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小老头的话也不奇怪。
别说这八十年代的小老头,就是零零后的许多农村老人其实也没怎么上过学。
他现在这么问,并不是要陈光耀说出一个条条框框来,仅仅只是实在没话聊,顺口问一句而已。
陈光耀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随口解释道。
“读完小学就读初中。”
“哦,那除了初中还能读啥?”
“能去读中专,以后可以去读大专,或者是读高中考大学。”
小老头“哦”了一声,似乎没想到这读书还要读这么多东西。
他毕竟是上了年纪,同时又和陈光耀隔着辈分,本来想要聊些什么,但转念一想又忘了,便一直这么沉默着。
这要是一般的小孩儿,估计早就觉得无聊自己跑开了,但是陈光耀重活一辈子又是从沿海回来,这一路的颠簸,如今回到这胡同口的四合院里只觉说不出的放松。
所有的勾心斗角,生意往来都像是抛在了脑后,只有远处的落日斜阳,悠远恬静。
陈光耀一直在门口坐了许久,等到最后天黑了,爷孙二人又回头去张罗着晚饭。
如今条件虽然好了,但也没好多少,毕竟整体的技术科技水平还是没提高,只是粮票这一片在逐渐放开,北方吃的最多的还是白菜。
各种煮白菜、炒白菜、咸白菜,也就是夏秋这两季的蔬菜多一点,每年冬天屯白菜几乎是每个北方家庭都必做的事情。
陈光耀家里就爷孙二人,平时也都是凑合着跟着四合院里其他几户人一起用地窖,每年冬天总是会拿错几颗白菜,说来不怎么值钱,但总归好几户人住在一个院儿里家长里短也闹出不少摩擦。
陈光耀虽然早就有意再买套房子,让这小老头儿搬出去住。
但是一来,自己年纪太小,手上的钱也解释不清。
再者,这四合院里虽然隔三差五的总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小老头看看乐子也挺有意思,如果是搬了家反倒是冷清了。
……………………
陈光耀在家里躺了一天,隔天才晃晃悠悠的去了槐柏树小学。
在八十年代,插班上学是很正常的事,有的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上个几年级,转头就回家不来读书了,过了几年又回来接着上学。
像是初中就更普遍了。
陈光耀之前是八月份和赵铁成一起去的沿海,待了两个多月回来,已经错过了开学的登记报名,一学期都快过半了。
他吊儿郎当的去了槐柏树小学,跑去自己以前的班主任面前,问道。
“王老师,我开学没赶上报名登记,现在还能登记吗?”
王老师扶了扶鼻梁上眼镜,打量了陈光耀一番,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笑道。
“嘿,你小子不是陈光耀吗?你这会儿该去读初中了啊,你来找我干什么?”
“初中?”陈光耀眉头一挑,“这就上初中了?”
王老师笑着打趣一句,“你小子真是,一天到晚不知去哪儿疯去了。”
陈光耀一看这意思,槐柏树小学应该是不能读了。
他虽然也不是很想读书,但他这个年纪到大不小的,出去当学徒工又差了点年纪,最重要的是没办法跟家里的老爷子交代。
那小老头虽然也不知道他具体在读什么书,但对他读书还是挺支持的。
陈光耀琢磨了一下,试着问道。
“老师,那我现在该去哪儿报名啊?”
“哟,你这要报名的话,只能去隔壁的实验二中了。本来你这个成绩是可以去中专学技术的,但是现在你错过了报名时间,中专肯定不会要你了,只能去实验二中看看能不能当个插班生。”
在八十年代,考技校比读高中考大学还难,毕竟是正儿八经的预备工人,有技术有铁饭碗的。
陈光耀本来还琢磨着先去中专混一混,到时候差不多十五六岁了,中专毕业,根本就出去工作也可以有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出去赚钱。
没想到现在还不能去读中专。
这下就有点麻烦了。
陈光耀眉头一皱,转念一想还是道了谢,离开了老师的办公室,转头去赵铁成家里看一趟。
一来,赵铁成在他临走前,让他回来报个平安。
再者,陈光耀也想去看看赵红梅现在是上了哪个学校。
一路走到了赵铁成的家里。
陈光耀敲了敲门,随着房门打开,一个俏丽青涩的小姑娘出现在了门后。
正是赵红梅。
短短一个暑假不见,这丫头倒像是突然长了一截似的。
赵红梅对他的出现同样有些意外,犹犹豫豫的看了他好久,这才说道。
“你……你怎么变得这么黑了?”
“晒的呗。”陈光耀爽朗一笑,走进屋里,随口问道。“你妈呢?”
“她去上班了。”赵红梅老实的应了一声。
她家里这么有钱,除了赵铁成以前做票贩子之外,赵铁成的老婆吴秀琴也是正儿八经的工人。
所以她家算是双职工家庭,比李卫国家里还有钱。
陈光耀隐约记得吴秀琴是在供销社还是什么地方上班,虽然没什么休假的,但是工资很高。
“今天是星期天?”
“嗯。”
“哦,难怪。”陈光耀点了点头。
他见赵红梅家里没人,本打算坐一会儿就走,不过刚想走的时候突然反应过来,随口问了一句。
“对了,红梅,你现在是在哪儿读书来着?”
“南门外的铁路中学。”
“铁路中学?铁路还有中学?”陈光耀下意识的嘀咕一句,不过他也不是什么小孩儿,单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应该是机关学校,比技校还要高级。
估计是吴秀琴托了人,找了关系,这才让赵红梅去了这个铁路中学。
一般这种带着铁路或者是某某钢厂的子弟学校,都是属于职工家属的福利,读完书可以顶替自己父母的工作,继续在厂里或者铁路上班。
这种形式一开始是从毛子那边传过来的。
一是可以保障工人的权益,解决子女读书问题。
再者,成立专门的子弟学校,可以培养对应行业的适用性人才。
这种子弟学校,一开始是因为产业体系里面都是计划性的经济,工人之间没什么区别,所以只是相对条件比较好而已。
当然后来随着经济的开放,整个大环境的分层,这种铁路子弟学校也成为少有的铁饭碗,因此备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