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5章 宫中密谈(1 / 1)北城二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卫所制度有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实现对收复之地的实际占领!”

书房里,朱高煦说了卫所制的许多弊端,但他并不是说卫所制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面对徐辉祖的不耐烦,他说出了卫所制最大的好处。

这些天他已经见到了太多被编入卫所,并且举村移民云南的场景。

朱高煦承认,这样的举动对于被迁移的百姓来说,这无异于家破人亡。

可站在时代背景下,正是朱元璋的这番举动,才能让云南这个东南亚水塔牢牢把控在汉人手中。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永乐年间,朱棣在东北设置了大量的汉人卫所,并且收编少数民族建立卫所来开拓东北。

如果不是后来朱瞻基觉得没有必要,将汉人卫所撤回,那即便奴儿干都司被裁撤,接受其职权的辽东都司崩溃,汉人也最少能占领沈阳到吉林这一带的广袤平原。

将关内汉人编为军户,然后派遣他们前往偏远地区,赐予其大量田地,这是一个汉人王朝能迅速控制偏远地区的手段。

尽管这对百姓来说有些残忍,但以朱高煦现在的身份,他再也不能单纯的站在百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站在时代背景下,他必须使用卫所制,哪怕这样做会让许多百姓经历几年的贫苦。

朱高煦的立场发生了转变,而看着他说出这番话的徐辉祖也不免有些惊讶。

当着他的面,徐辉祖反问道:“既然要创造募兵制,那保留卫所制只会徒增大量支出。”

“这些支出是值得的……”朱高煦摇摇头:

“募兵开拓疆土,卫所移民戍边。”

“如此只需三代,当地的卫所就能变成一个个县城,卫所之下的千户所、百户所就能变成一个个集镇和村落。”

“具体的,小子脑中已经有了个大概,只是还没有想好。”

“恐怕只有到了北方,更近距离的了解卫所制度,才能做出合适的修改。”

或许是担心朱元璋通过徐辉祖了解自己的想法,朱高煦并没有说出自己早就计划好的制度。

他担心朱元璋会把他留在南京,即便傅友德已经说过朱元璋留不住他太久。

“这的想法倒是不错……”徐辉祖眼神复杂的看着朱高煦,只觉得对他的那股陌生感越来越重。

“咚…咚…咚……”

忽的,暮鼓作响,徐辉祖也做好了离开的打算。

“早点休息吧”说完这句话,徐辉祖转身走出了书房。

不过在走出主屋之前,他却突然停住了脚步,转身走回书房,对朱高煦伸出了手:

“将你的百户令牌交出来吧,我等会让人把你的甲胄收走,也免得你跑一趟了。”

“是……”朱高煦默然从怀中拿出百户令牌,徐辉祖接过后也走出了书房及主屋。

待他走出院门,不多时便有两个兵卒走进来对朱高煦作揖,随后当着他的面,将那套他保养了一个月的甲胄给搬走了。

除了甲胄,被一并收走的还有兵器。

中间朱高煦没有说什么,只是静静看着他们抱着自己的甲胄走出院子,直到他们关了院门,朱高煦才起身向着后院走去。

好在当他来到后院时,赤驩正低着头吃马槽里的豆子。

朱高煦见状松了一口气,同时走前去摸了摸赤驩:“还好你还在。”

“唏律律……”

“咚…咚…咚……”

朱高煦抚摸赤驩唏嘘时,徐辉祖并没有回魏国公府,而是骑马来到了紫禁城的东华门,并在经过一番检查后进入了紫禁城的外廷。

不多时,他来到了武英宫门,并在殿前豹韬卫的通传下进入了宫门,来到了武英殿内。

这个时候暮鼓已经快要结束,而徐辉祖也在进殿五拜三叩后,起身将自己与朱高煦的对话全盘而出。

他担心朱高煦的意图会被暗中的人察觉奏,既然如此,倒还不如他自己和皇帝说清楚,免得旁人添油加醋来陷害他和朱高煦。

“这小子倒是没把我的所有都否定……”

坐在椅子,身着圆领袍的朱元璋脸并没有露出什么不高兴,反而有几分欣慰。

作为仿唐制府兵设立卫所制度的人,朱元璋当然知道唐朝府兵制的崩溃时间,更是十分清楚唐朝府兵制崩溃的原因。

正因如此,他才会要求卫所的军户将所有“军屯田”的粮食全部交,余田则缴纳赋税。

这样的制度,能够让地方卫所有自己的屯粮,不至于事事依靠朝廷从千里之外调粮。

卫所制本身就是为了开拓领土、稳定地方而设立的制度。

懂这个制度的人不多,而能和老朱沾亲带故,并了解这个体系的人就更少了。

除了他之外,剩下懂得这个制度的大多已经去世,活着的仅有傅友德和冯胜、朱棣三人,便是汤和都不能算彻底了解卫所制度。

如今这几个人里又多了一个朱高煦,这让朱元璋高兴之余,也不免对朱棣起了一丝防范。

朱棣本来就是如今除冯胜、傅友德、朱棡三人外的第一人,再加眼下的朱高煦……

“允恭,你小子与高煦那小子亲近,你告诉我,高煦现在的本性到底变没变。”

朱元璋坐在椅子询问徐辉祖,对此徐辉祖似乎早有预料,他抬手作揖:

“陛下,臣觉得高煦变了,但他变得让臣觉得有些陌生……”

“陌生是对的,不仅是你,我也是一样。”朱元璋附和了徐辉祖的话,但却又肯定道:

“只是他这变的很是时候,北边的兀良哈叛变之后,宁王的压力就大了许多。”

“如今燕王不仅仅要防备北虏从哈剌温山西侧南下,还得帮着照看大宁,压力大了些。”

“你说……”朱元璋欲言又止,似乎想开口又犹豫,但最后还是选择询问:“将高煦封到开平如何?”

“开平?”听到这话的徐辉祖心里一紧,开平卫是抵抗鞑靼南下的第一防线,也是朱棣现在需要负责的两道防线之一。

朱元璋不想把朱高煦封到大宁去干扰宁王朱权,但朱权又没办法独自解决兀良哈三卫的事情。

兀良哈解决不了,大宁那边就会一直让朱棣分心,所以将开平交给朱高煦,让朱棣专心帮朱权对付兀良哈就成了朱元璋能想到的一个不错安排。

徐辉祖不想让自家姐姐的孩子去开平那种危险且荒凉的地方,可朱元璋既然开口,那即便他反对也没用。

想了想,徐辉祖只能硬着头皮说道:“开平不错,能为燕王分忧也很好,只是当下高煦这孩子还是太小,性子有些急躁,应当再留在南京学习一段时间。”

“那是自然。”朱元璋十分认可徐辉祖的话,并且也对他交代:

“日后他若是去了开平,肯定也要处理一些政事。”

“你稍许派人去告诉他,叫他每日午去武英殿协从理政,下午再去国公府学习。”

批阅奏疏并不是太子和太孙的权力,而是皇帝的权力。

朱元璋也曾让一些亲王帮忙处理过奏疏,这并不出奇,只不过朱高煦是除朱允炆外,朱氏三代子弟中理政的第一人罢了。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殊荣,等消息传开,诸多藩王、郡王便能知道朱高煦在朱元璋这里受宠的事情了。

“是……”徐辉祖听到朱元璋的回答,当即也松了一口气。

他实在是不忍心让十五岁的朱高煦去开平卫,能多留他一段时间也算不错了。

“退下吧。”朱元璋问完了事情便让徐辉祖离去,徐辉祖见状也作揖退出殿外。

倒是朱元璋在他走后迟迟没有处理政务,而是看着龙案发呆,脑中不断闪过刚才徐辉祖所交代的那些话。

良久之后,宫中传出了一声长叹,却让人不知道在叹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