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长安朝堂的变化
代地与关中的景致颇有不同。
往往到了九月,夜里的气温逼近零度,次日清晨出门,枯草上往往结着一层薄薄的白霜。
要知道在长安,甚至到了九月末都有穿着单衣在集市闲逛的人,他们还会说自己被挤出了一身热汗,若是不那么顾忌他人眼光,更是光着膀子,将外面脱掉的衣裳搭在肩膀上。
代地山野间的树木,叶黄、叶枯、叶落,开始到结束的流程似乎只需要一刹那,往往快得让人有些反应不过来,仿佛一场秋雨就把它们连带着树上的蝉鸣全部打了下来。
而且在代地的北边,已经是稀树草原的模样,只是大部分百姓按照千百年来的传统,依旧固执地选择在那并不肥沃的黄土地上耕作,但少数人因地制宜选择放牧,故而出现了更南方以及关中地带绝对看不见的成片牛羊。
陈洛最初来到代地的时候,对于这些与长安、楚地迥异的生活环境颇为不适应,加上刘乐不在身边,往往清晨衣服穿薄了,出门冻得一哆嗦,才急急忙忙回到屋里加上一件内衬。
现在他待了四年,对代地渐渐熟悉起来,知道一场秋雨一场寒,该在合适的时候添衣保暖、烤火驱冷、吃羊肉避寒。
反而长安在自己的记忆里没有那么清晰,在脑海里回想起来,通常带着一层灰蒙蒙的滤镜。
这几年中,陈洛收到长安的信件并不多。
在最开始来到代地的时候,倒时不时有人从长安写信来关心问候自己,四年过去,他回想一番,这几个月从长安写来的信件屈指可数。
唯数不多有印象的是张苍向自己抱怨,说地方上有官员开始与豪强勾结,案例还不止一起。
将封纸拆开,陈洛取出里面的信将。
不过它并非私人信件,而是官方的通告文书。
“天子欲临北地巡狩,需安排好招待事宜?”陈洛看完全文后,默默念道。
放下文书,他揉了揉下巴。
这是刘盈今岁第几次离开长安了?
记得年初的时候,刘盈就回沛县,在沛宫待了一阵,理由是思乡恋旧,欲与乡民同乐,还免除了沛县与隔壁丰县三年赋税,说让他们沐浴天子恩泽。
当时刘乐专门写信过来,对自己吐槽这事来着。
天子频繁离开京畿之地,并非什么好事。
不过陈洛很能理解刘盈的心态。
刘邦留下的安排确实没有什么毛病,在刘盈继位之初,各方势力在明面上都不敢轻举妄动,保持着平衡,朝堂运转没有出现任何毛病。
只不过再完美的体系,终究需要人来维持运转,其中“零件”的缺失,是需要安排合适的替补。
若是刘盈学会他阿父一半的权术,会玩平衡之道,那么这套体系长期维持下去,倒没有什么问题。
可他并没有那样的心术。
大汉十六年冬,舞阳侯樊哙于府中因病去世,太尉之位空缺。
他在担任太尉的一年多里,常因为卧病在家,而未上朝。
不过他上不上朝,管不管事,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太尉的位置,必须要有像樊哙这样的人来当。
刘邦留下的体系之中,功臣派和外戚派需要互相制衡。
樊哙乃战功封侯,又娶了吕雉的妹妹,因此他的身份在两边都会得到认可,位列三公之一,能够服众。
等到樊哙去世,接任太尉的人选在朝堂上经过好一番争论,没想到刘盈提议让吕产接任。
大部分朝臣齐声反对这项决议,让仗都没打过几次的毛头小子出任太尉,掌握大汉第二高的军事权力,不是开玩笑吗?
虽然有韩信这样的先例在,但韩信是韩信,不是什么人都能碰瓷的。
陈洛那段时间还在代国地方上的各个县城之间奔波,对于长安朝堂上具体发生的事宜,并不了解。
等他回到代城,一切已经尘埃落定,得知的乃是最后结果。
右丞相周勃重新回到太尉的位置上,宣齐国国相曹参回到长安,担任右丞相之位,而被提名太尉的吕产掌禁军南军,他的堂兄吕禄掌禁军北军。
长安朝堂上的人事变动出乎了陈洛预料。
前几步的动作,看似没有什么毛病,属于合理合规的调动,但是关于吕产和吕禄的任命,方才能看出关键。
要知道长安城内最主要的驻军就是禁军。
而且他们并不只是负责宫城,还需要在城外乃至整个京畿三辅进行巡逻,有必要的话,甚至会调动出去进行作战,刘邦亲征南越时,率领的主力就有禁军构成。
南北禁军的人数合计两万,称得上整个关中地区最为强悍的战力。
让周勃担任太尉,却让吕产和吕禄掌握禁军,那么周勃名义上是太尉,可缺乏对禁军兵权的实际掌控,若是真火并起来,定然不是吕产和吕禄的对手。
不过在当时朝臣的眼中,那次斗争是功臣派占据了上风,三公的位置上分别是陈平、曹参、周勃、张苍。
除了张苍以外,其他人皆是功臣派的元老。
不过功臣派的优势仅持续了一年不到,身体在秦末战争中受到过多暗伤的曹参在大汉十七年去世,那场风光的葬礼在后面看来,似乎是场盛大的落幕。
右丞相的位置由吕雉亲近的审食其接任。
此后,朝堂上的局势开始向着外戚派倾斜,加上吕雉本身就有临朝执政的权力,外戚派的声音逐渐大了起来。
原本功臣派寄希望于再忍一忍,等到大汉十八年,刘盈及冠,亲自处理政事,借此节点让他们翻盘。
不过刘盈及冠后,却迟迟未获得亲自处理政事的权力,大部分政事依旧交由吕雉来处理。
紧接着就是陈平“弃暗投明”,作为功臣派领袖之一,在早朝时对审食其表示支持。
这对于功臣派来说,最主要造成的乃是心理上的打击。
不过身在代地的陈洛,倒不关心长安是忧吕雉主政,或者由功臣派掌握朝堂。
他们的能力都不差,实施的政策方针都是休养生息。
因此两方的争斗主要是围绕着权力在进行争斗,而非双方的执政理念存在差异。
而在吕雉初步掌握了朝堂后,有问询过陈洛是否愿意回到长安。
不过自己拒绝了邀请,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他在代地的改革刚刚进行两年,属于关键时期,半途而废不是自己的风格。
何况这里的诸多政策需要高层统筹谋划,进行推动,没有自己在,难道要靠刘如意主持大局吗?
第二则是长安局势过于复杂,自己身处局外,没有必要去蹚浑水。
吕雉和吕氏的欲望比起历史上有所降低,外加地方上有数位刘氏诸侯王的存在,他们老实本分地遵守了白马之盟的约定。
只是他们在朝堂上与功臣派的对立,是缓和不了的。
能在代地当个看客,何必亲自上台参与纷争,当表演者呢。
吕雉在第一次邀请被拒绝后,就没有再提过这件事情了,或许她也颇为担心陈洛重新回归长安,会让朝堂再度陷入不明朗的情况。
毕竟陈洛勉强算拥有外戚身份,可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谁真把他当外戚看待的。
哪怕是吕氏中功绩最高的吕泽,同样不如他。
到时候陈洛若有私心,完全可以成为功臣派的领袖,与吕氏扳起手腕,吕氏还真不一定是他的对手。
与其让功臣派重新燃起希望,吕雉觉得陈洛暂且留在代地,是更为恰当的选择。
随着朝堂权力斗争落幕,迄今一年有余。
这段时间内朝堂政令名义上由刘盈下达,实际上由吕雉在背后全部安排好,几乎没有给到刘盈施展空间。
因此刘盈明面上是皇帝,可没有足够的权柄,但大汉讲究“孝”,现在干预政治决策的人并非权臣,根源在他的阿母。
这让刘盈没有反抗的理由。
在刘乐眼里,自己弟弟回乡一趟,就免除沛县和丰县三年赋税,属于不负责任的行为,可在刘盈心里,这可能是他少数感觉自己是当今大汉皇帝的时刻了。
长安是世人眼中的繁盛都城,是大汉土地上最为灿烂的明珠,但在刘盈心中,它是一座囚笼。
只有离开长安,远离关中之时,他才会感觉轻松。
陈洛无奈地看着文书上“皇帝欲临北狩巡狩”,刘盈终究是性格方面存在问题,换在历史上其他的时期,不是吕雉篡夺权柄的话,反倒可能更加糟糕。
想了想,陈洛将这封文书暂且先放在一旁。
刘盈在北地巡狩,来到代国这样接近边境的区域概率不大,更多可能是在赵地进行狩猎。
到时候自己派人去长安问问具体情况,若是对方不会前来,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地进行准备工作,实在劳民伤财。
翻看到下一封文书,陈洛眯了眯眼。
这份并非官方文书,而是源自于墨家商队。
经过二十余年的恢复发展,墨家弟子的规模不断壮大,甚至比战国时期的巅峰人数更多。
陈洛手里头掌握着一份详尽的墨家弟子名单,每隔六个月,便会进行一次更新,距离上次更新是相距两个月不到,名单中的人数到了六千余人。
墨家弟子主要还是聚集在阳夏,进行农业用具的研发革新,纸张改良还有农作物的良种选培,大概占据了五分之三。
剩下的五分之二里,部分是在大汉各地周游,寻找优良作物的同时,去体察民情,发现有冤案和贪腐存在,就会送与陈洛手中。
还有部分墨家弟子是组建或加入商队,这些人是为了更好地推广阳夏墨家弟子研发出来的新式农具。
因为他们发现免费对农具进行推广,许多百姓反倒是半信半疑,甚至不乏辱骂墨家弟子瞎改乱改者,但借着商业售卖活动去推广农具,那起到的效果就会好不少。
比如墨家弟子售卖的耕牛便宜,但是需要搭配上一套他们研发出来的农具才行,那样花钱买下农具的百姓,自然不会将其闲置在家。
而陈洛身在代国,不少墨家弟子亦是跟着来了代国,将这里作为他们的另一处中心,主要的发展方面则是与塞外进行交易。
茶叶在塞外的推广速度,远远快过中原地区。
那些匈奴贵族似乎分外喜爱茶水的味道,在大快朵颐后用其解腻。
根据平均的置换价格,三小罐茶叶能在匈奴贵族手里换来一头上好的肥羊。
不过墨家商队换取的主要物品是骏马,价格更加高昂,需要五小罐茶叶才可以。
这两年里,墨家商队用茶叶在匈奴人手里换来的骏马数量恐怕已经超过三千。
而且墨家商队的存在,让墨家有了自给自足的方式,不单单只能依附阳夏存在,没有陈洛用阳夏赋税支持,就会导致停摆。
只是墨家商队目前依旧离不开陈洛的支持。
他没有在代国担任国相的话,墨家商队想要顺利离开边关,与匈奴人进行交易,是在过关的时候被收取重税,并且会被地方官员吃卡拿要。
打开墨家商队送来的信件,上面记载着两件事情。
墨家商队并非匈奴唯一的交易对象,对方还与大汉其他的商队有贸易往来,只是其他的商队没有墨家商队独特的交易物“茶叶”,选择和匈奴交易的是青铜器和少量铁器。
对于这一现象,有墨家弟子想从匈奴人那探出口风来,但暂时没有结果。
但这并非墨家弟子这封信件内先要传达的主要内容,只提了一小段。
第二件事则占据了剩下全部的篇幅。
墨家商队在归程途中发现有少量匈奴士兵潜进汉地,钻了边防的空子。
大汉和匈奴属于对立,近几年里两方虽然没有发生大的冲突,但小摩擦不断。
只是陈洛在担任代国国相之后,加强了边境的巡视,让匈奴想要入侵代国的难度增加大大。
因此墨家弟子怀疑这次匈奴人进入代国境内,是想提前探查情况,以便于他们之后的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