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八章 敲骨吸髓(1 / 1)独坐池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给他们个教训。”戚继光不再说这件事情,岔开话题说道:“那些人不服气到部堂那里把我给告了。”

“你是不是会有麻烦?”朱七皱着眉头说道:“你不能出事。”

“我不会。”戚继光面容严肃的否认道:“我也不瞒着七爷,我派人把兵马调回来是奉了部堂大人的令。那些人真要追问上,我怕部堂大人扛不住。”

“原来如此。”朱七点头说道:“倒是难为胡部堂了。”

“不说这些不高兴的事儿,今天见了七爷,可以说是一见如故。”戚继光笑着说道:“等我回来,等我回来我马上安排酒菜,咱们兄弟不醉不归。”

“戚将军,吃饭喝酒不着急。”朱七摇了摇头说道:“倒是衙门里的事儿,我也非常好奇,不知能不能把我也带去?”

“这。”戚继光迟疑着说道:“光明正大的去还是?”

“自然不能光明正大的去。”朱七摇了摇头说道:“要做一下伪装。”

“那只能装成我的亲兵。”戚继光想了想说道:“委屈七爷了。”

朱七摇了摇头说道:“这有什么委屈的?真要是能打倭寇,给戚将军做亲军又怎么样?”

两个人相视一笑。

总督衙门。

戚继光领着人迈步往里面走,走到了外厅就没有被迎进去,而是站在外面等着叫。

没一会儿,杭州知府马宁远迈着步子走了进来,见到戚继光之后,他停在了戚继光的面前,瞪圆了眼睛说道:“戚继光,你是部堂的人,我也是部堂的人,要是有良心,要是还念着部堂的恩情,你就实话实说,别反水。”

戚继光望着马宁远的脸,冷冷的一笑,微微昂起了头说道:“你既然是部堂的人,你就应该明白部堂在想什么,部堂如果有事情问我,我自然会实话实说。”

“你记得就好。”马宁远瞳孔萎缩说道:“等一会儿希望你能把指使你的人供出来。”说完一甩袖子走了进去。

马宁远到了以后,郑泌昌何茂才也到了,杨金水是最后一个来的,他来的时候,朱七悄悄的躲到了阴影的角落里,生怕被他给认出来了。

“外面现在还在闹腾,你们怎么个说法?”杨金水在屋子里面先开口道。

“说法?”马宁远将自己的官帽子扔在了桌子上,语气愤怒的说道:“改稻为桑是定好了的国策,既然是定好了的,那还有什么说法?下面的百姓要么自己改,要么卖给别人改。”

“死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外面那些人聚众闹事,是他们胆子大吗?是因为有人在背后阻挠,有人在给他们做靠山。戚继光的兵,那是去改稻为桑的,不是去拦着改稻为桑的。”

“谁让戚继光的兵回来的?”马宁远盯着谭纶说道:“我们在前面卖命,有人在后面拆台,一句话,改稻为桑的国策还要不要执行?如果不执行,那我就回去了。如果执行,这么执行我们可干不了。”

“执行,当然要执行。”何茂才站起身子说道:“马宁远说的对,要么自己改,要么卖给别人改。”

“我也不明白了。”郑泌昌也开口说道:“过去两个多月了,朝廷让我们改种的桑田还不到一成,内阁一个劲儿的催问我,我让马知府去赶着干,难免会有磕了碰了,可也不至于闹出这么大动静吧?”

“关键是织造局的生意谈完了,年底要交五十万匹丝绸,如果我们产不出这么多丝,那就织不出那么多的丝绸。到时候恐怕就不是内阁问责了,杨公公那里交不了差,吕公公在皇上那儿也交不了差。真要是一路算下来,我们这些人怕不是撤了差事就能了事的。”

郑泌昌看向了杨金水,希望他能开口说话。

杨金水却仿佛一个局外人,老神在在的坐在那里,实际上他真的在出神,刚刚进来的时候,他见到了戚继光,在戚继光身后看到了一个略微有些熟悉的人。

那人低着头,也没认出来是谁,现在却总是想着那个人,而且越想越心惊。

“就是有人和朝廷对着干。”何茂才干脆拍桌子站了起来,目光紧紧的盯着谭纶说道:“省里调兵给马知府去改桑田,就是为了防止刁民闹事,现在好了,刁民真闹事儿了,还闹得这么大。到底是谁下令叫戚继光把带兵走的?当着部堂大人,还有杨公公,自己说清楚。”

外间,戚继光等人坐在椅子上脸色不变,心里面各有想法。

朱七大概有些明白了,从朝廷定下改稻为桑的国策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改稻为桑的事情一直都在推来推去,拖延着推行不下去。

这次强推又没推下去,有些人是真的急了,矛盾已经摆在桌面上了,斗争已经公开化了。

“是我叫戚继光把兵带走的。”胡宗宪转头道。

屋里屋外的人都是一愣,气氛一下子就变了,郑泌昌,何茂才和马宁远都睁大了眼睛,杨金水甚至都从出神当中回过了神,随后索性闭上了眼睛。

何茂才站在那里,继续站着也不是,坐下也不是。

胡宗宪把责任扛了过去,彻彻底底的站到了改稻为桑官员的对立面,也就是站到了严党的对立面,站到了严嵩父子的对立面。

郑泌昌等人有过准备,胡宗宪或许会反对,或许不同意他这么干,但绝不会这么直接翻脸。毕竟胡宗宪也是阁老的人,大家是一条船上的。

现在胡宗宪不但跳了船,还跳到对面船上去了。

马宁远警告戚继光都说,反水没有好下场,他胡宗宪怎么就敢反水的?阁老只是老了,还没死啊!

“以官府名义向米市上的米行借贷一百万石粮,现在借了多少了?”胡宗宪转头看向了郑泌昌问道。

郑泌昌微微一怔,接着有些惭愧的说道:“很少,都说缺粮。”

“外省调的粮呢?”胡宗宪接着问道。

郑泌昌尴尬的说道:“和往年一样,都不愿意多给。”

在场的官员都明白,这个时候怎么会有人把粮食拿出来?他们都在等着百姓,青黄不接的时候,买百姓的田,买百姓的人,现在拿出来什么好处?

对百姓敲骨吸髓,好处才大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