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
眨眼之间,距离楚枭从北平出发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此刻,楚枭站在甲板上,眺望着眼前波澜壮阔的海平面,心情也随着也逐渐开始澎湃起来。
想来,朱棣这会应该已经成功收服李景隆,并开始向南京发起最后的猛攻了吧?
楚枭在心里暗自盘算了一下,按时间来算朱棣已然拥有了和朝廷正面博弈的实力,照这么下去靖难之役估计能比历史上提前两年结束。
一想到回去以后立刻就是高官厚禄,楚枭就恨不得化作飞鸟翱翔回去。
但在这之前他还有必须要做的事情得完成,于是楚枭更加期待起大海另一侧的风貌。
“先生,外面风大,要不然您回船舱休息吧。”而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了李三刀的声音。
听到这话,楚枭点了点头,但下意识的却又想起了什么,随后询问道:“对了,距离下次登陆还有多久?”
闻言,李三刀点了点头道:“差不多再有两天时间,咱们应该就能抵达您所说的“南美洲”,之前上一个岛的土著是这么说的。”
说到这里,李三刀忽然又问道:“对了先生,这次要不要和之前在倭国一样,提前准备好足够的玉玺用来贩卖?”
听到这话,楚枭却摇了摇头。
这李三刀不亏是朱棣训练出来的,不仅头脑冷静而且有勇有谋,最关键的是听话。
此前在大海上遭遇海盗的时候,就是这家伙率先杀了出去,身中三刀依旧酣战不休,只是这“勤学好问”的毛病有些讨人厌。
他总不能说,半年前在倭国卖出去的倭玺,是他的恶趣味吧。
要知道,如今倭国的真正统治者是足利义满,大明以后想要挖掘石见银山,这家伙是个难缠的对手。
那倒不如,让他们自己先内耗一下。
就那群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倭国人,在兵法方面差了大明岂止千百年,区区一个二虎竞食之计就让称光天皇那家伙兴奋成那样。
楚枭不禁想到,他们要是知道自己在倭国卖了不下七八十个倭玺,估计脸都要丢光。
称光不是想拿着倭玺去招募兵马,反抗足利义满的幕府么?
那就让你们见识一下图腾的恐怖,等到时候几十个幕府将军各自裂土封国,倭寇就该知道什么叫图腾的代价了!
他要让倭国先内战个几十年再说!
一边想着,楚枭再次期待起返回大明后的光景,然而他还不知道的是朱棣这会已经在南京兵临城下!
...
这场仗,朱棣可以说是自“借兵”大宁后便一路平推!
建文元年,十月燕军在会州整编,并打败李景隆的哨探陈晖部队万余人。
同月,与李景隆大军在郑村坝会战,燕军左右冲击,连破朝廷七营,李景隆大败。
当夜,李景隆见战事不利,令郑村坝所有军队轻装撤退,数十万人的辎重全部留给了燕军。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中已经有人怀疑李景隆,但朱允炆依旧坚信自己的表哥!
于是,济南之战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朱允炆终于想撤掉李景隆却为时晚矣!
时间来到建文二年,朱棣夺取沧州,再度南下。
抵达东昌,大量燕军被火器所伤,张玉被南军包围,然而朱棣却好像是早以知晓了这一切,提前进行了部署!
不仅直接俘虏了李景隆的五万兵马,甚至在之后的夹河沟之战中,他还亲自率兵斩杀了朝廷三员大将!
六月之时,燕军已然南下,剑锋直逼南京城!
到了同年十月,朱允炆已然再也没有了当初的狠辣手段,只好下罪己诏,昭告天下藩王,以求叔叔们支援朝廷,以保建文一朝的江山!
然而,朱棣已经率领六十万大军在南京城外蓄势待发,又有何人能够力挽狂澜!
当最后,朱允炆亲眼目睹他的“表哥”李景隆,笑呵呵的打开城门迎接燕军进城,并且一路上和朱棣有说有笑的时候,他终于意识到了大势已去!
于是,朱允炆在愤恨的痛骂了李景隆是叛徒后,消失在了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中。
齐泰、黄子澄等力谏削藩者,均被处以喋刑!
大儒方孝儒,更是由于一句经典名言,而成为了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狠人!
同年,朱棣改元永乐,并在史书上抹除了朱允炆的建文年号,将其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并焚表祭天,宣称是由他爹朱元璋手中继承的天下!
自此,这场浩浩荡荡为期两年的靖难之役,终于在朱棣的指挥有方之下告一段落!
然而,却唯独只有朱棣心里清楚,若没有当初他在南京城偶遇的少年,他不可能获得这场靖难之役的胜利!
虽然,按照道衍所说的,他朱棣有帝王气运加身。然而只有亲自在战场上和敌人拼杀的时候,他才能切身体会到,那种说法根本毫无可信!
若是他失败了呢?
虽说楚枭紧紧和他有一面之缘,但那三道锦囊妙计却影响了靖难的全局!
第一计,楚枭预判朝廷发兵,让朱高炽镇守北平,他赶赴大宁借兵!
第二计,待到北平捷报传来,以此联手宁王,并精准预判出了朱允炆会囚禁宁王!
第三计,他更是直接让其招降了李景隆,目标直取南京!
否则靖难的一路上燕军怎么会势如破竹,越打越多?
要知道,当初他在折返回北平的时候,任何人都没想到他会直接挥师南上,毕竟南京可是大明的京城!
那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场豪赌!
所以,当朱棣进入南京城的那一刻,连他自己都懵了!
就是这三计,虽然看上去毫无章法,然而每一计却环环相扣,在任何人都猜测不到的角度直取要害!
此刻,朱棣坐在奉贤殿的龙书案前,看着眼前的奏折不由得暗道:“当初若无军师的帮助,朕不可得此天下...如若军师今犹在,必能解朕燃眉之急。”
说罢,朱棣摇了摇头,原来奏折中赫然是各地饥民的数量。
如今他初登大宝,原本还想召开科举,然而各地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建文旧臣与各地门阀更是联手起来,让他寸步难行。
但就在这时...
“陛下,锦衣卫来报,南京港口有一船队申请靠岸!”
“有多少艘船?!”
“十五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