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评分机制其实从成立之初就有了,只是一开始是给图书打分。
等旭辉网络和联创对豆瓣进行了第一轮投资后,沈涛就专门给他们提过,将电影和音乐这些单独区分出来,然后用用户打分机制来进行评分。
电影和歌曲因为评分对销量会有影响,尤其是刚上映的电影,上映期间如果被水军刷低分,是一件非常影响票房的事情。
当然如果被刷高分,也会影响用户心中的可信度。
为了更好的避免这一点,沈涛就建议把后世购票APP上的观众看过投票给纳入进来。
当然这种评分,只在上映期间和上映后三个月有效。
而三个月后,其他用户也都能进行评分。
毕竟那個时候,没有去电影院看的观众,也已经通过其他渠道看过了。
他们也是有发言权的。
当然这样做,也是在尽量不影响票房的情况下,给这种评分机制创造更多的可信度。
毕竟上一世,豆瓣的电影评分机制,没有少被人诟病。
尤其《长城》上映的时候,还被人日专门点名批评过。
说刚过零点,就被人集体刷低分。
当然此刻不说那部片有没有被人故意刷低分,只说这种没有看过就投票的行为,确实有损影片上映期间的口碑。
当然要想刷评分,也有其他办法。
就像这次的《失恋》评分和《黄金甲》评分一样。
如果靠着豆瓣自己去推广电影评分系统,估计得等到猴年马月才能见效。
上一世豆瓣的评分系统,也是在2012年以后,随着手机APP的普及,电影市场迎来了大爆发。
开始关注电影口碑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评分机制才开始被更多人知道,甚至成为观看影片的参考。
而这次,在沈涛的特意为之下,不但让《失恋》在下映后再刷了一波口碑,也帮助豆瓣把评分系统正式推广到了用户当中。
其实用户给电影打分,并没什么稀奇的。
好莱坞早在八十年代就推出了专业的打分系统。
只是当时更多是人工线下打分,由各个依附于好莱坞的调查公司进行线下收集资料。
他们一般会在各大影院外,收集观看了首日影片的观众反馈,一般以ABCD做评分。
最后将收集的大数据分门别类,最终计算出大致受众人群,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攻势。
看见没,大数据不是什么新鲜词,其实早就用在各行各业了,只是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收集更全面,也更方便了而已。
电影发展过程影评也在不断发展,早期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个新鲜东西,所以影评多是一种主观的意向。
直到四五十年代,安德烈·巴赞的影评文章和法国《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活动。
通过更专业的引导性建议,让影评慢慢成为了电影的一种附庸。
而这种方式一直发展到了90年代。
互联网的到来,让影评不再是专业人士的工具。
IMDb开始引入评分机制,任何用户都能为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节目打分。
而这一方式,后来也被“烂番茄”这些借鉴了过去。
国内互联网发展初期,也有模仿国外网站的打分网站,只是当时使用的人不多,毕竟能去影院看电影的人本身就不多。
所以这方面也并不是特别重视。
其实用户自行打分是发展的趋势,毕竟随着网络的信息越来越发达,一部电影,看不看听谁的,已经不是影评人能说了算的。
因此这类用户打分的方式,反倒更能引导用户的选择,也能更获得他们的认同。
以至于后来看不看这部电影,看什么电影,用户打分结果,已经成了一个必然的参考对象。
而沈涛在这个时候让豆瓣推出打分系统,除了帮助豆瓣发展,更重要的是,他要让观众有更多渠道去发声。
在这个宣传和舆论还被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把持的年代,沈涛要想让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让电影市场更快的发展,观众参与绝对是最有必要的一项。
看看后世的那几部创造票房奇迹的电影,他们之所以能取得高票房,都离不开一个词,那就是自来水!
当一部好电影,观众在电影院看过后,是真的会愿意分享给别人的。
可面对如今发声渠道还不集中,也不便捷的情况下,就算是他们想推荐给别人,也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
就算是有人发到了网上,也会因为信息的不集中,而缺少说服力。
而现在,沈涛率先让新浪博客这个大众发声渠道,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如今又引入了大众评分系统,当两个相互结合的时候,基本上一个小型的微薄宣传阵地的雏形就出现了。
而这,才是沈涛敢放豪言说《画皮》能破三亿的关键所在。
要说《画皮》真的有多好,其实也不见得,在沈涛的眼中,只能算6分,毕竟除了故事还算不错,演技也在线之外。
特效和细节的处理都相对比较粗糙。
毕竟时间有限,没时间给他们慢慢打磨。
可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放在这个年代,也比《夜宴》和《无极》这样所谓的大片要好。
因为它真诚!
在故事上,沈涛就没糊弄过。
在他的心目中,一部电影,你可以没钱,你可以没特效,但是一定不能没故事。
就像《毛骗》一样,它不管从演员到拍摄道具都极其简陋,可并不影响他在观众心中的地位。
豆瓣8.7分的评分,已经甩下了多少大投资大导演的作品。
既有好的故事,又有好的制作团队,如今又有了好的舆论宣传阵地,沈涛不相信这样一部好片,票房成绩会差。
毕竟《无极》那样的片,都能在原时空砍下两亿。
《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口碑崩塌的情况下,还能拿下2.9亿。
如今市场已经比原时空更大的情况下,沈涛不觉得《画皮》的票房不能去冲击一下三亿的关卡。
论观众,这年代看电影的人其实不少,去看看那些露天电影院每次播放有多少人就知道了。
沈涛相信,只要有好的电影,再加上正向的口碑引导,取得高票房,并不是一种奢望。
(这张还欠账,嗯,还欠大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