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三十七章 盖棺论定,咱们翻篇啦(1 / 1)样样稀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默沉吟了一下,又劝谏道:“殿下,微臣以为您的自称当有所改变。虽然殿下多在海外游历,对礼仪上甚为随意,但上下尊卑不可废。”

“您现在应该自称‘孤’,或是‘本王’。日后荣登大宝,更要向臣民显示皇家尊贵,要自称‘朕’。”

黄立笑了笑,说道:“张先生不是第一个如此劝谏的,可我一时却改不过来。嗯,日后多加注意便是。”

又是“孤”,又是“寡”的,上位者就那么孤独可怜吗?

黄立对张默的劝谏虽然不是很在意,但也记在了心里。这可能就是入乡随俗吧,自己未必什么都要改变,环境也在改变自己。

“殿下对云南的吴军将领,是不是也要进行封赏?”张默试探着问道:“吴三桂既已降附,似乎也该有个新名号。”

黄立沉吟了一下,说道:“吴三桂暂时用兴明讨虏大将军的名号,至于吴部将领,还要看他们的行动和表现。”

清廷已经封吴三桂为亲王,黄立自认绝对不能给予如此高的爵位。哪怕是假的,也不行。

何况,寸功未立,就拿官爵来招降纳叛,黄立也不认为是個好的办法。

有些人,犯下了滔天的罪恶,是不配得到宽恕,是一定要严惩的。

或许是黄立固执,但他坚持自己的底线。杀人放火金腰带,这种颠倒黑白善恶的事情,是他不能接受的。

盖有定王大印的札书被送至各处,有的则是马上晓谕公布,有的还要大量印刷传布四方。

同时,“吴三桂”的反清檄文,也要大量分发传播,很快就将掀起惊涛骇浪。

“赐谥号,又封四王三公,殿下好大的手笔。”行将准备出发的马宝和塔新策也到了令旨上的消息,塔新策不由得发出感慨。

马宝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风水轮流转,谁让人家运气好,有了拥戴三太子的机会。况且,他们也真是卖力,立了大功的。”

塔新策笑了笑,说道:“马兄啊,咱们也别灰心丧气,以后还是有大把重振威名的机会的。你看啊,殿下赐谥,那可大有说道的。”

马宝也不傻,说道:“晋王和蜀王都是出身大西军,李过是出身大顺军,殿下此举是盖棺论定,再往前的事情,不追究了。”

再往前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黄立的意思也是如此。从李过和其他出身顺军的将领投效明朝开始,重打鼓另开张,咱们翻篇啦!

其实,黄立对于崇祯没有多少好印象。如果不是硬扣到自己头上的太子身份,他才不会左右为难呢!

“殿下还是给了出身大西军的将兵们一个投效自新的机会。”塔新策缓缓说道:“从你我开始,给别人作个榜样。”

马宝点了点头,说道:“袭占曲靖,方能得殿下信任。征战立功嘛,某不会输给他人。”

塔新策嘿然一笑,翻身上马,说道:“那咱们就从头开始,嗯,也不是从大头兵干起,大小也是个官儿。”

上千骑轰然而动,向着大方疾驰而去。带队的却是新晋伯爵赵云,在马上腆胸昂头,一副意气风发的模样。

从打夷陵开始,赵云、武自强等将领,就一直领军作战,屡立战功。今日的封赏,可酬其功。

黄立带着侍卫正准备出发去赴安坤的宴请,却见李岳急步而来,大礼参拜,“末将谢殿下隆恩。”

赐谥李过,那可算是李岳的爷爷,他为此谢恩倒也正常。但李岳却知道,这是殿下表明心迹,不再追究过往的表示。

既然已经盖棺论定,把李过的生前事迹定性并给予褒奖,那李岳和父亲李来亨就更不用说了。

不仅是李来亨父子,其他国公国侯也不用再担心和纠结出身的历史问题。

因为殿下已经表明了态度,或是划定了投效明朝的时间线,也等于为顺军出身的将领们作了分割。再往前的烂事,忘了,不提了。

“起来吧!”黄立亲手扶起,用力拍了拍年轻人的胳臂,笑道:“功臣自当有功臣的结局,这句话,你要好好领悟琢磨,才能明白我的内心。”

李岳躬身说道:“末将愚钝,定会牢记于心,时时揣摩。”

“走吧,去吃酒宴。”黄立笑着招呼道:“有牛有羊有猪,还有甜米酒,可以大快朵颐啦!”

袁东宝拉起李岳,笑着说道:“是肉就好吃,我最爱吃的,还是牛肉,不知道这里是怎么个做法?”

李岳呵呵笑着,被袁小叔拉着,有些不舒服。

黄立暗自摇头,觉得袁东宝和刘享、李岳实在是两种人。这家伙就知道吃,倒是适合去做个美食家。

王世德嘛,来得最晚,倒还没发现什么特长,有待继续观察,只要不被袁东宝带坏了就成。

其实,这些侍卫跟在黄立身旁,别的不好说,这见识倒是都涨了不少。黄立的言行,要是仔细琢磨的话,确实能受益匪浅。

………………

大方城。

李来亨收到追封赐谥和晋封的令旨,喜极而泣,跪倒接旨,向着织金的方向连连叩头谢恩。

说实话,养父李过得到谥号,比他晋封郡王,更加激动喜悦。殿下内含的深意,他又岂能不知?

十几年的坚持和浴血奋战,终于得到了回报。三太子殿下仁义又睿智,洞悉他们在担心什么,以赐谥表明了态度。或许,这也是最好的办法。

“恭喜王爷,贺喜王爷。”刚刚收好令旨,众将便齐声恭贺,个个都是欢愉开心的笑容。

他们也都是顺军出身,主帅已经被正名,他们就更加无事了。殿下大加封赏,一些将领也在其中,更让他们也看到了前途的光明。

李来亨收起思绪,哈哈笑着接受众将祝贺,命人准备酒肉,欢饮庆祝。

长时间的压抑纠结一朝解除,仿佛千斤石头挪开,李来亨的身心一下子轻松下来。

对人来说,最沉重可能不是实际上的负担,而是来自于心理上的压力。这就好象乞丐也能过得快乐,很多衣食无忧的反倒抑郁愁苦。

与令旨一起送到的,还有黄立的最新布置。他将调两营人马回来归李来亨节制,攻取七星关,扼住滇黔咽喉。

“吴三桂死啦,哈哈哈哈!”李来亨虽然不敢张扬,心里却是忍不住地畅快,直想放声大笑。

与大顺军仇恨最深的,非吴三桂莫属。如今大仇得报,纠结已去,李来亨直觉得前所未有的愉悦轻松。

“殿下还弄了个假吴逆,不知道有几分相像?待见到之后,少不得踢上两脚才解恨。”

李来亨拿出纸笔,开始写谢恩疏。只是激动喜悦兴奋的思绪难抑,好半晌也未书一字。

………………

而此时的黄立,已经起兵,向贵阳进逼。与明军共同行动的,还有水西土兵两万、乌撒土司安重圣的土兵一万。

“殿下已经传檄各地,在抵达贵阳之前,肯定还有其他土司出兵。”安坤骑在马上,谦恭地对黄立说道:“微臣估计,总兵力能达到七八万,甚至更多。”

黄立微笑颌首,说道:“为了抵御清军来犯,组建联军之议,安宣慰以为如何?”

明朝征召土司之兵助战,可谓是很平常。平定播州杨应龙和奢安之乱时,就征召过石柱、酉阳、永宁等土司军队。

但黄立此次传檄征召,却和以前有所不同,主要是指挥权的统一,以及军队的合编作战。

水西人马众多,可由安坤或安如鼎来统领;乌撒土司安重圣,也是一样。但有些象长官官这样的小土司,估计只能出个千八百的来助战。

龙多旱,人多乱。没有个统一的指挥,各部乱哄哄的也就捧个人场,难以放心用于作战。

“殿下之议甚是高明。”安坤微微躬身,说道:“各自为战,或是畏缩不前、保存实力,对抵挡清军,显然是大忌。”

黄立点了点头,说道:“只有精诚团结,号令统一,才能克敌制胜。我军能屡战屡胜,皆赖于此。若各家土司出兵助战,还能令行禁止,我自然是不会亏待他们。”

安坤已经捞到了很多的好处,除了食盐在水西的经销权外,黄立还答应以优惠价供应棉布棉花等物资。

贵州不产盐,也不适宜种植棉花,这两种物资在贵州,在水西都非常紧俏。

对于成立联军之议,安坤觉得凭水西出兵的数量,总能在指挥层面占有一席之地,也就不持反对态度。

“其实,现在只是个尝试,为以后你们合兵拓土打个基础。”黄立缓缓说道:“张先生给你讲了缅甸的富庶和孱弱了吧?”

安坤用力点头,说道:“有王师相助,小小的蛮夷之国,必灭之。”

土地人口、金银财宝,这对安坤是个巨大的诱惑。而关于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他也深以为然。

以水西为例,如果没有战乱,土地早已养不起众多的族人。但你不能老指望用这样的方法,来维持人口和土地的平衡。

“争夺生存空间,这是必然的。无论是国家,还是族群,都是一样。大明如果有更多的土地,每家都有个百八十亩,能吃饱肚子,又哪来的民乱四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