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1章:设立新学堂(1 / 1)何其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科举考试为主,新学堂为辅,这是洪兴心处心积虑下的一盘大棋。

他有自己的打算。

每年读书人那么多,可录取的人数有限。

这些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面钻。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人能过去,自然也就有人过不去。

在以前,这些考试落榜的人一般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痛定思痛,再战科举。

只要考不死,就往死里考。

这样的人心里都有一个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梦想。

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也一次又一次名落孙山。

可依旧无法磨灭那想报效祖国的热情。

那时候对科举考试又没有年龄限制,只要你达到考试资格,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欢迎来二战三战。

很多人考到两鬓斑白还依旧奋战在前线。

归有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只说归有光这个人,你或许不认识,但他有一篇文章可谓流传千古,感人至深。

这篇文章叫《项脊轩志》。

里面有两句话非常有名,特别是后一句,更是让不知多少人读罢潸然泪下。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是夜以继日的思念,是欲诉无人的千言万语。

幼苗已经长成如华盖般的大树,而我的妻子,原来已经离开我这么多年了。

这一刻往事历历而过,但一切都戛然而止。

言至此已尽,意于此无穷。

知道他的厉害了吧!

可就是这样一个被誉为“今之欧阳修”的归有光,也曾“八上公车而不遇”。

直到花甲之年才考上进士,实现了他报效祖国的愿望。

像他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

有的自己确实一辈子无论怎么努力,就是考不上。

失意之际,只能找一个官府文书工作做一下。

虽然当不了真正的官,但至少能跟着当官的过过瘾,慰藉一下自己破碎的心。

第二条路,心灰意冷,著书讲学。

有的考了几次之后考不上,或者遇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自己一生仕途无望。

便心灰意冷,放弃了走科举这条路。

开始纵情山水,著书讲学。

这方面的代表也有,而且还是几乎家喻户晓的人。

他叫唐寅,也就是我们所熟知“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

他少负盛名且放浪形骸。

去参加录科考试竟然胆大包天,和好基友一起去喝酒PC,离谱的是这事被主考官知道了,直接让他挂了科。

(注:录科是参加乡试之前举行的一次初级考试,录科过了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后来在众人的求情之下,才让他补考。

这才有了后来的“唐解元”。

此后唐伯虎会试的时候卷入了徐经科考舞弊案被捕入狱,差点就掉了脑袋,最后被罢黜为吏。

经此一事之后,唐伯虎知道此生仕途无望,这让他更加放浪形骸,纵情山水和酒色。

那些没有唐伯虎这么大的魄力的人,仕途无望之后回到老家,有的靠卖字画聊以为生,运气好一点的在私塾里教书育人。

洪兴的新学堂就是为那些仕途无望的人准备的。

殿试一结束,那些名落孙山之人一个个垂头丧气的准备离开京城回家继续准备下一场的考试。

这时候洪兴立即放出大招。

“号外号外,大明新学堂火热招生中,只要条件符合,即可入学,包吃包住还发工资!”

很快,大明新学堂北京总校门口就围满了很多看热闹的人。

大家都很疑惑,这是什么情况,读书还可以拿工资,有这等好事?

洪兴知道这种事情没有托是不行的。

在用托这件事情上,洪兴早已轻车熟路。

当初他就是用这招坑了耿继茂不少钱。

这时候,人群中响起一阵骚乱。

一名刚刚落榜的学子大声嚷嚷道。

“大家快来报名吧,这是咱们皇上新设立的学堂,只要经过简单的考试,就可以免费进入里面学习。学成之后国家包分配工作。”

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将信将疑。

那人继续吆喝:“现在皇上要大力发展我大明工业,只要进了新学堂,以后基本上就可以进全国各大机械厂工作,一辈子衣食无忧完全没问题。”

有人忍不住了。

“怎么报名?”

那个洪兴的托用手一指。

“就在那!”

众人顺着他的手指一看,只见一块巨大的牌匾之上写着“京师学堂”四个大字。

这便是洪兴设立的新学堂——京师学堂。

很快,京师学堂门口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身便衣站在远处的洪兴看着热闹的京师学堂门口,嘴角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随后带着侍卫悄然离去。

招生的问题就这样被洪兴顺利解决。

京师学堂下面设了很多课程。

目前主要有枪炮、火药、轮船、机械等课程。

至于授课的老师,那也完全不用担心。

洪兴也早在设立京师学堂之初,就派人从全国各地把这方面的优秀人才接来了北京。

大明王朝几千万人,要找几个这方面的人才还是很轻松的。

授课的教材洪兴也早有准备。

枪炮火药类的教材很好找,毕竟大明朝的火器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像茅元仪的《武备志》、赵士桢《神器谱》、孙元化的《经武主编》,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等。

这些书籍涵盖的内容可不仅仅是枪炮火药那么简单。

上面这几位可都是一等一的牛人,是科学家。

只要把他们的书吃透,那基本上整个大明的火器可以在全球横着走,耶稣来了也要挨几个大嘴巴子。

很可惜的是,当洪兴派人到处找人来京师学堂授课的时候,明朝很伟大的农学家、博学家宋应星没能等到皇帝的到来。

在洪兴五年(1666年)悄然离逝。

轮船这方面的教材也有。

沈啓的《南船纪》,这本书号称“明代造船术之典”,来头非常大。

除此之外,郑成功搞了这么久的水师,他的造船经验也非常丰富。

至于机械这一块,肯定是交给劳模钟洵来负责。

等着钟洵的蒸汽机正式投入生产,把蒸汽机和轮船一合体,蒸汽轮船可不就诞生了吗?

到那时,南下诸国,横扫八荒也就可以马上提上日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