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一章 朱允熞:就学学老朱,让这些人再次搬起石砸自己脚?(1 / 1)姜阿山小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帝勤政就能将国家治理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

勤政并不一定能将国家治理好。

历史有很多十分勤奋的皇帝,却将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

在朱允熞看来,老朱现在这种模式,不可能永远坚持下去。

原因很简单,谁也不可能一辈子永远007工作的。

时间久了,任何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故而,历史上老朱死后,立即就遭到了反弹。

现在的模式,很快就废除了。

内阁制度兴起,皇帝不仅将票拟的权力下放给内阁,就连批红,也交给司礼监办了。

这当然不好。

也是大明东林党兴起了一个重要根源之一。

上呈内阁的奏章基本上内容全部公开化(在朝堂上公开),毫无秘密可言。

任何一个文官上了什么奏章,顷刻间便会传遍朝堂。

名义上仅有的一点保密制度,因为奏章要经手很多人,实质上等同于无。

无论是负责票拟的内阁,还是接收奏章的通政司,或者负责批红司礼监,也从来没有谁因为泄露奏章内容而受到惩处。

事实上,内阁和通政司,还经常故意将一部分奏章内容提前泄密。

本来应该批阅之后,才能刊登到邸报上的内容(原本可以根据需要不刊登,却无法阻止泄密),在上奏章的时候,就传之于朝堂,以造声势。

这样一来,文官们为了博取“直言敢谏”的美名,上的奏章就一個比一个夸张,一个比一个肆无忌惮。

而皇帝批阅这些奏章,反而受到诸多限制。

因为批阅之后的内容,也是全部公开的。

这些文臣看到批阅之后,若是不合其心意,就会驳回来。

然后大家一起上奏章,劝谏皇帝。

对皇帝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在事实上限制了皇权,也限制了皇帝的施政空间。

明朝后期的皇帝,将票拟的权力下放内阁,批红的权力下放司礼监,除了实在处理不了如此之多的奏章之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果皇帝亲批,那就到处都是“错误”,到处都能被人挑出“毛病”。

毕竟,这些文官都用“放大镜”看。

皇帝每天批阅那么多奏章,鸡蛋里面总能挑出骨头来。

但交给内阁,那就是他们自己人,票拟的结果,若他们不满,也是与内阁斗,与司礼监斗。

皇帝可以坐山观虎斗,平衡朝堂各方势力,借以牢牢掌权。

站在掌控权力的角度,这一个办法不能说不高明。

但这样做的结果,也必然导致朝堂官员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权力斗争上,而无心真正的政事。

明朝后期朝堂上党派林立,权争不断,固然与东林党有极大的关系。

但也正是这种制度,给了他们发展发育的土壤,才会形成那样的局面。

想要改变,就只能从源头抓起,不给他们成长的土壤。

后世的制度,当然不同直接用于这个时代。

毕竟,生产力水平不一样,科技文明不一样。

制度都是建立在相应的科技工具基础上的。

尽管如此,很多东西,经过一定的改良和变通之后,就能运用。

治大国若烹小鲜。

后世科技文明的时代,其社会治理,比这个时代的大明又何止复杂一万倍!

若是最高统治者也像老朱这样去批阅,亲力亲为处理所有事情的话,一万个分身也不够用的。

但实际情况并没有。

因为分权治理,各司其政。

最高统治者只要总揽大权就行了。

当然,也需要一整套复杂的制度来维持。

对此,朱允熞心中已经有了不少想法。

但是,老朱特意废除丞相制度,不许后世的皇帝再设丞相。

实际上就是告诫他们,不能假手于人,处理朝政。

虽然历史上,后世的大明皇帝根本不听这个“祖训”。

但是,现在老朱还活着,他还只是储君。

要说服老朱改变,又谈何容易?

而且,满朝的文官集团,也决不会同意。

毕竟,他是从制度上,从根本上,斩断文官执政的根。

让他们只能老老实实的变成办事人员,再也不能在朝堂上兴风作浪。

文官们怎么可能同意呢?

若他是皇帝,或许还可以强制推行,但他现在还不是。

老朱本来就不想这样,再加上满朝大臣都反对。

那不用想了,肯定是没戏。

朱允熞思索着,要让文官们同意,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

老朱可以让这些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也可以有样学样,再用一次。

就让他们来争,让他再搬一次石,再砸一次自己的脚。

想到这里,朱允熞开口。

“本宫今日第一次处理政务,诸多不熟,还须请教朝堂上各位大臣,来人,召诸位大臣觐见。”

皇太孙第一次监国理政,肯定是要咨询大臣的。

这些大臣也早就在外面候着了。

不过,他们没有想到,朱允熞不是一个一个召进去询问,而是让他们一起觐见。

“参见太孙殿下。”

官员们鱼贯而入,恭敬行礼。

朱允熞坐在上方,宽大的椅子,与他小小的身躯极度不匹配,稚嫩的面容更增添的这种感觉。

但经历一连串的事情之后,下方的官员,再也不敢以看一名七岁小孩子的态度轻视他。

太孙殿下的天才之名,早已传遍天下。

现在还有谁不知道太孙殿下虽然年幼,却有着过人的智慧呢?

不过,这些文官显然大多还是不服的。

嫡长之分,早已深入他们的骨髓。

他们就是认为朱允熞不应被立为太孙。

只是老朱戏耍了他们一次,暂时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黄子澄看到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嘴角边浮起一抹笑意。

这么多奏章,看你如何能批阅完!

其他官员大多也是这样的心态。

毕竟,这件事是他们共谋的。

“孤今日奉了皇爷爷的旨,监国理政,批阅奏章,才知政务之繁重。”

“一日之内,群臣所上之奏章,竟达上千封之多。”

“孤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全部批阅处理。”

“诸卿可有良策?”

这番话一说出来,让下方的众多官员,皆是十分惊讶。

原以为太孙召他们觐见,是要问某件事该如何处理,朝堂的形势,地方的形势,军国大事等等。

没想到,朱允熞一开口就是我看不完这些奏章,你们有什么办法呢?

这是能随便问,随便说的吗?

皇太孙还真是不按常理出牌啊!

一群官员你看我,我看你,都不作声。

脸上却是不少人都有了得意之色,强忍着没有笑出声来。

这正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黄子澄站出来道:“陛下将监国重任托负太孙殿下,太孙殿下自当勤勉努力,尽心尽力,批阅奏章,处理朝政。”

“岂可望而生畏,惧难而退?”

“此诚储君之不该也,还望太孙殿下好生自省,不负陛下所托。”

朱允熞心中直呼好家伙!

他闭口不谈如何看完上千封奏章,出言就指责朱允熞这是想偷懒,应该勤奋努力,完全不顾实际情况如何。

但偏偏这话说得道貌岸然,还挑不出错。

这也就是文官惯用的手段。

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站在道德高地指责你就对了。

咋的?

你还不服吗?

那就好好教导你什么是“礼”了,君王要如何守礼,讲道德了。

朱允熞只是嘻嘻笑着,不置可否。

顿时让黄子澄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其他人呢?有什么好主意吗?”

朱允熞将黄子澄晾在一边,故意追问道。

“下官也是如此以为。”

“下官也是。”

一名名的官员,弯腰行礼,皆赞同黄子澄的说法。

难怪说官官上护了。

他们对待上位者尚且如此,对待老百姓自然就更不用说了。

“黄大人所言有理。”

朱允熞赞了一句,语气一转,面上做出无奈状,道:“可这些奏章,委实太多了,就算孤不吃不喝不睡,也不可能看完。”

下方的官员们听到这话,一个忍俊不禁,差点都要笑出声来。

齐泰站了出来,道:“太孙殿下初理朝政,难免有些生疏,批阅奏章也就要慢一些。”

“只要假以时日,待太孙殿下熟悉之后。以太孙殿的天赋才华,批阅奏章,自当如行云流水,迅捷而准。只要勤勉尽心,批阅奏章之事,定然难不倒太孙殿下。”

这是熟练度的问题吗?

上千封奏章,即使五分钟看一封,就得五千分钟,那就是八十多小时。

一天工作八小时,也得十多天才能看完。

可只有一天的时间,后续还会源源不断的有新奏章上来。

根本就看不完的。

更别说看一封奏章,五分钟的时间,根本不够,还要批阅。

也不是可以随便乱批的。

可能还要召相应的官员进一步询问情况,才能正式批阅。

也许一封奏章,就要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处理。

齐泰这番话,明显是给他下套呢。

“齐侍郎言之有理。”朱允熞装出同意的样子。

人家先站好道德高地了,他想不同意也不行。

何况,这也是朱允熞早就意料到的。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随即,他话锋一转,做出苦瓜脸道:“可是,孤还想出去玩,还想办军事学堂,还想写写诗词歌赋,还想去狩猎……”

朱允熞说了一大串,总之都是贪玩爱耍,不想做事的理由。

也不等这些人拿出道德礼教的高帽子劝谏,他便接着说道:“《道德经》有云: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孤深以为然。”

“昔魏征谏太征有言,为政者,当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不须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

“此诚至理明言。”

“孤以为政事要多委于诸位大人,而非由孤代百司处理。”

“天子应垂拱而治,而非事事亲力亲为。”

“然本朝自废丞相制度之后,所有政务皆委于陛下一人。”

“以至皇爷爷都积劳成疾,重病缠身。”

“如今孤监国理政,才知政务之重,委实非一人所能处理。”

“孤有意奏请皇爷爷,设立咨政处,请诸位大人代理朝政。”

“诸位以为如何呢?”

这番话一说出来,文华殿顿时炸开了锅。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