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七章 这天下也曾姓秦,也曾姓汉(1 / 1)一两猪头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标听朱元璋如此说,恭敬的站在一旁,准备聆听教训。

只见朱元璋站起身来,离开了座椅,踱步到书房门前,望着那随风飘动的云彩,开口说道;

“标儿,自古以来帝王家有两句话:建国靠武将,治国靠文人。”

“为什么如此说呢?因为建立国家,需要的是征战沙场,马革裹尸,只有拥有勇猛的悍不畏死的猛将,才有建立国家的可能。”

“就像咱建立这大明,就是因为咱拥有着一群悍不畏死的淮西兄弟,所以咱才从一介布衣,最终建立了这大明朝廷。”

“可是开创大明之后,治理国家,却需要的是懂国策,眼光长远,可以安定民生之人。咱的这些老弟兄们都是大老粗,指望他们帮咱治理国家,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咱才会下旨,让天下读书人投效朝廷,效忠于咱。“

“可是咱心里明白,这些读书人靠不住。”

“如今大明才刚刚开创没多少年,还不能够让这些读书人归心。”

“有奶便是娘,这就是咱对大多数读书人的看法。”

“你看那衍圣公一脉,向来如此。”

“孔圣人更是天下读书人的信仰,他的后辈都是如此之人,那天下读书人又能好到哪里去?”

“如果以后哪一天,咱大明出现了强大的敌人,咱能指望着这些读书人帮咱大明卖命么?”

朱元璋的连串发问,朱标不知该作何回答。

虽然他知道朱元璋所说的有失偏颇,可是却是事实。

虽然他也是儒生,可是他却明白,懂得越多,人越会考虑自身。

遍观古今,舍身忘死的读书人不是没有,可是相比较而言,终归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另投新主,攀附荣华。

朱元璋并没有指望朱标能够作答,他只是要告诉朱标一个道理,这是朱元璋他自己悟出来的道理。

“咱早就有意改变现在读书人的现状,想让他们从心底忠心于咱大明。哪怕以后咱大明后代子孙不肖,大明被新的王朝所代替,可是咱的大明也永远在这些人的心中,时刻不忘光复咱的大明。”

“那咱大明将永远都有希望。”

朱标没有想到朱元璋考虑如此深远,此刻望着朱元璋的背影,只感觉又高大了许多。

“可是收服人心,谈何容易!”

朱元璋不由的轻叹。

“咱为啥废除科举?还不就是因为那不是咱想要的科举么?那样的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是咱想要的。”

“你看看,除了史书,现在的人谁还记得,这天下也曾姓秦,也曾姓汉?”

“以前的各个朝代,现在只是这些读书人口中卖弄学问的本钱。”

“要不是蒙元暴虐,恐怕现在还是蒙元的天下。”

“所以你说,咱要这样的读书人,又岂能安心?”

这个想法,一直藏在朱元璋的心底最深处,从来没有对人提及,连马皇后都不曾说过。

可是为了让朱标日后能做一个更好的帝王,朱元璋还是想让他知道这些。

“咱一直没有想出如何才能让这些读书人彻底归心,如今这林然的主意,却是让咱看到了希望。”

“学校,咱看中的不是现在这些可以立马成才,马上进入实习之人组成的学校。”

“咱看中的是那最基础的社学。”

“何为社学?林然书中是这样注释的。”

“社学:就是在一个孩童刚刚可以识字开始,便进入的学校。”

“如果我们从孩子懂事,学习知识的那天开始,咱就不停的给他灌输忠于大明的思想,让他心底深深的打上咱大明的烙印。”

“你说,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还能忘了咱大明么?”

朱标细细深思,这可不是暴政,既有利于民,又有利于朝廷。

百姓学习知识,可以开启民智。

朝廷大力培养,也多了一批忠心于朝廷之人。

恐怕也只有这开创大明的父皇,才会有如此想法。

这将是从古至今,独一份。

“至于所学内容,咱早有考虑。”

“儒家依然是官学,君臣之礼不可废,君臣之道是从古至今的道理。”

“可是也不能全听。比如那亚圣孟子所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就是一派胡言。

这也是咱当初把亚圣请出文庙的原因。

就是因为他这种不负责任的话,才会导致了自古至今,朝代的更替。”

朱标本想反驳,可是想了想,还是放弃了。

恐怕自己说了,也不会改变父皇的想法,多说无益。

只见朱元璋接着说道;

“现在你明白咱为什么如此看重学校了?”

朱标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朱元璋不惜耗费时间,耗费大量金钱,也要打造学校。

“既然咱决定建立学校,并把这个当做咱咱大明的万世之基,那学校的管理之人就要慎之又慎。”

“林然所提学校,设立校长一职,其实就相当于国子监祭酒。两者如出一辙。”

“可是咱虽然是皇帝,做事也要师出有名,这样才会让那些文官们信服。”

“所以这就是咱让林然写这本小说的意义。”

“毕竟学校的建议是他提出来,想必他也会明白咱的深意。”

“至于今后的学校,这将是对大明最忠心的一批人,等到他们踏入仕途,这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现在还没有人发现,可是等到这些人一旦步入官场,自主就会形成一股新的势力。”

“朝堂之上,永远最怕大的就是党争。”

“所以,咱不允许,任何其他人掌握这股力量。”

“对于这第一批培养出来的人,咱早就有了打算。”

“至于这第一任校长,更是重中之重。标儿你可知道咱中意谁?“

朱元璋小小的卖了一个关子,问道。

朱标细细思考,此人既要位高权重,还要百分百忠于皇室。

如此看来,哪怕是当朝丞相都不够资格。

“禀父皇,儿臣仔细想来,恐怕只有几位弟弟有这个资格了!”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能想到皇室,说明朱标也是明白了此中关键。

索性不在卖关子,直接说道;

“这第一任校长人选,你那几位不成才的弟弟也不够资格。”

朱标好奇,难道皇上准备自己当校长?

朱元璋接着说道;

“这第一任校长,只能是标儿你,大明的皇太子,将来的皇上!”

“这是咱替你留下的根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