说的,至于是不是真的,你们得去问陛下。”徐达转身就走了。
两人对视一眼,匆匆朝着花园深处走去。
人还没到,胡惟庸恭贺的声音便响了起来: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土豆乃祥瑞,此祥瑞出世,预示着上天佑我大明,陛下应该公示天下,与民同乐。”
朱元璋收起锄头,挥了挥汗水道:“还不确定的事,咱得先验证再说。”
“陛下,此祥瑞陛下是从何得来?”胡惟庸眼睛一转,问道。
“偶然得之。”朱元璋说。
见皇帝没有透露,胡惟庸也不好追问。
两人离开后,太子朱标咧嘴笑道:“爹,咱们的花园并不算肥沃,如果这土豆真能亩产三千斤,足以说明中原的大部分农田都能亩产三千斤,届时推广至全天下,将是百姓之福。”
“那就得重赏魏光了。”
旁边亭子里,马皇后接过话来。
德宁县一行,她倒是挺喜欢魏光这个年轻人的。
虽然做事离经叛道,偶尔也不遵守大明律,但他深受百姓爱戴,比那些庸碌的官吏好太多了。
马皇后向来爱憎分明,只要能为百姓做事,那就是好官,她才不在乎那些繁文缛节。
“如果真像魏光所说,自然要重赏。”朱元璋颔首。
“重八,你打算赏什么?”
马皇后没有放过机会,继续追问。
皇帝还在思考时,马皇后继续说道:“土豆是天下百姓之福,封个侯爵应该没问题吧?”
“看样子,母亲很喜欢这位年轻的县令啊。”朱标笑道。
“这种官吏谁不喜欢?”
马皇后笑了笑,说道:“标儿,以后你当皇帝,就得重用能做实事的官吏,咱们此行微服私访,一路走来,很多官吏老实遵守朝廷律法,但治下百姓却食不果腹,与之对比,我肯定喜欢魏光,我有预感,魏光会成为你的左膀右臂。”
“母亲,英雄所见略同。”朱标看着玩笑。
旁边的皇帝却没有轻易搭话。
非军功,不封侯。
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规矩。
爵位一般都是封给武官,文官想要封侯何其难也。
见母子俩讨论甚欢,皇帝轻咳了一声,说道:
“妹子,你有点过分了啊,咱现在还是皇帝呢,而且后宫不得干政,咱都说了多少次了,你全当耳边风了是吧?”
母子俩选择性忽视,继续交谈起来。
朱元璋无奈,只得埋头挖地,动作小心翼翼,仿佛地里种的不是土豆,而是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