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六章 敌营(1 / 1)红汤厨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渡口最大最干净的一家脚店坐下来,崔白捡了面北的一个座位。都是摆渡人小组的弟兄,也不用讲究什么尊卑上下。面朝北,正对着窗外的黄河。

眼前的河槽,足足有两里宽,但绝大部分都是裸露的黄沙。不到两百步的冰面,远在北岸那一侧——大河在此转向东北,北岸河槽深。最后的余晖照在冰面上,泛着青铜般的光泽,店小二张罗着点上灯,窗外迅速地暗下来。

刘长明亲自去把马匹照料好,刚刚进来落座,崔白就看到对面陡岸上有几点火光快速下到河道上,直奔对岸而来。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正好在昼夜交替之时,西边的天光与东面的月光使能见度出奇的好,离着二里远,崔白已经认出是几匹快马。

他拿起手边的望远镜,很快就调好焦距,看到手持火把的三个骑士,头顶上白羽摇曳。

“流星马来了。”崔白转头对王宜年道。

王宜年侧脸看了看,马速很快,已经上了冰面。他站起来道:“我去迎一迎,看看前线是什么情况。”

崔白也起身跟着出去。王宜年在守夜人中的官阶虽然不如自己高,但要说跟军方打交道,崔白还真不在行。

……

杨末被夹在队伍中间,出了山口,在平原上一路往南疾驰,其间又汇合了摔下马来的那个年轻辽军斥候,也就半个时辰,就掠过了早晨埋伏的那道浅岗。

辽军大座大营,灯火通明,一字排开在保州城外两里处。营墙是简单的木栅,都是伐了附近阡陌间种植的杨树筑成,栅外环绕着矮土墙与浅壕。三座营垒间,间隔着一百五十步,正在相邻营垒中长弓的覆盖范围内。

张老六领头,却没回最西侧的本营,而是直奔中军而去。

离着营垒还有三百步,又遇到暗哨,对了口令后,还上来仔细察看了张老六的腰牌,才放一行人继续。北营门外还三道鹿砦,开口处都有一小队辽军把守,依次验明身份的程序就耗了一刻钟。这个过程中,杨末有机会仔细观察辽军的装备与士气。

每个小队的头目,都有札甲,札甲下才是锁子甲。其他的兵士,上身也都穿着一直覆盖到膝盖以上的锁甲。随身的兵刃,除了马枪与直刀,还有不少人带着骨朵或者铁锏,人人都带着骑弓。一路过来,看到的上百个辽军都是如此。

所有人都有铁甲,这就相当不容易,何况看装备,都是骑兵。但这样一支大军,陈兵于保州这样的坚城之下,意义却不太大。

据杨末所知,保州城中有六指挥的兵。两指挥骑兵,四个指挥是步兵,总共一千七八百人的样子。要出城列阵阻拦辽人大军接近城墙,兵力自然是不足。但要缩回去守个十天半月甚至更久,那问题真不大。何况城中的仓储与武库,原本就能支持上万人的大军。城里的百姓也有一万余,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习惯于往来宋辽间作生意的青壮,发给弓矢器械,就能当生力军用。

按军情传递的速度,少则五日,多则不出七八天,必然有大军来援。从高牛儿那里问来的口供,在城东南,还有一支战兵两千的神武军,那应该是阻击先期来援部队的机动打击力量。可见辽军的主将是个知兵之人,虽然并未做好攻克保州的准备,却也立于不败之地。

进了寨门,是一条二十步宽的通道,土都被马踏得极实而平,迎面又是一道鹿砦。张老六当先停下后,却没再跟守兵的队长搭话,而是策马横移,闪到了一边——那手控马的技术让杨末心服,须知让马这种四蹄动物,倒腾着四条大长腿,左右平移,那真是不凡的技巧。

“你等着不要乱动,大帅营中的规矩大。”普三儿居然还很有心地关照了一句,象带着新交的朋友去见长辈一般,才轻轻一夹马腹,策马上前。

到了鹿砦前,普三儿下马,先行过礼,才从腰间解下腰牌递过去,又低声说了几句。离着远,杨末没听到内容。杨末在受训中,见过军机府的腰牌。形制内容与守夜人别无二致。只是背后的两条鱼,换成了两只熊,也是一阴一阳。

守夜人腰牌上的阴阳鱼,并不是只为了装饰。首先它是增加仿铸的难度。再者,即使你能仿得象,却不能一模一样。还有个“合模”的验真方式。即用同一个母型翻铸的模具,再铸一块牌子,得到的成品,正好跟腰牌上的鱼纹凹凸是反的,两块一合,真伪立辨。

所有一批的腰牌,比如守夜人第一处,都是使用同一个母型铸翻模后分别铸造腰牌背面,以及验真伪的“验符”。验符也有若干块,除了守夜人总部留有,也会根据其他部门的日常需要或者临时任务而分发。不过能持有验符的机构,一定非常紧要。毕竟这东西留传得越多,也越容易被仿。

普三儿在鹿砦前站了好一会儿,在灯光下,杨末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显然对方用了验符,要不然不会耽误这么长时间。

杨末立即有了判断。这中军的主将,一定是辽军中极重要的人物。军机府的人要见他,要经过麻烦的程序,而且,他幕中有军机府的验符。

好不容易,看到几个军士搬开鹿砦。普三儿对着杨末一招手,叫道:“你!先进来!”

杨末策马超过去,刚进了鹿砦中间的缺口,张老六跟过来。守卫的头领在前带路,然后是普三儿,张老六在后,将杨末夹在中间。身后鹿砦又合上,将其余四人挡在外面。

“普大哥要带我去见谁呀?”杨末也是真好奇。

“军主要亲自审问你,我大辽南京兵马都总管府都元帅。”普三儿转回头,压低声音答道。

“营中不得喧哗!”前面领路那个头领模样的辽兵轻声喝道,声音不大,语气却极严厉。

杨末只好默默地跟在后面,一边继续观察营中的布置。

辽人的军帐,跟宋军是不同的。宋军多是用毡布披在木骨上,搭成两面坡硬山顶的房屋一般。而辽军的军帐,却跟草原上的穹庐类似,或者说,根本就是同一种东西。

先以可折叠的木栅围成五尺高的圆环,再将伞骨一样的屋顶放上去,披上毡子后,再用绳捆扎。一个军帐中,能够容纳十人,也即两伍,一什。

杨末一路暗暗计数,又努力记住经过的路径,对马厩的分布位置更是上心。作为一个加入不过半年的守夜人,杨末还是相当称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