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密码(1 / 1)红汤厨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崔老六带回来一张白纸。

“在打瓦寺院内找到两件扔掉的外衣,其中一件袖子里发现了这个,原本叠成个方胜,拆开来什么都没写,我觉得有问题,就给带回来了。”

崔白接过来,反复审视。五寸长的一张玉版,纸质是极好的,上面除了折痕,确实不着半点笔墨。又对灯侧着细看,却发现这纸不同一般玉版纸,感觉纸面更光滑,没有一丝不贴顺的细微纤微。拿手指搓了搓,感觉似乎也更薄更挺。

崔白拿着这张白纸,脑海中映出白家胡饼店那间密室的图像,只要进过他眼睛的,都不会忘记。桌上的那把铜熨斗!那是一只小巧的长柄铜斗熨,船形的斗身中空,有盖,可以储放点着的木碳。这张白纸,应该是用熨斗熨平过——这纸曾经写过字,只是熨干后字迹消失了。

是用白矾水还是其他密写药剂写过呢?崔白又想起那几瓣香枨元,就是柑橘属的橙子。

这就好办了。崔白将这张白纸小心地凑到烛火外侧炙烤,慢慢地,纸上开始显露出微微发黄的线条。不断地移动白纸,使受热的面积均匀扩大,线条越来越多,颜色越来越深,渐渐地几行棕色的字迹完全显影出来。

崔白猜测的没错,这张白纸上,用香枨的汁水写了密文,用熨斗低温熨平干燥后,字迹是完全看不见的。但香枨汁中的糖分与挥发油很容易被高温烤焦,需要的温度远低于纸张的燃点,如同做红烧肉时炒焦糖色一样。于是,在烛火炙烤下,就重新显现出来。

全都是数字。“六七、一二,十、一三……”每组数字分两部份,每部分一至三个数字,中间点断,每组数字之间是空格。

这是密码啊,密码表是什么?崔白想起那堆灰烬中的《玉府新韵》。

《玉府新韵》是本朝官修的一部韵书,在前朝的《广韵》、《集韵》二百零六韵的基础上,将临近发音相似,可以在诗词中合用的韵部合并起来,一共只有一百零六个韵部,收录了常用的九千多字。而《玉府新韵目录》,就是它的检字表。因为正文每个字都带字源与解说,全书共有五册,文人作诗词时携带查找不便,于是坊间出了这么一本小册子,按韵部分列这九千多字。这本目录发行极广,各个书坊都有制版刷印,是读书人常见的工具书。

“你先吃消夜,”崔白放下筷子,指指桌上的羊汤对崔老六道,“吃完再辛苦一趟,那两件衣服在五司的人手上吧?去取回来。”

崔白进了正房东间,现在这里是他的办公室。墙边有一排书橱,整整齐齐码满了书册,也不知道从前这宅子是谁在用。

书橱上按“经、史、子、集”分类放置,韵书属于“经”书类,崔白在左起第一架上就找到了放在一起的五册《玉府新韵》和单独的一册《目录》。坐在书案前,看第一组代码,“六七、一二”。

《玉府新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将一百零六韵分为四部分,比如开篇第一,就是平声“东“韵,纲目是“一东”,接下来是“二冬”,“三江”……

“六十七”,这个数字也许是从“一东”开始往后编码,直到第一百零六?先查出第十二位,是去声“霁”韵,再往后查到第十二字,是个“制”。第二组,“十、一三”,平声“灰”韵第十三字,是“裁”。

短短的一封密信,崔白立即就全部译完。“制裁河鼓失败,暗箭已折,待后命。二”。

这封密信应该是刺杀行动失败的报告,原本大概是要经由白家胡饼店传送给某人,但刚写好守夜人就包围了店铺,于是那个“二哥”随身带着就从密道潜往打瓦寺后院跑了。为避免见过他进店的人通过衣着认出来,就将外套脱下来丢弃,没想到匆忙之间,忘记密信还在外套袖中。

落款的“二”字,应该是代号的简称,也许陈北原口中的“二哥”,就是他的代号。

这封短短十四字的密信,内容都是崔白已经知道的事情,“对刘葳的刺杀失败,损失了潜伏的刺客‘暗箭’”。但是,还泄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写信人和收信人,都知道“河鼓”这个代号,守夜人内部给原军机府首脑的代号!而且,对手多半也知道张好古的真实身份。

“天河”核心成员,除督主曹无伤之外还有五人,是崔白目前接触不到,也不能直接碰的大佬。那么唯一的线索,就只能是白家胡饼店在逃的两人。

崔白在考虑,要不要与曹督主谈一谈。或者,干脆划水算了?自己只是个小人物啊,被督主扔到这深潭之中,能不沉底就是胜利。

另外,发现了军机府的密写法和一种密码。因为受本时空通信条件的限制,使用同一套密码的机构,更换密匙很麻烦。“二哥”逃走时点了火,毁掉了密码本,也以为会烧掉整个密室的文书,所以这套密码肯定还会继续使用。这也是个重大收获,但崔白不准备立即交给守夜人里负责通信与档案的第四司,他现在不相信枢密院的所有人。

在等崔老六回来的空闲里,崔白试着将《玉府新韵目录》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加上注释不过一万多字,两刻钟就读完。再试着从头开始默,已经全部都记住了。过目不忘的技能实在是有用,这时空可没有智能手机,可以随时查询信息。记住了这本目录,就是背下来一套密码本,再遇到同样编码的密信,当时就可以译出。

外面巷子里打五更的梆子声响过不久,崔老六回来了,带着包得好好的两件外套。崔白将一眼就能认出是胡饼店伙计工作服的扔在一边,先拿起另一件青色的夹袍细细看。

夹袍适合大约五尺三寸身高的人,半新,很干净。细密的平纹布,棉纱支数很高,经纬均匀,也看不出明显的断纱与结,是江南大织坊水力织机的产出。深青色靛蓝染得也漂亮,至少入过三次染缸,颜色均匀而沉着。缝线针脚细致密实,衬布是白色上好羽纱,论每匹的单价甚至比面料还要贵。衣服刚洗过,上过浆,虽然曾经被作一团,但展开后还保持着面料的挺括。

衣服的颜色款式,是读书人的打扮。而面料与做工都很精良,虽然没有一丝华贵的装饰,但价值不菲。崔白又展开夹袍在灯光下仔细检查各处细节,衣角袍边都没有明显的磨损,两个袖口能看到轻微磨痕,右袖稍明显,符合右利手的特征。右肘的位置,面料明显被磨得稍薄了,确实是经常伏案书写的人。

衣着低调而价值较贵,磨损显示经常写字,没有体力劳动的迹象,而且半旧的衣服刚刚仔细浆洗过。崔白对此人的掩护身份,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猜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