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06章 频繁交流(1 / 1)狸猫换银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到家里,三人各自回房换了一身衣服,下到客厅,姜丽丽第一时间捧起这本杂志,目不转睛阅读陈凡写的论文:《从青铜器看文脉之源》。

姜甜甜先泡了几杯茶,随即搂起两只小猴子,将半斤和八两赶到一旁趴着,坐在与陈凡相邻的沙发上,未语人先笑,“我参加晚会的时候,几位老师找到我,他们问我知不知道你发表了论文的事。

我哪里知道这个,就问他们、你到底写了什么论文,心里也在奇怪,就算是发表论文,那也应该是系的老师找我,为什么历史系的老师也会过来呢?

然后我们专业的老师就给我看了两本杂志。”

她扭头看了看姜丽丽,再回转过来,脸上的笑容更浓了几分,“一本是文学类的权威期刊《人民文学》,另一本就是这本《历史研究》,我这才知道,你的论文同时发表在文学、历史两本权威期刊上。”

此时她看着陈凡的眼神与以往大不相同,那明亮的光芒与姜丽丽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清澈的瞳孔里只有一个人的身影,“他们知道你在这里,历史系的老师给了我这本《历史研究》,希望你有空的时候,能够过去与他们交流。”

一口气说完来龙去脉,姜甜甜依然紧盯着陈凡,好奇地问道,“他们都想知道,你是怎么想到把用文物作为联系点,把历史和文学结合起来的?”

陈凡窝在沙发上,手里端着茶杯,翘着二郎腿,面带微笑,悠哉悠哉地看着姜甜甜。

等她说完,才笑道,“无非就是灵光一闪而已。徐教授学贯古今,教我的时候,也是谈古论今,总是喜欢从历史的背景出发,来剖析当时的文学作品,所以他给我定的书单里,也是涵盖了历史和文学两大领域的内容。

书看得多了,自然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有一次听老师说起瓷器的演变,以及由瓷器引起的各种故事、文学篇章,我就突发奇想,能不能从文物的角度切入,换一个方式去解读历史、研究文学。”

他说着笑了笑,扭头看看姜丽丽手里的杂志,再回过头来,笑道,“后来我把这个想法跟老师说了,老师听了也很赞同,还安排我去江南省博物馆,跟着那里的张馆长学习认识文物,再结合这一年跟着老师学到的知识,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有了这篇论文。”

姜甜甜此时已经完全忘了表情管理,眼里的光芒又明亮三分,“我听老师说,《历史研究》和《人民文学》,分别是历史和文学领域的最高期刊,能在这两本杂志的任何一本上发表论文,都有资格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而你的一篇论文,却能同时在这两本期刊上发表,完全有资格成为专业的研究员,真是太厉害了!”

陈凡看看她,在某一个瞬间,似乎被炽热的目光灼伤,竟然不自觉地扭头避开,故作镇定地喝了口茶。

又过了两三秒,才轻声笑道,“我也没想到,老师会帮我同时向这两本期刊投稿,而且还将我的名字作为第一作者,他和张馆长只挂了个名字,这也是在为我铺路,师恩难报啊。”

且不说这篇论文有部分细节被徐教授修改过,哪怕没有,以他老人家的名声,再拉上江南省博物馆张馆长,一起给他挂名,那也绝不是蹭他的热度。

是个人都看得出来,这两位是在给陈凡保驾护航。

而且以徐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也绝对不会有人怀疑这篇论文,不是出自陈凡自己之手。

只能说,徐教授的这种做法,是在向世人表明,“徐门”的衣钵,正式传给了陈凡!

各行各业都有圈子,有圈子就有鄙视链。

但不管是哪个行业,位于鄙视链顶端的,必定有学术界的一席之地。

在文学界也是如此,通俗文学不如严肃文学,而严肃文学又不如国学。

如今陈凡在国内最顶级的历史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便代表他已经两只脚踏进了国学的圈子,加上徐教授的保驾护航,以后再有人介绍他时,作协江南省分会副主席的名头、就可以稍微往后靠一靠,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著名学者”。

将这篇论文发表在《历史研究》上,而不是江南大学自己的校刊《史学》,原因便在这里。

这也是陈凡看见论文作者名单之后,才明白的道理。

至于有没有可能也在《史学》上刊登?那只能说绝不可能。

论文不比文学作品,严禁一稿多投,之所以能同时刊登在《人民文学》和《历史研究》上,是因为这两个是不同领域的专业期刊,一个代表历史、一个代表文学。

这种打破常规的操作,代表了这篇论文的特殊性:以文物为切入点,兼具历史和文学研究性。

在当前的相关研究领域中,也算是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论文前的评论中也写明了这一点,这也是两本期刊的主编,用这种方式宣布“新学派”的到来。

……

姜丽丽看了很久,才将这篇论文看完。

看完之后,她捧着杂志,还有些依依不舍,等抬起头来,看着陈凡,只恨现在家里不是只有自己和他两个人。

片刻后回过神,她微微抿了抿嘴唇,眼波流转,看了一眼正在与陈凡说话的姐姐,眼神深处闪过几分思索。

陈凡注意到她合上了杂志,便转头看向她,笑道,“看完了?”

姜丽丽回过神来,脸上瞬间堆满笑容,用力点了点头,“看完了,写得真好!”

陈凡眼里闪过一丝惊讶,“你看懂了?”

他写的可是青铜器,其中涉及到不少罕见的铭文,这些铭文的内容大多都是记载西周时期祭祀、战争的经过,他又将其延伸到诗经中的内容,然后将两者互相印证,从而将文物、历史与文学形成一个闭环。

不得不说,里面的东西都相当专业。

这个论文毕竟和《国宝会说话》那种节目不同,节目要的效果是雅俗共赏,谁都能看明白,而论文要的是专业性和研究深度,如果不写专业一点,老师和期刊编委的人以为他水平不够怎么办?

反正换成他没上研究生课程以前,是看不太懂的。

没想到姜丽丽竟然能看明白?

然后便看见姜丽丽摇着头,满脸认真地说道,“看不懂。”

在陈凡嘴角微抽的表情中,她又用力点了点头,“但是很震撼。反正你好厉害!”

旁边姜甜甜也连连点头,“里面的论述很专业,我们的古文课老师都说要回去好好研究,所以他才特别希望你能过去交流。”

随后满脸希冀地看着陈凡,“你愿意去吗?”

别人不清楚,她还能不知道?

去不去只与陈凡的意愿有关,根本不存在有空没空。

陈凡就没有特别忙的时候,除了每天写两个小时的,其他时候都在混时间。

以前还会出去逛逛、又或者找安全吃饭喝酒,而这些天下了雪,天气寒冷,他连门都懒得出,要么是出去买一大堆好菜回来做饭、要么在客厅里逗猴子,又或者在三楼乐器房吹拉弹唱。

有时候姜甜甜都想问问他,是不是为了方便他自己偷懒,才将办杂志的任务交给她的。

也就是她没问,只要她敢问,陈凡就一定会给她一个肯定的答复。

能躺着为什么要坐着?能坐着为什么要站着?有人干活儿为什么要自己做?

这副资本家的做派,恐怕周正东来了也要掉眼泪。

不过,这一次陈凡还是认真考虑了一下。

首先,姜甜甜问自己愿不愿意,而不是有没有时间,那就代表她是希望自己去。

其次,最晚明年下半年,自己就要去江大授课,复旦作为全国顶尖学府,老师的教学能力和经验自然毋庸置疑,若是能去交流交流,向他们取取经,应该能有不小的收获。

最后,当初姜甜甜入学没几天就生病,人家学校的老师和领导没少费功夫,对她的待遇远超普通同学,这份人情不能不认。

综上所述,陈凡轻轻点点头,看着她笑道,“你来安排时间,定好后通知我一声就行。”

姜甜甜顿时大喜过望,“好,我来安排。”

看到这一幕,姜丽丽眼珠微转,忽然说道,“那、要是我们学校也要邀请你呢?”

陈凡听到这话,当即转过头来,眼里还有几分愕然。

现在的纺大还是一所纯工科学校,哪来的系和历史系需要交流的?

不过等他看见姜丽丽两颊飞红,顿时明白过来,不由得笑道,“行啊,要是你们学校有需要,我也随时奉陪。”

姜丽丽摸了摸有些发烫的脸颊,略带慌乱地放下杂志,“我、我上去洗漱了。”

说完便转身往楼上走去。

姜甜甜看到妹妹的反应,忽地反应过来,她这是吃醋了?

同时也明白,今天晚上自己的表现不对劲,当即心里涌起几分慌张。

但当她看见陈凡仰头无声大笑的样子,又莫名地镇定下来,轻轻呼出一口气,站起身说道,“我也上去了。晚上别喝太多茶,待会儿早点休息。”

等两人都陆续上楼,陈凡左右看了看,就剩几只小动物陪着,有个什么意思?

当即把壁炉熄灭,也起身准备回房。

两只狸猫早已第一时间窜上楼梯,只有两只傻猴子还在沙发上趴着。

陈凡摇摇头,走过来将两只小猴子抱在怀里,分别给了一个脑瓜崩,两只小猴子可怜兮兮地捂着脑袋,相视一眼,眼里满是无辜,还有深深的疑问。

发生了什么事?

……

接下来几天,陈凡才发现,自己有点小瞧了这篇论文。

或者说,小瞧了徐教授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是这个圈子的,或者够不上学术圈的,都没受什么影响,要么不知道,要么只能用羡慕的目光仰望。

只有巴老这种本身已经突破了圈子的限制,能与顶级学术大佬相媲美的文学大家,才有资格心平气和的与陈凡聊一聊学术问题。

但是在学术圈里,却已经引起轩然大波。

上海社科院和本市有资格的几所重点大学,都向陈凡发出了交流邀请。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陈凡是马不停蹄,周旋在这几个单位之间,没日没夜地陪聊。

聊得连姜甜甜都有些后悔,就不该帮学校开这个头,本来是想帮陈凡提升一下地位、扩展一下人脉圈子,结果竟然将他绑住了。

两姐妹都劝陈凡不要再接送她们,不过陈凡没听,依然每天车接车送,之后徘徊在几个单位之间。

直到随着周末到来,这样频繁的交流才消停下来。

上海艺术剧场,原名兰心大戏院,在1867年3月份,由英侨集资兴建而成,最早是演出话剧的场所,几年后毁于火灾,然后又换址重建,主要表演戏剧、舞剧。

后来电影进入国内,戏院也开始上映电影,是当年上海最知名的几所电影院之一。

今天的上海艺术剧场门口,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比以往还要热闹几分。

戏院的宣传墙上,贴着几张电影海报,其中最瞩目的,便是《摆渡人》。

《摆渡人》由夏衍编剧,根据知名作家陈凡的同名改编,集合了上影厂最出名的几位电影演员,历经一年制作而成。

今天正是《摆渡人》上映的日子。

已经买到电影票的,早已在门口排起了长龙,在一旁的售票窗口,排队的人龙已经拐到了大街上,蜿蜒百余米。

过了一会儿,售票窗口传来一声大喊,“票卖完了,明天请早。”

不等趴在窗口的那位男同志说话,便嘭地一声,将售票窗口关上。

下一秒,排队人龙群情汹涌,纷纷喊着要买票。

可惜老职工对这副景象司空见惯,丝毫不为所动。

排队的人们最后也没有办法,机灵点的到处找人问票,表示愿意出高价买,可惜无人理会,老实巴交的只能在一旁干等,离开的却寥寥无几。

陈凡站在等候检票入场的人群中,小心翼翼护着前面的两姐妹,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将大衣的衣领竖起,又将帽檐压了压,小声说道,“幸好这几天交流会没白开,混到几张电影票。”

说着又哀叹了一声,“看自己的作品还要买票,还差点没买到,真是没天理了。”

前面的姜丽丽正要说话,这时大门打开,随着一声“检票了”,人群迅速往前涌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