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6章——以燕王为首,以诸王为伍(1 / 1)的哇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他的话,却是说的清清楚楚。

朱棣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朱元章的遗诏,在一天之后,也来到了北平城,朱棣接过遗诏,哆哆嗦嗦地拆开,上面写着:“朕受天命三十三年,忧危积心,日勤勉,务求为民造福,诸王临国,母入京。没有得到命令的人,按照命令行事。

不存在的。

朱棣一开始是不信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儿子们去参加葬礼,整个人就像是疯了一样,来回踱步,口中不停的喃喃自语。

朱棣一屁股坐在地上,抬起头来,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他哭着说道:“父皇为什么说走就走,前几天他还在骂我呢,前几天他还在骂我呢。

………………

朱元章的死讯,也在北平城里传开了,包括甄武在内,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燕王府上。

谁都知道,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可是王府里却是风平浪静,什么都没有发生,朱棣和朱高炽兄弟三人,都是来祭奠朱元章的。

在这段时间里,只有道衍进出过几次,也没人知道他说了什么。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一切都会风平浪静的时候,朱棣却在一个星期后,调集了整个皇城的禁卫军,足足八千人,朝着应天府进发。

八千铁骑,轻装简从,沿着官路,一边赶路,一边向最近的地方补充物资,没有丝毫的遮掩。

于是,朱棣的所作所为,迅速在南京城传播开来。

南京城,驸马梅殷的府邸之中,梅殷在得知这件事后,愤怒的将那封信揉成一团,怒气冲冲的说道:“如果你听了我的劝告,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明明是光明正大的一件事,为何要用这样的方式,偏偏太孙听从了黄子澄的胡说八道,说他精通礼仪,如果他真的懂礼仪,怎么会让皇帝陛下在棺木上呆了七天,然后急急忙忙的下葬?

宁国公主面色一变,“注意你的言辞,新帝已经登基,不要再叫你‘孙儿’了。”

梅殷冷笑一声:“可不是,他就是心急,怕自己登基晚了一日,口口声声说要守三年,却也不肯大张旗鼓的为先皇送葬,假惺惺的在皇城中办丧事,又有什么意思?”

梅殷之所以会如此愤怒,也不是没有缘由的,说来也是,朱元章于5月十号去世,朱允炆跟齐泰、黄子澄商量了一下,就在5月十六号将朱元章草草安葬了。

同一天,登基为帝,宣布大赦,下一年,定为建文年,在黄子澄等人的劝说下,“江山一日不能无君,朝政一日不能有”的劝说下,在皇城中痛哭流涕,服了三年的孝期。

朱元章这位皇帝的葬礼,很快就结束了。

跟朱元章为朱标操办的丧事相比,那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慈眉善目的朱允炆,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

但朱元章不止有一个孙子,他也有一个儿子,朱棣本想遵从朱元章的旨意,安安稳稳的留在自己的地盘上,但这也太过分了,所以朱棣才会不顾自己的旨意,前来讨要一个解释。

宁国公主虽然对于朱允炆在自己父王葬礼上所做的事情很是不满,但也只是叹息一声,安慰梅殷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新帝不听你的话,你发火也没用,而且当年父皇离开时,还特地嘱咐过你,让你辅佐新帝,就算你心有不甘,总不能妄顾父皇之命吧。”

宁国公主顿了顿,又道:“再说了,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的臣子,你身为陛下的宠儿,也要为陛下着想,陛下如此焦急,无非就是担心我四弟。”

梅殷一声叹息。

皇城中,奉天殿内,徐缺正在闭关修炼。

朱允炆将齐泰和黄子澄叫了过来,神色焦急的问道:“现在燕王已经到了淮安,我该怎么办?”

齐泰是应天举中的状元,现在是兵部左侍郎,但是很快就会被提拔为兵部尚书,朱允炆登基之后,立刻任命齐泰与黄子澄两人为朝中大臣,齐泰也算是个人才,起码比黄子澄要好得多,朱元章问他边疆将军,齐泰都能答得头头是道,朱元章问他边疆地图,齐泰还能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册子,将所有的地图都整理了一遍。

要知道,这只是一次随机抽取,没有任何准备,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章才会如此重视齐泰,甚至在他去世之前,朱元章召授给朱允炆做顾命辅左,这样一来,齐泰就可以说,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至于是不是空穴来风,那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黄子澄,他很早以前就被选中做了东宫的书童,以前做的事情,不是编撰,就是给朱允炆讲课,不过,他深得朱允炆的器重,最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很有才干。

在朱允炆要削藩之时,齐泰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先把朱棣收拾了再说,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派军队驻扎在开平,同时将朱棣的军队全部调往边境,这样既能削弱朱棣的势力,又能慢慢削弱他的势力。

如果朱允炆听从齐泰的劝告,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可是朱允炆明显更相信黄子澄这个陪读老师,所以黄子澄提出了以弱胜强,以弱胜强的办法,最终,朱棣在对付朱棣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反叛的准备。

朱允炆身边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方孝孺,虽然还没到京,但方孝孺的名气还是很大的,名叫周礼,号十族居士。

齐泰和朱允炆听到朱允炆的问话,还没等齐泰回答,黄子澄已经站了起来,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他和朱允炆是朋友,自然不会客气,“陛下,您可还记得,您曾经问过我,诸位诸侯的实力有多强?”

朱允炆微微颔首。

他想起了自己刚成为皇帝的孙子,面对燕、晋两位皇帝,心中有些没底,于是问黄子澄:“诸位舅舅,诸位都是手握重兵的,万一出了什么事,该如何是好?”

黄子澄胸有成竹地说道:“王爷只有一支军队,只能自保,一旦有什么变故,六师叔就会出手,谁能挡得住?这七个国家,实力也不算弱,但最终都被灭掉了。实力有强有弱,顺从与逆从也有区别!”

言下之意,你们要是敢乱来,我一巴掌就能拍死你们,不足为虑。

也正因为如此,再加上黄子澄给了朱允炆信心,让他在朱允炆面前有了底气,所以大家见面的时候,都叫黄子澄黄先生。

黄子澄其实并没有将朱棣放在眼里,但是黄子澄在给朱允炆讲解汉朝七国的时候,却忘记了还有一个叫做周亚夫的人,否则的话,他不可能完全忘记周亚夫的所作所为。

齐泰听不懂两人的话,沉默了下来。

黄子澄随口道:“你可以通知京营,让他们早作准备,派一人拿着先帝的圣旨,阻止他们,指责他们不遵守圣旨,让他们知难而退。”

朱允炆闻言大喜过望:“多亏了黄大人,否则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件事,你说,我们应该把责任推给谁?其实我并不想在这个时候与四叔开战,否则世人会怎么看我,我还是推荐一位贤臣,劝说燕王回京,这样大家都高兴。”

黄子澄想了想。

齐泰上前一步,说道:“微臣代表陛下传旨,所以我要亲自去一趟。”

朱允炆大喜过望:“那就多谢齐侍郎了,若是这次任务成功,我会给你一个交代,让你做兵部尚书。”

“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朱允炆点了点头,吩咐了几句,这才吩咐下去,齐泰拿着朱元章留下的圣旨,带着几个士兵,马不停蹄地赶往淮安。

他其实是有点担心的,生怕朱棣一个人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会不会听他的话,到时候被他一剑劈成两半。

但当他抚摸着胸口的遗诏时,心中的担忧顿时烟消云散。

似乎朱元章给了他一种很有魄力的感觉。

齐泰再次抚摸着手中的遗诏,目光凌厉,他就不信,朱棣真敢违抗朱元章的旨意!

………………

宁王府,大宁。

自从朱权进入大宁之后,整个大宁就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混乱,蒙古人要么远走高飞,要么向大明投降,形成了一条蒙古人的防御线,而那些投降的蒙古人,虽然曾经被大明的边境军队击败,但在大明军队的帮助下,实力却是突飞猛进,特别是朵颜三卫的精锐骑兵。

再加上朱植在大宁的东面,朱棣在西面,朱权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朱权在大宁的日子过得很滋润,除了要和朱棣一起抽调兵马,每天要扫荡北边的草原,给那些桀骜不驯的蒙古部族一个沉重的负担。

对于李乘风来说,他只需要镇守边关,监视蒙古人,那么他便可以在自己的领地上过上平静的生活,监视蒙古人,与他以前在皇宫中的生活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进入大宁,就像是鱼跃龙门。

不过,自从朱元璋去世的消息传来之后,这位平日里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兴趣爱好也很多,可现在,他却再也笑不出来了,再也笑不出来了。

几天下来,整个宁王府的气氛都低沉了下来。

可是,在得到朱棣率军杀向应天府的消息后,朱权在宁王府中放声大笑,笑得很开心,笑得很开心,甚至还有一丝赞赏之意。

“老四,你胆子真大!”

这个问题让朱权的贴身侍女吓了一跳,偷偷的看了朱权一眼。

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朱权的脸色又黑了下来,眼神里闪过一抹异色,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朱权已经二十一岁了,和朱允炆差不多大,他曾经对朱允炆的地位和地位很是眼红,可是他知道自己的母亲比他小,而他又是几个哥哥中最小的一个,他虽然眼红,却也不敢奢望自己能坐上皇位。

不过,朱元璋毕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虽然不能参加葬礼,但朱元璋还是被急匆匆的埋了,这让李麻子很是不爽。

朱允炆这是急着要当皇帝啊?父皇在世的时候,对他如此的纵容,如此的疼爱,他怎么会不感到愧疚,不会心碎?

真是见鬼了。

朱权觉得,如果他不是一个理智的人,他一定会率军前往应天府,质问一下自己这个外甥,难道他平日里的和蔼可亲,都是假的?父皇都把江山传给他了,难道他还不愿意为父皇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

他的父亲,就是洪武皇帝。

驱逐蒙古,复兴中华,开创大明,这是何等的英雄。

别说是皇族皇帝,就算是普通人去世,他的后代也会有一个隆重的葬礼。

朱权心中的怒火越来越盛,他终于下定了决心,低声对自己的贴身侍女说道:“传令下去,让他们把这件事闹大,就说齐泰这条狗,为了不让我们进京,不惜以此为借口,不让我们去参加葬礼。”

近侍吓了一跳。

“殿下,此事非同小可,请三思。”

朱权扫了一眼自己的贴身侍女,微微摇了摇头,斩钉截铁的说道:“这你就不明白了,作为一个儿子,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为父亲鸣不平,为他鸣不平,不值得!而且……”

朱权停顿了一下,沉声道:“我们是兄弟,无论谁来找我们的麻烦,我朱权总要为我们的四弟出头,更何况,他还是我们最亲爱的四弟。”

………………

朱元璋册封的诸位王爷,包括开封周王、青州齐王、兖州鲁王、辽东辽王、宁夏庆王、甘州肃王等等,都在争论不休。

朱棣一马当先,其他几位王爷也跟着附和。

所有人都在咒骂齐泰这个老不死的,篡改遗诏,挑拨离间,有些人是真的伤心,有些人是真的想要参加葬礼,但是更多的人却是觉得,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大了,而且,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情,这件事情,让他们的封地和百姓,都要受朝廷的约束,享受不到任何的待遇。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朝堂之上,而朝堂之上,也落在了齐泰的身上,此时,他正赶往淮安。

齐泰一路快马,最终把朱元璋堵在了淮安城。

朱棣穿着一身白色的孝服,一根白色的丝带在腰间飞舞,他面色凝重的看着挡在自己面前的齐泰,手中的马鞭猛地一挥,厉声喝道:“齐泰,你竟敢挡我!”

“挡你去路的不是我。”

齐泰面无惧色,平静的拿出了一道遗诏:“陛下挡住了燕王的去路,我倒是想问一句,陛下为何会跑到淮安来,而不是呆在自己的封地里。”

朱棣勃然大怒,怒吼一声:“混账东西,竟敢打着我父亲的旗号来对付我,你是不是觉得我的剑很难伤到你?”

齐泰却是面色平静,仿佛有一道圣旨在他的身上,他昂着头,哈哈大笑道:“燕王的刀法,天下人都知道,我齐泰怎么会不知道,陛下怎么会不知道,现在你拿着这把剑来了,就算是杀了我齐泰,我齐泰也要问你,你为何要这么做,难道是要造反不成?”

“燕王,你能不能向我,向陛下,向所有人,向我,向我,向泰,向陛下,向所有人解释一下,你不能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义气,也不能认为那些义气的义气,会对你造成伤害。”齐泰昂首挺胸,声音洪亮,就像是一个哪怕是死,也要问心无愧,要一个忠心耿耿的书生。

甄武也是微微一愣,这小子果然有两把刷子,据说是朱允炆的心腹,难怪朱允炆对他如此器重,先不说他的实力如何,光是这虚伪的外表,就足以糊弄朱允炆了。

朱棣只想知道,这把刀是不是锋利?齐泰不但回答的犀利,而且还补充了一句,那就是朱棣如果不听遗诏,胡作非为,那就是叛逆,一旦被天下人唾弃,朱棣刀再锋利,也是无济于事,将朱棣怼得说不出话来。

朱高煦勃然大怒,破口大骂道:“妈的,老子懒得跟你废话,赶紧给老子让开,否则老子就让人把你给宰了!”

齐泰轻蔑的看了朱高煦一眼,让朱高煦勃然大怒,朱高煦怒火中烧,正要冲上去,却被朱高炽一把抓住。

朱高炽看了一眼朱高煦,用眼神告诉朱高煦,让他按照朱棣说的去做。

朱高煦强忍着怒火,对朱棣道:“父皇,何必和他废话,若是他挡在我们面前,我们就杀了他。”

朱棣无视了朱高煦的话,但是他也认为朱高煦说的在理,他恶狠狠的看向齐泰,沉声道:“我再说一遍,你到底让不让?”

齐泰摇了摇头,“我也觉得,你还是不要做傻事了。”

失策?

误会个屁。

朱棣这些年一直在军中,经常带兵打仗,哪里有时间说这些废话,立刻拔出了腰间的长剑。

甄武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朱棣身上,当朱棣拔出长剑的时候,他们立刻收回了目光,长剑出鞘,虎视眈眈的看向齐泰,随时准备出手。

这些边军,都是身经百战之辈,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斩杀数百人,但是,他们的手中,却是有着不少人的性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