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1章 专访(1 / 1)蒸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领导的视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只在时代文化待了不到一个小时,了解了一下公司的后续计划还有《画皮》的一些拍摄片段。

潼岗就带着人早早离开了。

只是领导的离开,不代表后续的事情就完了。

当天下午,沈涛就接到了央视《面对面》的专访。

《面对面》最早是央视93年《东方时空》下面的一个栏目,叫《东方之子》。

专门采访当时的时代名人。

新千年后《东方时空》改版,《面对面》就被独立了出来,成了一档专门做人物专访的节目。

这次采访沈涛的并不是朱讯的老公王智,而是后世被称作“毒嘴”的董西。

至于后来那個穹顶之下的财静,现在还在《新闻调查》当出镜记者。

《面对面》其实很早就想采访沈涛了。

当去年《那些年》在网络和电影票房上,取得大量关注的时候,他们就想采访他了。

当时好奇的是沈涛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演员,转行导演的第一部戏为何就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只是当时的沈涛还不是太重量级,毕竟能上《面对面》采访的导演,到现在也不过几位,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

公司一楼的办公区,被腾出了很大一块开阔地。

面对面的剧组就十来个人,经过简单的布置后,就开始了正式录制。

董西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很斯文。

她毕竟是学历史的,比起那些专业的新闻人,气质上要更随和一些。

就是眉头紧锁的时候显得有些苦大仇深。

“我发现,你其实是个很低调的人。”

她从去年就了解过沈涛,对她其实还挺好奇的。

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演员,从《生存之民工》的小配角出道,第二部戏就是《北京童话》的男主。

然后一路就像开了挂一样的自弹自唱写了《童话》,演了《仙剑》的李逍遥。

如今更是一手捧出了两部亿元票房的大导演宁号,和喜剧新人黄勃。

就连只给他当过一次执行导演的陆阳,第一次执导《绣春刀》,都能票房破亿。

然而和这些成绩比起来,沈涛却很少接受采访。

为数不多的几次也是在为电影跑宣传的时候。

包括刘岩那次,问的问题也很浅,并没涉及到真正更深层的东西。

这让董西忍不住就想挖出点更多的东西。

“其实还好吧,我只是不太喜欢采访而已。”沈涛想了想回道。

“怎么说?”

“就是我觉得,不管是一个演员或者导演,还是得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作品上。”

“你这是点凯哥吗?”

董西并不像她外表那么知性,问起问题来,反倒很直接。

“并没有点谁,而是我自己的内心想法,当然我也是这样在做的。”

“所以你做了画皮。”

董西有点不依不饶。

“做画皮是恰好有这么个机会,所以就做了。”

“那为什么会找徐刻当导演,我听说还是你点名找的他。”

“就魔幻片,你觉得国内还有比他更适合的吗?”

沈涛反问了一句。

“......”

董西沉吟了两秒,貌似国内就魔幻片这个类型,还真没有比徐刻更合适的了。

不说远一点的《倩女幽魂》,进的《青蛇》、《蜀山传》,那都是殿堂级的水准。

“说说《那些年》吧,外界一直有传言,《那些年》其实是陆阳的作品,你只是来挂个导演镀金的。尤其这次《绣春刀》票房大卖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你怎么看?”

关于沈涛的《那些年》他只是挂名,真正导演是陆阳的事,早在去年电影上映的时候就有人在说了。

当初得罪了凯哥,就被人拉出来遛过一次。

如今随着《绣春刀》上映,这种声音就更大了。

毕竟沈涛是个彻彻底底的草根,而陆阳虽然也是新人导演,却是正儿八经的电影学院的学生。

在有些人心中,他们宁愿相信是陆阳拍的《那些年》也不愿意相信一个草根,靠着自学就打败了他们这些人经营几十年的壁垒。

只要这种论调成立,那么学院派的威严就还是在的,他们就能一直高枕无忧,继续靠着一个导演的身份到处圈钱。

这也是为什么,就算沈涛早已天才之名在外,他还是《绣春刀》的监制,也挡不住他们的鸵鸟心态。

毕竟,他们吹了这么多年的市场不行,不是他们这些当导演的不行,而是观众不行。

现在突然被一个根本没正儿八经学过导演的人,轻轻松松就拿到了高票房,这肯定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一旦让外界知道,任何人都能当导演。

那他们那最后一块遮羞布也会被撤掉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徐光头的《泰囧》拿到票房第一的时候,会那么多人跳脚了

只是随着电影的门槛越来越低,不少人都发现了,是不是学院派根本不重要,认真对待电影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拍出《流浪地球》的郭樊也不是学院派。

宝强算是最彻底的草根了,他的《八角笼中》并不比那些学院派的在艺术上差。

“我怎么看?当然是坐着看了。”

“拍电影而已,真没有些人想的那么难,只要有故事,任何人都能当导演。”

“如今电影已经发展一百年了,各方面的类型都早已完善。很多你看着新奇的镜头,其实早就被别人使用过了。”

“包括故事类型,都是固定的套路。就像《那些年》和我们今年做的《失恋三十三天》,这些在国外都是非常成熟的类型片。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

“薛小路老师也是第一次当导演,她这次就拍的比我的《那些年》好。”

“尤其现在拍电影已经进入数字化了,以前还需要学习的灯光画面等东西,现在这些都可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你只需要把控大方向就行。”

随着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最大便利就是信息的开放。

没有哪一个朝代,像我们现在一样信息开放。

任何你想象得到的东西,都在晚上找得到学习资料。

小到一道数学题,大到造火箭原子弹。

在以往许多属于机密的东西,随着网络的发展都不再是秘密。

后世的短视频、网络大电影,让许多不是科班的人,因为一个兴趣爱好转变了身份。

并不是他们有多厉害,而是他们懂得去变通。

反倒是那些死守着规则一成不变的学院派,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部分。

“数字化对电影的拍摄真有那么神奇吗?”

听到数字电影,董西也是眼前一亮。

《那些年》算是开了国内数字电影的先河。

尤其这次成功的《绣春刀》也是数字拍摄的。

外界对这一新技术,还处于懵懂未知的状态,可时代文化已经在拥抱它大踏步向前了。

“这就像专业相机和傻瓜相机的区别。”

“一个新人,根本不懂得调光圈和曝光度,可在傻瓜相机手里,却并不妨碍他拍出好的照片。”

“这也是我说只要有故事任何人都能当导演的原因。”

“可是那么多专业导演都拍不好的电影,为什么你会认为普通人也能拍好啦?”

对于沈涛的这个回答,董西还是有些不能接受。

“可能~他们想得比较多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