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1章 定甲胄军服,手搓电报机(1 / 1)灵灵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盔甲方面的选择刘升就没什么困难了。

因为明清时期的棉甲、布面甲等,已经是最适应这个冷热兵器混合时代的盔甲了。

刘升所需要确定的是,布面甲用多少铁料,重量定为多少斤,棉甲用多少棉花,等等问题。

布面甲、棉甲只是个名称,防御性能、舒适度、耐久度等其实看盔甲具体用料质量。

至于布甲,其实可以归入棉甲行列,看作轻薄棉甲。

明清时,将这种甲片暗藏布料之内的布面甲称之为暗甲。锁子甲、札甲、鱼鳞甲等甲片显露于外的,则称为明甲。

明军喜欢把棉甲归入暗甲之列,带清则喜欢将棉甲单独列作一类。

据刘升所了解,崇祯时期最新版的《大明会典》(相当于后世步兵操典及装备规范)规定:布面甲至少要重18斤,帽子要重两斤半,再加上靴子等部件,一整套甲胄重量在25斤左右。

可刘升让军中统计了缴获的明军营兵布面甲,发现除去高级将领身上的精良布面甲不算,其他布面甲重量普遍不足15斤。

大多只有十来斤,少数甚至不足十斤——这种重量的布面甲,只在要害部位有铁片。

另外,按《大明会典》要求,盔甲所用甲片必须用精铁打造。

可实际上,明军布面甲中的甲片多有用熟铁甚至是生铁打造的。

防御性能直线下降!

再加上欠缺粮饷等问题,也难怪明军面对建奴时,战斗力会如此不堪。

不过刘升考虑到将来义军火器装备率会一步步提升,也没准备搞多厚的重甲。

听取多方面意见后,经过衡量,刘升将义军布面甲定为15斤左右,但必须用十炼以上的精铁打造甲片。

棉甲则向明军、清军标准看齐。

因为棉甲不仅具备不错的防御力,还能充当冬衣给士卒保暖。所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刘升希望义军士卒至少每人一套棉甲。

皮甲将依旧存在于军中,用于补充布面甲、棉甲之不足。

常备军士卒替换下来后,也可以装备给民勇。

防护力最强的锁子甲、札甲、鱼鳞甲等明甲也将继续存在,但不会太多,够用来装备刀牌手及部分火枪手就足够了。

毕竟就算是三层甲的重步兵,依旧会被虎蹲炮、火枪破甲打死。

在火器装备率越来越高的趋势下,重甲兵注定成为配角,乃至走向没落。

最后是义军的头盔,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精锐所用铁盔,并非传统的凤翅盔,而是带有半月形前帽沿,有类似布面甲风格的护颈、护喉等,冒顶还有红缨。

整体风格类似清中期的实用将军盔,只不过清军头顶是高高的“避雷针”。

至于此时的建奴盔甲样式,其实跟大明北方边军很像,并没有多大差别。

如铁盔,除唐宋传承下来的凤翅将军盔等,就是元朝开始流行的六瓣盔、飞碟帽,都是圆帽沿,而非前帽沿。

铁盔目前只装备亲卫军和常备军中的警卫兵、刀牌手。

第二种是里衬铁片的宽沿毡帽,算是廉价铁盔,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常备军士卒主要头盔。

第三种则是棉盔即笠盔——笠盔又叫凉帽,主要在炎热的夏天戴。

经典军用笠冒就是后世辫子戏中的清军小兵那种圆锥形帽子。

但刘升对这种头盔样式恶感很大,已经特别嘱咐负责生产笠盔的工坊,将其生产成飞碟帽状。

宁愿类明,也不类清。

···

等刘升与工匠们聊完盔甲的事,太阳已经下山,就要天黑。

刘升干脆便在铁工坊与匠师们一起吃晚饭,算是顺带考查下工匠们的饮食情况。

为了激励工匠努力提升技艺,乃至发明创新,铁工坊这边早就不是大锅饭了,而是在食宿方面对匠师、工匠、学徒进行了区分。

至于工匠们所得工分,差别更大——现阶段的工分其实就等于薪资。

刘升虽然吃的是匠师级晚饭,主食为白米饭或馒头,配菜为一荤一素加一汤,属于目前铁工坊最好的列饭。

但工匠们还是因此觉得刘升这位首领跟他们变得更亲近了。

吃过晚饭,刘升又去华初营逛了逛,这才回到别墅。

此时才七点多,刘升这几日虽然跑来跑去,但并不算累,自然不会这么早歇息。

于是找到了一些储备的材料、零件,在二楼工作间开始手搓电报机。

其实有了必须的材料和零件,制作电报机并不算多难。

但刘升还得为电报机制造一個结构稳定的外壳,使其变得更耐操。

他不可能将由一堆元件和电线连接起来的电报机直接交给手下人使用,那样说不定很快就坏掉,元件也容易丢失。

忙碌到十一点多,刘升才算是制作一个不算太大、也足够稳定的木制外壳。

次日,刘升便拿着这个木制电报机外壳到华初营最好的木工坊,让木匠先仿制五个出来。

他准备先组装六台电报机。

一台留在刘家寨,另外三台分别送去汝阳、确山、遂平三座城池。

剩余两台留着备用。

至于北美这边,他暂时就不装备了。

因为他存储的元件最多能组装二十台电报机。

这里面大部分元件,在他有生之年可能都难以制造出来。

也即是说,这些元件是坏一个就少一个,他必须节省着用。

北美中央谷地这边,目前唯一可能对崋部产生些许威胁的就是土人。

而各个营地都有应对一定规模土人袭击的实力——若是渔场营、盐厂这种地方真遇到大规模土人袭击,即便用电报机向华初营这边求救,援兵也未必来得及赶去。

所以,北美这边目前真没必要安装电报机。

离开木工坊,刘升又来到华初营的“制衣厂”。

前面说过,这制衣厂虽有“厂”名,但目前除了一台缝纫机,主要还是靠手工裁缝衣物,实际就是妇女们聚在一起干活儿。

刘升的到来令妇女们一阵惊喜。

但如今刘升威严愈显,厂里又都是些明代妇女,自然是不敢在刘升面前叽叽喳喳的。

两百多人(制衣厂并不止这一个)一起道了声“参见大帅”后,便都安静地低头站着。

刘升温声道,“我是来找明大管事说些事的,各位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刘升并不是第一次来华初营制衣厂,所以厂里的女裁缝们都知道他的行事风格,又一起应了声“是”,便各自继续干活了。

刘升则带着几个亲卫随制衣厂大管事明宁云来到里间,也即是制衣厂的“办公室”。

明宁云是个三十岁左右,面容较好的俏妇人。

她的裁缝技艺并非厂里最好的,只能算是上等,但管人管事很有一套,将制衣厂管得井井有条,一派和谐。

在里屋桌案前坐下后,刘升便拿出白纸和铅笔,道:“我这次过来,主要是在交代一些关于军服的想法···”

刘升对义军军服、旗帜的想法,一直是由华初营制衣厂负责实现的。

如军服,刘升要求的产量太大,华初营制衣厂在定型后,就会交给其他营地制衣厂一起制作。

刘升这次过来,便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义军军服。

预备给亲卫军、常备军发放夏秋常服各一套、冬衣(棉服)一套、里衬两套。

都采用中间对开加布扣的翻领上衣,及宽窄适中、需用裤带的长裤。

秋衣、冬衣的衣摆长至大腿一半处,夏衣衣摆则过腰一寸多,跟后世上衣长短差不多。

外加裤带一根,腰带一柄。裤带为布制,系里面;腰带为布制或皮制,则外系腰间。

里衬为白色,军服外衣及所有盔甲布料,则都以土绿色为主。

除了军服,制衣厂还需要负责生产袜子、子弹袋、斜挎包、大背囊等需要裁缝的军用品。

其他如水壶、鞋靴等军用品,则由其他厂坊负责生产。

从制衣厂出来,刘升来到政事堂。

华初营的政事堂又扩建了好几栋明代砖木房屋,已然成了一小片建筑群。

刘升在一些管事、守卫等人员的问候声中,来到了挂着“女子训导队办公处”牌子的木屋前。

“大帅到!”

大声通报后,几个卫兵先走进去,刘升则最后进去。

屋中原本有五名女子正在处理文书事宜,此时都站了起来,右手压左手,按在左胯上,微微低头施礼。

这只是明代女子的常礼。

并非这些女子对刘升无礼,而是他要求崋部女子见人只行常礼,以此潜移默化地提升明代女子较为卑微的地位。

“参见大帅!”

“不必多礼。”刘升客气了一句,目光便落在白钰、李灵菲身上,问:“让你们选拔的人可选好了。”

白钰原本是女英队队长,营识文断字,后来进入女子训导队后,就成了专管女子文事的大管事。

女子训导队还有另一个专管妇女训练的大管事,原名虎妞,后被刘升改名虎雀。

至于李灵菲,她随李长文迁徙到北美后,迅速喜欢上这里较为开放的氛围,以及移民们所展现的勃勃生气。

于是就自告奋勇,成为了女校的教师。

因其本身学识不俗,又是李长文之女,再加上女校极度缺乏女教师,所以李灵菲很快就被提拔为成人女校的管理人员。

毕竟女子能更好把控女校的教育、管理等工作,男人去做总有些不方便。

听了刘升问话,李灵菲看向白钰。

白钰点头道:“头一批选拔出了二十人,只是不知能否符合大帅要求。”

刘升一笑道,“符不符合,让她们试试就知道了。对了,你们二人也来听课学习吧。

这样,以后便知道如何选人,还可以在我离开后负责组办相关学习班。”

白钰、李灵菲听了都神色一喜,再次施礼应道:“是!”

两人作为华部思想先进的知识妇女,早就眼红之前师范班、军政班的名头了。

如今得知刘升要办女班,将要教出一批女学生,还让她们参加,两人是打心眼里高兴,甚至有些兴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