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被屏蔽了,要明天或者后天才能出来,历史书上都能写,网文不让写,离谱。
侍从道:“我无错被其鞭打,还请相信我,我是不会隐瞒齐侯的去向的。”
“他刚才被其他侍卫带着向那里逃走了。”这名侍从指着一个方向说到。
就在众人打算向他指的方向追去,旁边一名私兵突然指着前方的道路说到:“君上,他说谎,那边根本没有脚印!”
公孙无知、连称、管至父等人看去,只见那里荒草没有折断,地面上更没有脚步,完全是没有人走过的痕迹。众人立刻明白,他们被骗了。
看到被识破了,茀拔出利剑就要反抗,只是还没等他将剑拔出来,就被旁边的侍卫一剑斩杀。
“杀了怎么去找那齐侯?”看到茀被杀死,连称脸色有些难看道。
“回去,周围没有脚印,齐侯定然是藏在刚才来的路上了!”公孙无知当即说道。
众人觉得有理,当即转身回去寻找,就在这个时候,公孙无知突然看到旁边荆棘中一缕布条,当即喊道,他往这里跑了。
众人连忙追过去,果然不足里许,便追上一人,公孙无知抓住他看去,正是齐侯,于是一剑将其斩杀。
随即在连称和管至父的拥护下,返回齐都,自立为君。
齐国动乱的消息传来,王晟很是高兴。对于弑杀齐侯自立的公孙无知,他并不看好,不过这样更好,公孙无知杀死了齐君自立,也给其他人开了一个头,之后的齐国肯定要乱上一阵子,这段时间也足够让他再次兴兵伐吴了。
同时王晟也认识到了公室两百年来布下的情报网络的强大。
自从上次伐吴失败后,淮国一直都在休养生息,楚国赔偿的十万奴隶也都被王晟分发下去。
相比起其他邦国的奴隶,淮国的奴隶还是有上升渠道的,奴隶可以加入军队,立下功勋之后,就能得到赦免,成为国人。不参加军队,若是连续数年上缴粮食达到一定数量,同样可以获得赦免。
这也是当初子珏定下来的政策,当初淮国人少,除了前来投奔的殷商遗民外,就是抓捕的淮夷、东夷俘虏,通过这种制度,让淮国实力快速增强。
这個制度直到现在也依旧没有改变,甚至其他诸侯国也在学习这个制度。
休养生息数年,淮国的实力更上一层楼,在得知齐国内乱之后,王晟当即召集大军,囤积粮草。
有了运河之后,淮国调集大军的速度很快,这些年来王晟一直都将一部分粮草囤积在扬州,所以等大军出发的时候,根本不用额外筹集粮草。
虽然齐国已经内乱,鲁国独木难支,但是王晟并没有大意,留下三万大军驻扎于下邳,防备齐鲁两国。
同时又在邗都留下一万大军,这才带着剩下的五万大军屯兵邗地准备进攻吴国。这些年来王晟除了让情报网重点收集齐鲁等国的情报外,还收集了吴国的情报。
吴国经过上次的惨败之后,吴侯就开始重视军队,并且向楚国请教,而楚国因为对上次大败耿耿于怀,于是帮助吴国改革军事,让吴国的军备实力快速提升。
在第一次伐吴的时候,吴国大败,除了一部分原因是武器装备以及训练差距外,更大的原因是军制。吴国地处偏远,最开始乃是夷民,太伯奔吴之后,带来了西周的农耕技术,这才让吴国由夷人部落开始向诸侯国转变。
至于用兵之术就更差了,在吴国大败之后,吴侯就派人去向楚国学习用兵之术,以及车战之法。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吴国的实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军队上下都想要复仇。
王晟以:‘吴国断发文身,蛮夷也,以夏伐夷,王道大义!’为名,出名征伐吴国。
吴国听到淮国出兵伐吴,极为愤怒,宣称:吴乃太伯之后,姬姓贵胄,淮国才是殷商遗民,无罪伐吴,失义也!
淮国对于吴国的指责早有应对:“既然吴国乃太伯之后,姬姓贵胄,可有向周天子朝贡?”
“姬姓贵胄,不朝天子,其罪也,淮国伐吴,大义也!”
吴国自从立国之后,除了最开始朝贡过一两次,之后就再没朝贡了,这次被抓到把柄,打嘴仗输了。
双方大打口水仗,结果吴国还是理亏。当然其他中原的诸侯国根本不在意淮国和吴国之间的战争。毕竟淮国和吴国地处偏远。只有东方的诸侯方国对此感到担忧。
吴国再次向齐鲁两国派出使节求助,可惜齐国此时正乱作一团,根本无力顾及吴国,而鲁国独木难支,更不敢和淮国作战。
至于说郑国、宋国等国距离太远。陈、蔡等国隔着徐国也帮不上忙,唯一可以提供帮助的就只有楚国了。
吴国前去向楚国求救,楚君听到淮国心就如同窝了一团火一般,楚国自从立国以来,败仗打了也不少,但是第一次出现被俘虏四万大军,楚国上下深以为耻,当即同意发兵相助。
对于楚国的参战,王晟早有预料,并不意外,王晟让卫云留守邗地,让其征发国人守土,他则是亲率大军攻吴。
吴君向整个吴国发出征召令。
“吴国是太伯的后裔,孤乃是诸夏贵胄。武王分封吴国,先祖筚路蓝缕才有今天吴国兴盛。
淮国殷商遗民也,贪图吴国财富土地,兴兵伐我,就如同夷狄野人一般,发动不义之战,必将失败。
孤号召所有的吴人,拿起武器保卫家园,痛击来犯的淮人,保存吴国社稷,昊天上帝与武王看着我们呢!”
吴国大量征发士卒,民壮,此战若胜了,自然没有什么事情,甚至还可以从淮国身上割肉,可若是败了,明年吴国就要难受了,大量精壮被征发,短时间还好,要是时间长了,明年的粮食肯定要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大量征发士卒和民壮,对于后勤压力很大,吴国此番竟然直接征发了八万士卒,五万民壮,号称二十万大军。
吴侯看到大军旌旗漫卷,宛如长蛇,十里不绝,一时间竟然有种气吞山河,天下归吾的豪迈感。
......
平王十一年,淮伐吴曰:吴国断发文身,蛮夷也,以夏伐夷,王道大义!吴国曰:吴乃太伯之后,姬姓贵胄,淮国殷商遗民也,无罪伐吴,失义也!淮又曰:姬姓贵胄,不朝天子,其罪也,淮国伐吴,大义也!——《左传·平王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