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正殿的座位都是面向龙椅、御案,横着摆的。
分作九列、三排,九部尚书都坐第一排,各部左右侍郎则坐在尚书身后。
此时刘升高居龙椅之上,一眼便可以将众人的表情看得清楚。
九部左右侍郎虽不齐备,可尚书却是齐了的。
从刘升的左手边开始数,依次是吏部尚书李长文、礼部尚书钱谦益、工部尚书何应瑞、财政部尚书钱运生、民政部尚书张有誉、审刑部尚书宋辰、巡警部尚书罗怀玉、交通部尚书侯峒曾、卫生部尚书牧云良。
其中只有何应瑞、张有誉、侯峒曾三人是大明降臣,钱谦益都算不上,毕竟他投崋时已经被崇祯皇帝削籍为民了。
剩余人基本都是早先在汝宁府便投入崋部的。
钱运生、罗怀玉就不说了。
宋辰原为汝阳县典史,是崋军攻入汝阳城后立即降崋的官员之一,此后协助李长文负责处理汝阳乃至各地大小案子,兢兢业业,且破案率也相当高。
后崋部就建立审刑司,他便担任主事,而后任刑部左侍郎。如今被任命为大崋刑部尚书,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至于卫生部尚书牧云良,也是早在汝阳时期就为崋部效力。之前在卫生部担任白太微副手,算是将卫生部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崋部官员。
如今白太微成为惠妃,不再主管卫生部事务,牧云良便被提拔为尚书。
刘升开会很讲究效率,再加上他作为开国君主,威望极高,因此这场政务院会议很快就开完了。
除李长文担任总参政外,经过此次会议刘升又委任了四位参政。
钱谦益分馆礼部、工部事务;钱运生分管财政部、民政部事务;宋辰分管审刑部、巡警部事务;侯峒曾分管交通部、卫生部事务。
李长文除吏部事务外,可总览政务院各部事务。
另外,五人中只有李长文有“协理军机事务”的差遣,可以参与军机会议,其他参政并无此权利。
也即是说,这五人只有昔日大明内阁的一小半权利···
在文华殿这边开完政务院的会议,刘升又带着部分秘书处成员,马不停蹄地前往武英殿。
与政务院的情况相对应,刘升将军务院下属各部门衙门都安排在武英殿周边,所以军务院相关会议都在武英殿召开。
刘升来到武英殿时,距离预定的会议时间尚且有一小时,于是他先接见了一个人。
“草民李邦华参见陛下。”
“李先生请起。”说话间,刘升下去亲自将李邦华扶了起来,又指着殿中座椅道:“李先生请坐。”
李邦华并不知刘升与人谈话的习惯,一时有点受宠若惊。
起初李邦华随刘同升、杨廷麟等江西名士来南京,只是抱着看一看的想法,心里是偏向不仕崋的。
可一路上的见闻,再加上在南京呆了几日所见的种种事情,让他改变了想法,决定仕崋。
刘升对李邦华早有了解,知道这人在军队建设方面颇有才能,历史上曾先后整顿大明北京、南京的京营,在重重困难下让大明京营勉强有了一点战斗力。
只可惜时运不济,最后在京城被闯军攻破时,选择了殉国。
所以,得知李邦华有意仕崋,刘升是颇为惊喜的。
他打量了李邦华一番,见其发丝斑白,不禁问:“李老先生贵庚?”
“草民已六十九了。”
“那老先生平日里可得注意保养身体。”
“多谢陛下关心,草民身体尚且硬朗。”
简单寒暄几句,刘升便直入主题,道:“我知李老先生曾整顿大明南北京营,对军队建设颇有心得。
如今既愿仕崋,不如便在军务院任军政部左侍郎一职,了解我军情况的同时,也可帮朕处理一些军政事务。如何?”
李邦华没想到刘升如此直接,但他既决定仕崋,便也不谦虚。
毕竟他已经六十九了,若不勇于任事,再过几年恐怕真没那个精力了。
于是应道:“臣,李邦华,领旨谢恩!”
刘升道:“距离今日的军务会议尚且有半個时辰,不如李卿便跟朕先聊聊对军队以及天下局势的看法。”
“是。”
李邦华应了声,便略带着几分拘谨,跟刘升聊起来。
这一聊,刘升发现李邦华在军队建设方面的才能比他预估的更高,而且还有不少高层、大局上的经验,正是崋部出身的官员所欠缺的。
李邦华对刘升的谈吐、见识则更加惊讶。
这让他想起听到的一则传言——刘升乃谪仙降世。
之前他对这传言嗤之以鼻,如今却有点相信了,否则实在难以解释,刘升如何在二三十岁的年纪,便有如此广博的见识。
等聊到最后,李邦华已经将刘升看作如唐太宗一般的在世圣君,认为辅佐这样一位圣君开创一个比肩汉唐的盛世,要比为朱明尽忠强得多,心里对仕崋之事再无愧疚,反而充满了大干一场的激情。
于是他不顾刘升猜疑,道:“陛下,臣要举荐几位贤才。”
刘升听了一笑道:“李卿快快说来,朕如今可是求才若渴。”
“臣首先要举荐的乃是昔日大明凤阳总督朱大典,此人颇有军略,亦有领军经验,陛下或可召其入军务院任事。”
刘升通过绣衣卫、讯风卫早就详细了解了李邦华的人际关系,还以为他要先举荐杨廷麟等同乡呢,没想到竟先举荐朱大典。
这人刘升也是有所了解的。
朱大典乃浙江金华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曾历任大明知县、兵科给事中、按察副使、参政、巡抚、总督,多次领兵剿匪御寇。
既有抵御荷兰海盗之功,又有平叛剿寇之功,可惜最后在凤阳总督任上翻车了。
相较于大明一众巡抚、总督,朱大典确实算是有些军事才能的,最重要的是曾在福建任职多年,又有抵御荷兰海盗的经验,确实值得一用。
刘升于是道:“此人若愿仕崋,朕自然不吝重用。”
李邦华道:“请陛下放心,臣昔日曾与朱大典有些交情,书信一封,定能说服其仕崋。”
“这可太好了。”刘升高兴道,“除了朱大典,李卿可还有其他人举荐?”
李邦华略微犹豫,又道:“臣同乡杨廷麟、万元吉、刘同升、李明睿皆有才略,陛下或可召来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