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到阳翟了,整个阳翟城已然轰动起来了。
时至今日,刘裕再不是无名小卒。
驱逐匈奴、乌桓于大汉之外。
出兵迎战六十万草原骑兵。
令整个草原颤动,臣服大汉。
甚至还令草原各族答应组建一支二十万人的骑兵,愿意听从大汉调遣。
刘裕已然对异族打出了大汉最强音。
这对异族天然有特殊的征服欲的大汉百姓而言。
让他们感觉格外舒爽和痛快。
同时也对刘裕尊崇与敬佩直接拉满。
除却刘裕立下不世之功外。
刘裕创强盛商会,每月施粥数十万石粮食救济数百万百姓。
移民百万流民迁移河套,巩固大汉疆土。
任何一件拿出来,都是令人称道并且好感度大增的。
如果说,后世,天王巨星,令人追捧。
那么,放在现在的大汉,刘裕便是顶流。
无论百姓,还是世家子弟,皆对刘裕有极大好感。
刘裕在洛阳声望很高,但是州郡百姓接受刘裕恩惠却是更多,每月施粥数十万石,救济百姓人次,恐怕都不止五百万人,刘裕在大汉地方的声望却是更高。
刘裕到阳翟来了,阳翟城中的世家、百姓很是躁动。
甚至打听到刘裕住的地方,人潮涌动,都兴奋、激动、欢呼拥挤过去了。
颖川强盛商会驻地外。
人声鼎沸。
黑压压大片百姓、世家子弟欢呼着武王。
本来阳翟的郡吏是要维持秩序,不让拥挤的。但到了刘裕住所,也兴奋过度,加入了拥挤大军。
“主公在天下深得人心,如今的大汉百姓,皆视主公为大汉大英雄,大善人,希望救他们于水火。”
强盛商会二楼,戏志才看着下方群潮涌动,欢呼的百姓,忍不住感叹道。
戏志才苦寒出身,却是更加明白百姓的疾苦。
同时也更加知道刘裕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听着戏志才的话,一旁郭嘉看着站在窗前刘裕,眼中有些复杂。
刘氏江山,朝堂昏庸无比,州郡官府黑暗,世家豪族勾结官府,兼并土地、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黄巾起义爆发。
有志之士都能用眼睛看到大汉明明已是到了末代王朝样子。
但是偏偏。
大汉竟然这個时候出了一个关心百姓,骁勇善战的战神、武王。
窗前,刘裕听着戏志才的话,并没有回头。
刘裕看着下方激动、欢呼的颖川百姓,却是缓缓摇头道:
“大英雄?大善人?大汉百姓何其之多也?”
“本王一己之力,妄图救他们于水火?难啊。”
“不说其他,就说本王这次征讨黄巾,本王欲把天下黄巾都抽一空,安置在河套、并州、幽州等地,就需要动用本王麾下强盛商会、本王麾下大军都竭尽全力才能做到,吃食甚至还需要从草原诸族口中挤占,这才只能救一、两百万百姓、黄巾而已。”
“大汉百姓何止五千万,本王又岂能救的十分之一?”
“朝廷极重的赋税,世家豪族的兼并土地,剥削压迫,这些不解决,就算本王抽空这天下百万黄巾,那么,大汉五千万百姓这个庞大的基本盘,还会源源不断的“生产”黄巾,甚至用不了多久,没有了黄巾,会再有红巾、绿巾、紫巾席卷大汉。”
“本王以一己之力,救他们于水火?这太难了。”
刘裕看着下方骨瘦如柴,面黄肌瘦却很激动欢呼的百姓,摇头轻声道。
“这……”郭嘉、戏志才两人听着刘裕的感叹声,身体瞬间巨震。
两人面面相觑。
却被刘裕的话透漏出的信息给惊住了。
刘裕竟是一眼看透大汉乱象核心本质。
确实,当刘裕今日说出对付黄巾战略后,他们冷静下来,立即就感觉这战略虽然能暂时清除天下黄巾。
但是,并解决不了最根本、最本质问题。
是治标不治本之策。
朝廷腐败、昏暗不解决。
世家、豪族兼并土地不解决。
沉重苛捐杂税不解决。
朝廷对各州百姓赈灾救济不进行。
就算天下黄巾被刘裕抽走一空,但是,很快又会多很多流民、活不下去的百姓出现。
奋起反抗、置之死地而后生,会再次造反。
这才是乱世真正的根源。
郭嘉、戏志才看的出来,是两人才智。
但是让两人震动的是,刘裕竟然也一清二楚。
这就非常令人震撼了。
要知道刘裕可是一个骁勇善战统帅,若再能有不凡才智,那就太可怕,也太令人激动了。
一瞬间,少年郭嘉看向刘裕目光都变了。
戏志才有些激动,忙对刘裕拱手道:
“主公既然知道天下黄巾产生根源,不知主公可有解救天下百姓的方法?”
闻听戏志才问话,刘裕回头,看着激动的戏志才,微笑道:
“本王正是不知该如何解救这天下,所以,本王才来颖川访才,让志才你们投入本王麾下,教本王计策的啊!”
“额!”戏志才一怔,脸上苦笑一闪而过,很快郑重拱手道:
“主公有凌云之志,忠定为主公殚精竭虑!”
戏志才表忠心,刘裕满意点了点头,目光随即看向郭嘉。
郭嘉心一跳,脸上立即浮现哭笑不得表情,道:
“王爷,嘉才十四,真的腹中无什么货啊,容嘉再学四年?!”
闻言,刘裕看着郭嘉笑而不语。
直看的郭嘉浑身发毛。
……
刘裕至阳翟,百姓轰动,人潮涌动时。
当地世家望族亦是都坐不住了。
其中被刘裕点名的荀家首当其冲,荀家现任家主荀绲忙召集族中一众族老议事。
阳翟城,荀府,议事大厅。
荀家家主荀绲坐在上首。
大厅内坐满了荀氏一脉英杰。
其中便有刚二十一岁儒雅随和、意气风发的荀彧。
以及二十七岁,颇显沉稳的荀攸。
“擒贼擒王、威慑瓦解黄巾之心、迁移抽空黄巾,不错,此战略,普天之下,恐怕也就武王能做到了,看来黄巾蹦哒不了多久了。”
“武王行事风格果真是大开大合,霸气威风,前有移民百万流民至河套,如今又要抽空天下黄巾至北方,填充北方空虚,控制草原,并且,愿意招募贤才,省略举孝廉,武王举止颇显雄才大略啊。”
“不过,此法虽是解决一时,却也不是解救大汉根源之法,但是武王如今在北方开辟天地,却令人向往了。”
大厅内,荀攸听到刘裕在颖川学院门前的表现以及说的话,却是忍不住啧啧称赞。
荀彧之父荀绲听着荀攸的话,眉头一挑,笑道:
“听公达之言,是愿意投奔这武王麾下了?”
荀攸闻言,对荀绲拱手道:
“家主,武王雄才大略,如今置河套,坐拥并、幽二州,甚至控制草原,前途、潜力甚大,更重用,昔日武王在朝堂上提的进攻西方世界,颇有意思,攸倒是愿意在武王麾下奔一个前程,去看看能否助武王为我大汉开疆扩土!”
荀攸言语之间,毫不掩饰对刘裕欣赏之意。
闻言,坐在上首的荀绲点头道:
“既然公达欲想投在武王麾下效力,家族全力支持。”
荀绲确实也对刘裕很满意、欣赏,对于家族能有人在刘裕麾下效力,很支持。
说完,荀绲目光看向自己得意的儿子荀彧,问道:
“彧儿,你也是出仕之龄了,武王也点了你名字,你可愿意在武王麾下效力?”
荀彧听着自己父亲荀绲的问话,拱手道:
“父亲,武王志向似乎主在大汉之外,在于为大汉开疆扩土,此举虽然对我大汉有利,可也有巨大弊端,现在并不是时候,尤其是在天下未安定之前,所以,彧并不赞同武王此举。”
“不过,武王是汉室宗亲,在汉室中,算得上英明之主,并且武王心胸开阔,为百姓着想,与百姓为善,只此两项,便足以令彧去看看了,彧想与武王接触看看。”
荀彧回答与荀攸直接爽快答应投靠在刘裕麾下不同。
荀彧虽然有欣赏刘裕的地方,但也并不赞同刘裕在大汉不安稳之时,征战大汉之外。
荀彧并没有直接说投在刘裕麾下,而是说要看看。
君择臣,臣亦择主。
荀彧终究还是以汉室为重,看出了乱世将至,却是决定看看刘裕能否挑起汉室大梁,甚至打算劝说刘裕目光放眼大汉之内。
面对自己儿子的选择,荀绲自是认同,也支持,他是知道自己儿子眼光非凡和抱负的,不过还是嘱托道:
“武王尊崇,不论你们投与不投武王麾下,我荀家也万不可与武王交恶,明日全族子弟皆在,大开府门迎接武王,招待武王。”
听着荀绲的话,荀家一众人微怔,随即齐齐拱手道:
“诺!”
此时,荀攸脸上有些激动兴奋和期待。
满腹才华,胸中也有抱负,但是年龄快到了而立之年,却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如今朝堂昏暗,也不是好去处,荀攸并不满意自己现状。
而刘裕的出现,以及如今北方大好的局势,则是让荀攸看到了施展自己抱负所在。
对于明日,与名声在外的刘裕见面,荀攸内心已然期待了起来。
——努力码字中,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