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请先生父亲入京的?有何不妥?”朱翊钧根本不等朝臣们说话,率先开口,把这件事的起因,归根到了自己的身。
事实也是如此,他让张居正接亲,张居正不肯,朱翊钧强制下令,张居正不能违抗圣旨,只好听从。
吴中行弹劾张居正移亲就养,在小皇帝开口之后,事件的性质立刻变成了封驳事。
“侯于赵奏请命不许廷臣、阁臣内外隔绝,弹劾先生威震主,元辅请开朝会,还请朕见县丞典史、见百姓冤屈者和耆老。”
“这不是清流们要求的不许隔绝内外吗?朕诏耆老进京,不可以了吗?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为耆老,还是吴中行以为,元辅先生的父亲,不是耆老吗?”
“夫子重孝,历代以来,莫不是以孝治天下。”
“先生亲承先帝付托,辅朕冲幼,社稷奠安,天下太平,莫大之忠,自古罕有,自古忠孝无两全之说,朕下诏先生父亲入京,以成大孝。”
“洪武四年,河南府知府徐麟、南右卫百户临濠人张纶养亲,太祖高皇帝下旨接养,以全忠孝。勉孝劝廉、移亲就养,这是祖宗成法。”
“朕就想不明白了,就这么一件符合礼法和祖宗成法的美事儿,也至于拿到廷议来说事儿?”朱翊钧的语气冷厉,丝毫没有之前阳光开朗的模样,活脱脱的老朱家皇帝模样,突出的就是两个字,德凉。
朱翊钧看向了万士和,冷冰冰的问道:“万尚书,朕讲的有问题吗?”
“没有!没有任何问题!”
“陛下睿哲渐开,对礼法和祖宗成法理解,并无差错,陛下说得对!”万士和猛地打了个机灵,又不是他弹劾张居正,问他干什么!
小皇帝这一大段话,哪有一点点小孩子逻辑不清楚的模样?!
从夫子重孝去谈,这完全符合儒家礼法,哪怕是酸儒腐儒都说不出一句话来从祖宗成法而言,勉孝劝廉、移亲就养那是正经的祖宗成法从眼下谈,是清流请命不许廷臣、阁臣隔绝内外,才有了见耆老的事儿
大叫着:先王之道,非吾君所能行,莫不是贼人!
弘治年间,张皇后的妹妹入宫,孝宗皇帝下旨说要立张皇后的妹妹为妃子,廷议不准,谢迁说: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陛下要立张皇后的妹妹为妃,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谢迁这话的意思,很显然是在说:孝宗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德行,也敢自比尧舜?若是觉得自己能和舜比,就立这个妹妹为妃。
这就是孟子说的:吾君不能谓之贼,大喊着先王之道,非吾君所能行是国贼。
从礼法、祖宗成法、流程制度而言,小皇帝下诏让张居正父亲进京,这件事办得根本没有问题,万士和又不想当国贼,自然不会反驳陛下的话。
太祖高皇帝能做,陛下不能做?
“哦,朕还以为是朕理解错了呢。”朱翊钧开口说道:“缇帅,寻吴中行来,朕当面问问他!”
“缇帅?”
张宏在皇帝身边,小声提醒道:“陛下,缇帅,前日走了。”
朱翊钧略微有些恍惚,吸了口气清晨的凉气,醒了醒神,他就是被气糊涂了,新的缇帅刚刚任命,下章吏部还没办手续,眼下文华殿内,自然没有缇帅。
他再次开口说道:“张大伴,你去传吴中行觐见来。”
“臣领旨。”张宏急匆匆而去,没过多久,就从翰林院把吴中行宣到了殿。
吴中行殿是极为忐忑的,他进殿之后,五拜三叩首大声的说道:“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翊钧翻出了另外一本奏疏说道:“尔奏来言事儿,说定襄王王爵之事不妥。”
“言:右都督朱希孝,引英国公张懋例,乞追赠其兄朱希忠王爵,张懋追封非可为例,希忠虽历事三朝,不过效臣子职分之常,未尝勒奇伟于边疆,投难钜于戎马,生前被宠已足酬劳,殁后论功,难优异追封王爵,实非所应,奏褫夺。”
“这是你的奏疏吧。”
吴中行跪在地,听闻皇帝一字不差的把他奏的奏疏念了出来,跪在地大声的说道:“臣仍认为定国公之功,不足以封王爵!”
朱翊钧嗤笑一声,看着吴中行问道:“你以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立场来反对追封定襄王王爵?让朕褫夺已经追封王爵?伱是阁臣或者科道言官吗?你有封驳事的职权吗?”
“你不过是翰林院编修一名,修史薄功升官阶一级,才正六品,缇帅引旧事请封,礼部、吏部、兵部部议后,送廷议论其功,定追封之事。若是朕一意孤行,你奏来说也就罢了,难道廷议论定之事,因你一言而不能行?”
“死后殊荣,你还如此追击,是为博清名,还是为了国朝体统?!”
吴中行被小皇帝一句一句的追问,给打的有些措手不及,他跪在地说道:“臣是大明臣子。”
吴中行也是急中生智,陛下问他什么身份,吴中行说他是大明臣子。
大明朝连缙绅都能奏言事,虽然非常困难,但是通道是有的,比如极南缙绅借着贺表骂殷正茂拆门,比如徐阶借着旧故,让自己的学生们说话。
正因为是大明臣子,才会奏。
“那这样吧,你还做你的正七品吧,也别做正六品了。”朱翊钧立刻说道。
吴中行一听要夺了他的修史功劳,还要降一级,立刻就急了,急切的争辩道:“啊?臣修史升官一阶,这这这,无故褫夺,雷霆雨露皆为君恩,臣请陛下怜臣尽忠之事。”
“庆赏威罚,岂能如此儿戏?”
朱翊钧理所当然的说道:“对啊,庆赏威罚岂能如此儿戏啊,你有修史功,需要给你升官,定襄王就不能死后追封?”
“庚戌之变夜不卸甲,守备京师,不是功劳吗?守备京师不算的话,那定襄王先后六十六次祭祀圜丘、方泽,还参加进士恩荣宴十九次,这不是功劳吗?如果这都不算的话,那先帝和朕登基,定襄王持节掌冠,这是从龙之功,这不是功劳吗?”
“好,这些,都不算!”
“世庙和先帝实录,定襄王都是监修,你修史要升官,定襄王怎么就不能追封了呢?!”
大明的国公也不是死后必然加一级追封王爵,也是要看功劳的,国公极为尊贵,再往就是王,活人不能封王,都会到国公去世后,把功勋攒到一块算一算,能不能追封一个王爵。
更加明确的说,这就是个死后殊荣和尊重,这吴中行纠缠这等事,朱翊钧当然要骂他。
“行,就依你所言,那就褫夺定襄王王爵,然后你也夺了修史功劳,降官一级好了,行不行?”朱翊钧看着吴中行,说到了自己的处置方法。
吴中行敢同意,朱翊钧立刻就下旨!
不过到那时,吴中行和朱希忠修史功被夺了,那从张居正到修史的鸿胪寺序班,全都要奏自请命褫夺修史功劳。
朝中的朝臣们会这倍之的手段,难道朱翊钧就不会倍之了吗?
他不仅会倍之,他还会超级加倍!
“万万不行,臣有罪。”吴中行选择了认输,其他都能否定,这修史的功劳再否定的话,吴中行岂不是要得罪了朝中所有修史的人?
修史的功臣一长串,方方面面都有人,吴中行就是脑袋缺根弦也不能否认这个功劳,这可是难得的、稀缺的政治资本。
张四维为了这份修史的功劳,恨不得跑去新郑把高拱这碗馊饭新吃,也要计较的天大功劳!
吴中行只是为了博清名!陛下这把修史功给夺了去,是要他死啊!这得得罪多少人?
连章奏的不仅仅是吴中行,还有科臣刘不息、兵科右给事中陈吾德、御史杨相、南京广东道御史蒋科等等,这是一连串的风力舆论,都是为了博一个不畏权贵的清名。
只不过吴中行比较典型,被朱翊钧给拉出来点名罢了。
朱翊钧拿起吴中行的这本奏疏就给了张宏说道:“朕驳了你的奏疏,你还奏来,现在朕当面给你解决了,你还有疑问吗?没有就把奏疏收回去吧。”
“臣谢陛下隆恩。”吴中行捧起了奏疏收进了袖子里。
将每日所奏事务问究一二,俾诸臣得展尽底蕴,详悉敷奏,这可是侯于赵当初奏明确说的原话!
这是科道言官、清流们的诚恳要求,所以吴中行奏言事,朱翊钧召见奏对rn,可是他们诚恳的要求!
张居正不言苟笑,面色严肃,但是谭纶真的有点憋不住了。
侯于赵的奏疏,不仅仅说张居正隔绝内外,甚至连廷臣在内一道给带了进去,非要把小皇帝请出来,现在请出来了,满意了?
廷臣、阁臣们隔绝内外,那是为了科道言官们好!
朱翊钧又拿起了吴中行弹劾张居正的奏疏说道:“说第二事,先生接养父亲之事。”
“朕也不是偏袒私宥先生,葛总宪也常常弹劾先生,所言所事,皆有理有据,就说次高启愚事,朕明语偏袒,但是先生先罚了自己,把正一品俸的殊荣还了,夺了高启愚的腰牌,还奏让高启愚去泰西遍访风土人情。”
“你能不能找点有用的来弹劾下?大家都很忙,朕一天忙到晚,明公们也很忙,国事飘零,摁下了葫芦浮起了瓢,你能不能不浪费大家时间?”
朱翊钧给张居正正一品俸,这就是个信号,在小皇帝的打算里,等到考成法大成之后,就赐太傅。
太傅本就是朝廷辅佐大臣与帝师的官位,张居正干的就是太傅的活儿,自然要有太傅的名。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为虚衔儿,无定员,无专授。
徐阶那什么狗屁的太师,是太子太师,是太师的辅官,连三公三孤都算不。
张居正在高启愚案中,在皇帝百般宽宥的情况下,他还是把自己的正一品俸还给了皇帝,这个自己惩罚连葛守礼和海瑞都挑不出毛病来。
陛下释放出的信号多么明显,那是要给活人太傅官职,结果张居正自己断了这份殊荣的晋升之路。
朱翊钧看着万士和说道:“万尚书,你来给他讲讲这里面的礼法和祖宗成法?”
万士和俯首领命,开口说道:“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万士和从礼法开始讲,讲完了开始讲祖宗成法,讲完了祖宗成法,又开始讲侯于赵里面关于隔绝内外,元辅请陛下见外官、耆老、冤屈者的祖宗之法和现实意义。
“吴编修,你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疑虑吗?”万士和并没有讲的太过于复杂,他就着陛下的思路从三个方面谈了谈此事。
“没有了。”吴中行冷汗直流。
朱翊钧把奏疏在面画了个叉号,问道:“你觉得你有理,你就现在说,廷臣都在,浙党、晋党、楚党的党魁都在,朕也在,你也把你的道理讲讲,朕也不是不让你讲理。”
“你若是现在不说,回去纠集言官连章再劾,甚至纠集言官朝天阙,那就不能怪朕了。”
“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吴中行跪在地颤颤巍巍的说道:“没有了。”
“行了,拿着奏疏回官署坐班去吧。”朱翊钧给了张宏,让张宏还了回去。
“臣告退。”吴中行俯首领命,走出文华殿的时候,擦了擦额头的冷汗,皇帝这常有理的样子,到底是跟谁学的,这嘴皮子着实是有些厉害,条理之缜密,思路之完全,根本就是无懈可击。
常有理的小皇帝,着实是有些可怕了。
“哈哈。”谭纶看着吴中行离开的背影,终究是笑出声来。
张居正小心的提醒道:“大司马,文华殿庄严肃穆之地!”
“是是是,元辅说的是。”谭纶赶忙止住了笑意,说道:“不应该笑,失仪,失敬,还请陛下治罪。”
所有的廷臣看向了月台,小皇帝这嘴皮子一天比一天锋利,这是跟冯保讨要了一本气人经修炼了吗?今天,吴中行受难了。
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大司马言重了,大家也别看着朕了,继续廷议吧。”
张居正翻出了第二本奏疏,打开一看,眉头一皱,开口说道:“还是吴中行的奏疏,他弹劾侯于赵妖言祸国,请罢初三朝会详悉敷奏,理由是,陛下幼冲,怕…累到陛下。”
经过了短暂沉默之后,谭纶立刻爆笑了起来!
他一笑,廷臣们在笑,连受到过专业训练的纠仪官都在笑。
张居正也是等了一会儿,才开口说道:“文华殿庄严肃穆、神器所在,肃静!”
大家这才算是安静了下来。
“那这件事已经议过两次了,就没有必要再议了,直接否了吧,大家有异议吗?”张居正拿着吴中行的奏疏问道。
没有廷臣有意见,这份奏疏被否了,初三,每月一次的朝臣受难日,仍然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朱翊钧盖了章后,忽然意识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开口说道:“元辅先生大才,侯于赵国之干臣。”
张居正赶忙俯首说道:“陛下谬赞,臣也是最近才察觉。”
张居正也察觉到接见朝臣的意义。
言官有一个一哭二闹三吊的绝招,叫科道言官朝天阙,遇事不决就磕头,科道言官玩这招,玩的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游戏规则就是法不责众,伤了耳目之臣,就是伤了骨鲠正气,就是伤了天下监察之事。
年轻的嘉靖皇帝,就了这个当,陷入了被动之中。
朝廷需要科道言官履行耳目职责,弹劾不法。
但是皇帝每月初三接见朝臣,陛下亲自回答奏对,有什么话当面说,可以有效避免科道言官朝天阙的无赖招数了。
你有意见,陛下亲自回答,还陈述理由,你要是反对,就当面说,再私下纠集,那就是无理取闹、不忠不孝、天理难容了。
张居正采纳侯于赵的奏疏,并没有想到会有这等效果,当初只是觉得小皇帝日益有了皇帝的风采,能够拉出来遛一遛,让大家都见一见,巩固下皇帝的威权,也回应一下隔绝内外的风力舆论。
今天吴中行来,张居正就察觉到了其中的微妙之处。
初三朝会不仅要办,而且要一直办下去,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张居正拿出了第三本奏疏,开口说道:“廷议第三事,边方屯耕,宝岐司奏请遴选农户入宝岐司任职,方便至四方任事,各方水土不同,屯耕亦有不同,番薯救荒不二之法,仍需谨慎推行,暂不折赋。”
廷议吵吵闹闹的进行着,大明政务有条不紊的推行着。张四维除了给自己找到了给皇帝注解史书的活儿,还奏说继续分校永乐大典,并且请命雕版刻录以传万世之功。
还别说,还真别说,这还真是个大活儿。
永乐大典修成之后,虽然有抄录,但是一直没有雕版刊印过,张四维这也不算是凭空造牌,真的找到了立功的地方。
廷议通过,永乐大典雕版刊刻,排了日程。
关于殷正茂八月中旬攻伐吕宋之事,张居正并没有廷议,这件事,其实朝廷能给的就是政策的支持,至于其他,也帮不了什么。
张居正拿出了一份奏疏郑重其事的说道:“应天巡抚宋阳山、南京兵备太监张进、松江巡抚汪道昆、松江总兵俞大猷、松江提督内臣张诚等联名奏:请二事,第一事儿,请命清丈,除苏、松、常、嘉、湖等中心地区之外,连较为边远的滁州、和州、池州等地,也开始改行条鞭。”
七万顷田是南衙五最富硕之地的侵占,而整个南衙,包括滁州、和州、池州现在也纳入了改行鞭法的序列之中。
王国光听闻后,立刻说道:“而这次改行鞭法,要做的是:以人认地,以地计田,以田计粮。”
“自桂萼倡一鞭法,我们始终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政令说是丈量权豪隐匿的田,可实际丈量的呢?都是老百姓的田,真正清丈都是清丈到没有权势的老百姓头。”
“如果这样做的话,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天下困于兼并,而我们朝廷的政令,越是清丈,越是激化兼并,那就是不施仁义、失道天下。”
“而如果不丈田,这些个权豪,会更厉害,更加无法无天,生杀予夺,天下亦乱。”
“难,两难,乱,丧乱。”
这就是大明的国事,处处都是两难,想找到两难自解的办法,更是难加难,是做也错,不做更错,只能想方设法的往前走。
王国光进一步的说道:“面对这种两难的局面,我们常常发现,我们困顿于一种没有办法跳出怪圈,清丈错,不清丈也错,一旦吏治有所松懈,清丈、清理侵占,都是无用功,看似下的功夫都是白费的。”
“自然而然的升起了一种悲观,那就是:就这样吧,算了吧,差不多算了,做不做都没什么,为何要做呢?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维持现状,就可以了。”
“别人可以这样,高谈阔论,夸夸其谈,但是财税不行,国帑内帑空空如也,动一动身子都要银子,连元节的鳌山烟火都停办了,哪儿哪儿都问我要银子,所以我想了个办法。”
“以人认地,以地计田,以田计粮,化繁为简,只收田赋,田在谁手里,就问谁征赋税。”
正统元年起,大明就在江南实行的征一法,就是将部分正赋折银起运押送京师,每年大约有一百两白银的现银入京浙江、两广有部分实行均平银法、福建出现了纲银法、大明东南的云贵川黔有十段锦册法。
最终发展为了一条鞭法。
而一条鞭法的真正意义:是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乱七八糟、巧立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是一种对赋役制度的简化,同样也是一种巩固税基的做法,是基于田亩的货币税。
而想要真正的实现它,大明需要白银,海量的白银。
王国光继续开口说道:“我举荐,在广东试行卓有成效的潘季驯,出任江西巡抚,并授予兼理军务、全责裁理民田、官田和军屯田的事务举荐一条鞭法的首创者庞尚鹏,到福建担任巡抚。”
潘季驯是张居正的人,隆庆五年末,是张居正和高拱斗的最是凶狠的时候,潘季驯被晋党雒遵,以漕船沉江事儿弹劾,潘季驯回籍闲住,就是那个谭纶在朝日坛咳嗽,弹劾谭纶失仪的雒遵把潘季驯给弹劾倒的。
而庞尚鹏则是晋党的人,在河东巡盐郜永春、张楚城以河东盐法,弹劾张四维的时候,庞尚鹏被牵连,也致仕归乡。
而本来江西巡抚凌云翼调往两广,任广西巡抚,居殷正茂之下。
一旦殷正茂征伐吕宋不利,那真的是新账旧账一起算,殷正茂就算能侥幸过关,也要到南京做个闲散官,而不是为任一方。
这是一连串的人事任命,大抵就是晋党、张党一换一,都起复了一人。
“我赞同大司徒所言。”张居正首先表态,而且非常明确的说道:“庞尚鹏为晋党,任事不应以党别,我赞同庞尚鹏前往福建任事。”
葛守礼是极为意外的,关于庞尚鹏的任职,当年杨博和张居正也沟通过很多次,奈何张居正始终不松口,现在终于肯松口了。
“好好好。”葛守礼感慨万千的说道:“党锢之祸,国之干臣被黜为民,是国朝损失,今日起用,甚好,甚好。”
张居正是个循吏,谁能干就让谁干,庞尚鹏显然是个能臣干吏,既然他能任事,就让他去。
没人反对,张居正先写了第一张浮票,而后张居正开口说道:“南衙诸官言第二事,则是设立海事学堂,专职培养海事将才、庶弁将、通事、舟师、船工等。”
“礼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养士之本,在于学校贞教端范,在于督学之臣。我祖宗以来,最重此选。非经明行修、端厚方正之士,不以轻授如有不称,宁改授别职,不以滥充。”
“外省用按察司风宪官科道耳目之臣,为博誉于一时,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
“今海事荒废因循颓靡亦如此,积弊日久振蛊为艰冷面难施浮言可畏。”
“第一要务,广推举有能任事者,山东、南衙、浙江、福建、广州等临海官员缙绅,即可举荐能用之人。”
张居正说起了南衙诸任事之臣提议设立海事学堂,顺带着,还把吴中行等一众骂了一顿。
朱翊钧也抬起了头,记下了张居正的这句话:耳目之臣,为博誉于一时,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
这话鞭辟入里,将大明晚期科道言官的面目刻画的入木三分,抗旨不遵扶摇直,违私请托身败名裂。
冯保看张居正说完,开口说道:“海事学堂事涉海贸事,咱家讲的更明白些,这就是块大肥肉,日后门生故旧,都是倚仗。”
“现在元辅让大家推举,这是不吃独食,大家举荐任事之人,最好是真的能做事的循吏,办不成,举荐之人不能任事,元辅先生吃起独食来,各家各门,别再哭闹纠缠就是。”
冯保就负责把话翻译成大家能听得懂的话,把话说明白,增加商议的效率,而不是隔着一层窗户纸,玩你猜,你猜我猜不猜的游戏。
大明明公是小孩呀,还猜!
而冯保的意思很明确,这块大肥肉,张居正拿出来分了,若是遍访贤良,推举出来的人,不能好好任事,那张居正就只能吃独食去了。
“诸位以为呢?”张居正看着所有人。
“这不是我们浙党,要占了天大的便宜吗?”谭纶一听此言,乐呵呵的说道。
晋党、张党都因为地理原因,在海事,短时间没有能拿得出来的人才,而谭纶作为浙党党魁,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大家都是闷声发大财,谭纶这豁达的性子,讲究的就是得了便宜还说出来。
谭纶还真有人选,眼下南京刑部尚书赵锦的儿子赵士祯,就是个火器天才。
“只求成事。”张居正看了一圈,葛守礼、海瑞不反对,礼部尚书万士和、工部尚书朱衡极为赞同的情况下,这建立海事学堂的事儿,就算是有了章程。
万士和犹豫了下说道:“要不要请一些佛郎机人任事?”
“初建仍以明人为宜,安定后再聘请佛郎机人为教习,未尝不可。”张居正稍微想了想,部分赞同了万士和的想法,技不如人就是技不如人,红毛番在海贸事,就是比大明强,这没什么好丢人的。
大明也有鞑官,就是鞑靼人投效大明为官。
合作与对抗,就像知行、矛盾一样,互相对立而统一。
初建就用红毛番显然不行,等到安定下来,红毛番也不是不能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取长补短去芜存菁,是陛下提出对外交流的总纲领。
廷议在吵吵闹闹中结束,朱翊钧并没有让侍读、侍讲入殿,而是颇为担心的说道:“先生以为,殷正茂攻伐吕宋,结果如何,是输是赢?”
张居正沉默了许久,才说道:“胜负乃兵家常事,臣也看了塘报,应该很难很难。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言胜难如登天。”
朱翊钧想了想却摇头说道:“朕觉得殷正茂能赢,若是他赢了,就派他去吕宋做总督如何?”
殷正茂在极南都要做土皇帝了,吕宋孤悬海外,殷正茂到了吕宋做总督,岂不是实质的裂土分封?入大明则为大明总督,出大明则为吕宋大王。
朱翊钧用人就突出一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能干就一直干,人心,是最坚定的也是最脆弱的,是最经不起考验的。
没有存稿了,所以每天都是新写的,今天起的晚了,晚应该还有一更,求月票,嗷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