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二章 茅麓山(1 / 1)样样稀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兴山。

自从定下长期围困之计后,数万清军便分汛连营,在茅麓山的各条出入要道构筑木城,挑挖堑沟,树立排桩,要切断明军同外界的所有联系。

据守茅麓山的明军对此并没有激烈的反应,似乎有着充足的粮草,有信心长期坚持。

这使得清军的计划得以顺利地实施,尽管工程很大,但却在一步一步地完成围困。

高崖顶,李来亨与郝摇旗并肩而立,轮流举着望远镜观察远方,听着哨探汇报情况。

“木城为敌人驻守之所,外有阔深各八尺的壕沟,沟外埋设五尺宽的排桩。木桩长五尺,围一尺,一半埋入地中,各桩之间相距约五寸,参差排列……”

郝摇旗嘿然一笑,说道:“没什么新鲜嘛,就是营寨、壕沟,再加梅花桩。”

李来亨放下望远镜,随手递给郝摇旗,对着哨探问道:“木城内能驻守多少敌人?还有各木城之间的距离,也要侦察清楚。”

“是,卑职告退。”哨探躬身施礼,领命而去。

李来亨待哨探离开,才转过目光,冷笑着说道:“清军干得热火朝天,咱们也该行动起来,做好打破敌人封锁的准备。”

虽然计划中要坚守三四个月之久,但准备反击的工作却不能等到那时。针对于清军的各个布置,明军都已经有了应对的手段。

木城是最简单的,火箭便足以烧毁。明军一直在生产制造,按照存储的材料,足够制造千枝左右。

壕沟也不难突破,可以用云梯爬下攀上。至于排桩,也很容易,在上面铺木板,便能如履平地,不必一根一根地去拔除砍断。

甚至于,可以挖掘坑道,从排桩下通过,秘密到达壕沟,使袭击更具有突然性。

这些,都是黄立和众人反复研究商议后,制定出的战术打法。

郝摇旗放下望远镜,微笑着说道:“就按原来的计划实施吧!清军以为是万无一失,在咱们看来,却是不堪一击。”

李来亨点了点头,说道:“清军并不清楚这些老招术已经不管用了,费这么大的力气,甚是可笑。”

郝摇旗有些感慨地说道:“如果不是殿下的奇思妙想,这些老招术,也够咱们头痛的了。”

历史上便是如此,面对清军的围困,明军措手无策。待到粮尽时,尽力冲杀,想要突围时,已经无力突破。

李来亨笑了笑,说道:“如果没有破解之道,殿下也不会让咱们坚守三四個月。”

“三四个月的时候,应该足够在川东稳固根基了。”郝摇旗露出期待的神色,说道:“各家能够合在一处共创大业,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李来亨深有同感,望着远方,目光深?。在他看来,各家能够团结起来,其实际意义还要大于攻克夷陵或巫山。

“只要三太子在,各家就能精诚团结,号令统一。尽管现在还不是很稳定,但假以时日,必然能完成统合。到时候,各营人马也分不清出于谁家,都成了明军一部。”

郝摇旗看到李来亨这样的神态,误会了他的心思,不由得取笑道:“怎么,想到要放弃这经营十数年的老窝,有些舍不得啦?”

李来亨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说道:“经营得再好,也不过是弹丸之地。川东川西,那是多大的地方。何况,殿下还要带着咱们争夺天下呢!”

“这才对嘛!”郝摇旗大加赞赏,用力挥了下手臂,“我就觉得殿下的大战略合胃口,据川东川西,北上甘陕,逐鹿天下。”

对于甘陕,出身于顺军的国公国侯都有着特殊的感情。那是他们的家乡,更是崛起之地。如果可能,谁不想回去?

李来亨用力点头,说道:“殿下对汉中甚是执着,只是时机还不成熟,不敢分兵四守。先稳固根基,掀起声势,实为上策。”

两人说着谈着,不时发出粗豪爽朗的笑声。在清军的重重围困之下,还能保持如此轻松的心态,实在是令人感到惊讶。

其实,在茅麓山方圆百里的核心防区内,军队和少量留守的眷属、工匠,都不是特别的紧张。

一来是吃喝不愁,为了稳定军心,李来亨甚至还提高了军民们粮食的分配量。

所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民以食为天,能吃饱肚子,军心就不会大乱。

其次则是大胜八旗兵,鼓舞了民心士气。还有从川东传来的消息,经过李来亨等人的有意夸张,更提升了军民们的信心。

清军的围困,也证明他们对茅麓山已经丧失进攻能力,使军民们相信能够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山寨里已经少了太多的百姓,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士兵。但有一处院落,却保持着清静,甚至还有士兵在轮流站岗。

不是什么军官的住所,也不是军事重地。但有三太子有关,李来亨却是异常重视,进行了认真的安排。

院里的小块田地上,辣椒已经结出了果实,虽然还未完全长成熟,但再有一个多月,就能够采收了。

土豆尽管看不到能够收获多少,但与辣椒的生长期相近,差不多能一起收获。

应盈又一次在园子里巡视,连一根小小的杂草也不放过。看着那已经变红的辣椒,还有那绿油油的叶苗,姑娘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黄先生,哦,现在是殿下千岁,不知道看到收获,会高兴成什么样子呢?会不会已经忘了交给自己的差使?”

应盈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红红的小辣椒,心中又有些忐忑,担心殿下已经忘了这事儿。

“姐。”应薇挎着小竹篮进了院子,笑呵呵地说道:“我看见爹爹了,他说明天回家来。”

应盈站起身,脸上现出喜意,说道:“那咱们明天多做个菜,等爹回来一起吃。”

应薇点着小脑袋走过来,盯着辣椒瞅了瞅,试探着说道:“姐,揪一两个放菜里,应该能好吃吧?”

应盈笑着摇头,说道:“还没成熟呢,再等一个月吧!”

哦,应薇有点小失望,可是惦记这小辣椒好久了。虽然还没成熟,但菜就是菜,老点嫩点也都能吃吧?

“不知道黄先生啥时能回来,是不是成了殿下,就把这事儿给忘了吧?”应薇儿和姐姐的想法还真有相通之处,“咱们偷偷挖个土豆烤着吃,反正也没数儿。”

应盈摸摸妹子的头,笑着说道:“做人要有信用,答应了殿下,就要做好。想吃,也要殿下同意才行。”

“何况,殿下说过这是海外异种,产量惊人,能让更多的老百姓都能吃饱肚子。咱们就更不能嘴馋偷吃,这可是很珍贵的种子。”

应薇儿眨着大眼睛,有些羞赧地嘿嘿笑了两声,把小竹篮给姐组看,那是她采到的山珍。

“明天和爹爹一起吃。”应盈笑着夸赞,“他知道是你采的,肯定高兴得合不拢嘴。”

姐妹俩说笑着,往屋内走去,并没有被敌人围困而担惊受惊的情绪。

………………

清军的长期围困战术,对茅麓山的军民竟然是影响不大,但却害苦了湖广地区的百姓。

数万军队需要的粮草物资,是个相当巨大的数量。湖广官府为了保证供应,大量地征发民伕,承担运送军粮、物资及他劳役。

粮草物资先是水运到西瀼、渣溪,再改为人挑肩负的旱运,用夫背运至茅麓山。山路崎岖难行,距离又远,往返不下半月。

最为原始的运输方式,既运不了太多的粮食,民伕又要忍饥挨冻,艰难地行走在悬崖峭壁之间。

如狼似虎的清军对民伕极为残苛,史载:虏兵督挽运,丁夫死者积崖谷,益峻法驱里民。

也就是说,民伕如果体力不支,或是稍有延慢,便被清军杀死。山道和深谷崖底,随处可见被杀死的,以及冻饿而死的民伕的尸体。

历史上,满清给百姓们造成的苦难,使百姓们陷入到水深火热,都因为是胜利者,而没有受到审判和惩罚。

但现在的历史,已经不再是“胜利者的历史”。

横空出世的黄立,将把残民以逞的罪犯押上被告席,给予他们应得的惩治。而且,彰显历史公正的时刻,已经离得越来越近。

遭到残苛虐待的百姓,也不会再是忍气吞声,微弱的声音湮灭于历史的故纸堆中。他们有机会反抗,有机会复仇,只看他们是否有这个意志。

“天道好还”。黄立愿意成为正义的使者,愿意给那些蝼蚁一样的百姓,一个申冤报仇的机会,只要他有足够的能力。

而“朱三太子”的声名和事迹,正在民间不断地流传,且在不断地演绎出新的版本,甚至有被神化的迹象。

人们或是故意,或是无意中的夸大,都是在寻求心理安慰,给自己以希望和鼓舞。

他们希望心目中的救世主是无所不能的,会解脱他们出苦海,会惩恶扬善,会把那些该死的鞑子统统扫光。

希望在,人心不死。尽管这世上没有救世主,黄立也从不这样认为。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