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之信站在黄河岸边,看到苏克萨哈匆忙撤军,知道肯定是吴三桂已经顺利渡过了黄河。
不过,他并没有贸然出击,他在等吴三桂的来信。
趁着这个空隙,他命士兵们赶快烧火做饭,因为接下来有硬仗要打。
果然如尚之信所料,片刻之后,就有人来报。
“将军,大军昨夜已全部渡过黄河,此刻正往北京赶去。王爷有令,将军即刻渡过黄河,追击苏克萨哈。”
尚之信早就等得不耐烦了。
现在吃饱睡足,精力充沛,正是手撕鞑子的好时候。
他下令,全军渡河。
耿精忠的情况也和他差不多,只不过耿精忠这小子更狡诈一点。
尚之信到达平阴之后是倒头就睡,没别的心思。
耿精忠睡到半夜觉得太无聊了,夜生活都还没开始,睡个毛。
起来嗨!
他起来暗中通知各将领,打算给对面的清军准备一点宵夜。
他派了两队人马,一路去黄河上游,一路去下游。
来到上游,他们找了几艘破旧老船,在上面扎了很多稻草。
每隔几百米放一只船,然后在船上点火。
冬天的黄河没有夏季那么暴躁,有的地方已经开始结冰,只不过那冰层很薄,不能支撑人马过河。
所以,着火的船只流动得很慢,看着就像明军正在破冰渡河。
河对岸的清军看到上游的火光之后以为明军要从上游渡河,慌忙在冲去上游严阵以待。
下游的明军看到上游烟火闪烁,他们马上就敲锣打鼓,制造出要从下游渡河的假象。
一时间,清军跑上跑下,慌不择路,疲惫至极。
耿精忠骚扰了一番之后就心满意足的回去睡觉了。
天亮之后,耿精忠也收到了吴三桂的来信。
河对岸的清军被折腾了一夜,大早上的想着终于可以歇会了。
没想到昨夜吴三桂已经渡了黄河,朝北京杀去了。
他们又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着急忙慌地往北京赶去。
耿精忠下令,全军渡河,务必要留下这支队伍,让他们在黄河边上睡到天荒地老。
那么,吴三桂是怎么渡河的呢?
原来,那日从南京撤退之后,吴三桂找了一个人假扮自己,骑着高头大马,到处露脸。
目的就是迷惑清军间谍,让他们误以为吴三桂也和尚之信一起去了平阴。
吴三桂则扮成士卒,混入军中。
走到半路之后,吴三桂按照之前定下的计划,只让两个小猛人各自往东西方向赶去。
他自己则带着士卒悄悄藏入山林。
很快,有探子来报,苏克萨哈果然中计,率大军往平阴去了。
调虎离山之计成功。
夜幕降临,吴三桂立即带着这些藏入山林的军士返回济南。
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渡过了黄河。
渡河之后的吴三桂迅速派人给两位小猛人送去消息。
让他们想办法牵住阻击他们的这两股清军,他要去北京城里参观一下。
大军基本上都被苏克萨哈带去黄河岸边露营去了,所以,吴三桂这次打得不怎么爽。
因为一路下来,几乎没受到什么阻拦。
很多人大清早起来打开门一看,卧槽,大清亡了吗?怎么这么多明军?
吴三桂来得太快了,好像他是从天而降一样。
大军一路平推,德州,沧州,迅速攻陷。
下一步,天津。
因为郑成功的水师经过这一个多月的颠颠簸簸,已经快要到天津了。
吴三桂如鬼魅般渡过黄河的消息很快也传到了北京。
朝野震惊。
有的人已经开始打包行李了。
鳌拜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他立即上书康熙皇帝,请求带兵出击。
我们都知道,此时清朝的兵几乎都被苏克萨哈带出去了,留在京城的是用来保卫京师的,轻易不能动。
那鳌拜带什么兵?带病吧!
这你可就小瞧了鳌拜了。
因为鳌拜盯这次上了当初苏克萨哈花了老大力气从喀尔喀蒙古坑蒙拐骗来的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和从朝鲜搞来的朝鲜军。
这些人刚刚赶到北京,正愁没地打仗呢。
十万火急之际,孝庄太后也管不了那么多,就把这两批人交给了鳌拜。
好家伙,手里一下子就有了三十多万人马,把鳌拜乐得都快走不动道了。
得知明军要进攻天津,鳌拜带着这三十万外籍军团就去了天津。
苏克萨哈的日子就不好受了。
尚之信渡过黄河之后丢掉辎重立即追击,他一定要让这个名字很长的老东西尝尝帝国的愤怒。
两万吃饱喝足士气正旺的士兵马不停蹄疯狂追杀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救主心切,不敢和尚之信纠缠过多。
尚之信吃死了他的心思,不断骚扰,不断袭击,打得苏克萨哈焦头烂额。
他边打边退,二十万大军撤到天津的时候,已经剩下不到十万人马。
损失惨重啊!
耿精忠更不用谈了,过河之前就让将士们赶快吃东西,吃好之后也丢掉辎重,轻装上阵,畅快杀敌。
那十万阻击耿精忠的清军可就惨了。
他们收到的命令是不顾一切回防京师,所以他们一路不敢耽搁,朝北京狂奔而去。
可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
更何况他们还要承受高强度的急行军,是个人都受不了。
天气严寒,他们又累又饿,脚早就跑麻木了。
面对这样一支疲惫之军,耿精忠几乎毫不费力就追上了。
那些清军士兵看到身后密密麻麻的明军,疲惫不堪的他们直接投降。
就这样,一是十万人的部队,顷刻间就化为乌有。
得益于洪兴皇帝的谆谆教导,耿精忠并没有大肆屠杀这些投降之人。
他留下一些人看管这些俘虏,简单补充体力之后,把几个清军首领绑了带走,继续率军朝天津赶去。
郑成功的水师一路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在洪兴二年正月,赶到了渤海湾。
历史上,清军的水师是短板,当初攻取南方之后,有一些明军确实也带了不少水师投降。
不过随着清军“迁海令”的执行和郑成功退居台湾。
这些水师几乎就没什么作用。
清军又崇尚“马上得天下”的理念,所以,水师的发展就不太重视。
天津地处要冲,扼水陆之咽喉,握南北之枢纽。
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天津在明朝中后期既是漕粮转运中心,同时也是粮食贸易中心。
人口众多,商业发达。
是一个好地方,应该把它打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