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不愧是太史公。
更不愧是大明开国一大文学宗师。
也无愧被称赞为当世大儒。
这么一番简单的微言大义,还有利用百姓民间的俗语。
一下子就拉近了跟朱元璋的感情。
更是使得朱元璋听得那就是舒服。
朱元璋就愿意听宋濂继续说下去。
宋濂说道:“现在已经不是至正年间,也不是龙凤,而是洪武三年了,这各地的商业早已经恢复了不少,这群商贾们,也该拿出来一点钱来,分享给天下了吧?缴纳给国库,那不就是借由我朝廷之手,进行财富的一次对于百姓们的分配吗?”
又言:“陛下,老臣的意思就是赞成右丞相的改革,如何分配?军费也好,还是兴修水利,还是各地赈灾,亦或者修桥补路,甚至鼓励农业……等等!
那都是进行一次普惠天下的分配财富,使得这群商人们的利益也能分享出来,要知道他们肯定不愿意就这么乖乖奉上,就必须要由朝廷来收税,二次分配,我看正合适!”
宋濂的赞同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他很清楚历史。
更知道商人们的重利轻义,所以从士大夫的角度来说。
士农工商士大夫出身的宋濂,本身也瞧不起商人们。
这自然也是一个心理的原因。
所以对于商贾们增加他们赋税,宋濂那是举双手赞同。
朱元璋沉默的听着。
宋濂侃侃而谈,不停继续说着自己的理由:
“改革奏疏之中,老臣看到还有一句话,那就是如果后世子孙,真就出了几个没有能力的皇帝,那个时候再遇到一点天灾人祸,朝廷一没钱,再没有大量的商税,后世子孙,估计会责备我们呀!特别是陛下这个开国皇帝!”
“不能让陛下留一个祸留子孙的政策,这改革必须进行,商税必须要收!”
“既然是政策不适应,那么就得变,变则通,这也是圣贤们教导我们的道理,至于变法改革,会遇到的阻力,也不是我们这些做前人的要担心的阻碍!也不要怕得罪那些既得利益集团,我们也要留言留史给后人们,让子孙们从中借鉴!”
“毕竟我们这些前人,也不希望他们到时候把自己治理无能的责任,全赖到陛下这個开国皇帝,还有我们这些洪武朝的大臣们头上。”
宋濂提到了后世子孙们。
这就使得朱元璋更加在意这一次的改革。
对于子孙后代们的负责任态度。
可以说是贯彻老朱整个皇帝的一生。
他就是什么都为后代想,为后代考虑。
所以才制定了许多政策!
哪怕知道这样的政策也许不太对,但是也依然推行了出来,留给了后世子孙们。
就单单从历史上来看,老朱原本的商业政策,对于当时是不错的。
但是人之极限,就是因为是人。
所以老朱也是无法看到明朝中叶的时,当时的商品经济极大的发展。
特别是,还破天荒的产生出了一个农耕文明中的怪胎——资本主义萌芽。
在中叶的时候,大明朝的整个江南地区,可以说是商业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后世的崇祯皇帝,当时发现国库没钱了,想着要加商税了。
但是东林党们就嗷嗷叫,动不动就用老朱来说事。
抬出崇祯的祖宗来借古讽今。
崇祯总不能说自己祖宗不好吧?
所以东林党们,就将杂七杂八的帽子,全部往崇祯的脑袋上各种扣。
无法从商税上入手后,崇祯也就彻底没了办法。
最后也就只能采取一个极端的举措,从土地上搞钱。
从农民手里抢钱!
也就是加三饷!
如此一来,大明末期农民起义的火,也就越烧越旺了。
最后崇祯也只能上煤山,老歪脖子树上吊死。
此时的宋濂,虽然不知道这些后世的事情。
但是精通历史的他,很快的看出了奏疏里面勿谓言之不预的推测。
所以对于商业税的改革,他第一个支持。
不然大明朝,也就是——亡国有日!
宋濂此时也很清楚,那就是陛下的政策,肯定有他自己的性格和统治的需要。
皇帝也是人,这是修史的宋濂,最大的一个体会。
大明建国初期的各类现状,宋濂也还是历历在目。
在很多政策上面,对于各种层面上的妥协……宋濂也记忆犹新。
但是这一系列的政策,未来说不一定就真的如奏疏里面所说的那样,政策一直到了后代子孙们的时代,在那个时候政策肯定也是会出现偏差和危害。
可是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陛下没留给后代们修改的余地了!
《祖训录》也就是要即将成书的《皇明祖训》,对于后世朱家皇帝有多大的威力。
亲手负责的宋濂,可以说是很清楚的。
毕竟祖训这个东西,要是能乱改的话!
那天子的威信和合法性也就会受影响。
所以趁着这个时候,自己好友刘伯温的提议改革。
宋濂坚定的支持!
毫不犹豫。
朝中的武将们,比如徐达他们,一个个那都是闭口不言。
一个个都是眼观鼻鼻观心,事不关己的样子。
完全不参与讨论。
就是杵在那里,假寐睡觉。
起了一大早,确实没睡好。
不如闭眼休息!
徐达等人保持了中立,纷纷沉默。
他们知道这些事不该他们掺和,打仗才是他们该干的事。
而且他们如果和文臣们,勾结到一起,
那也只会引起陛下的忌惮和不满。
所以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各安其份,就是陛下要的。
他们也懂,都不是笨蛋。
眼看着众人争论无果,朱元璋不由得看向户部尚书,喊道:“户部尚书?咱之前让你统计和调查各个地区主要大户商人们的收入,现在调查得如何了?”
户部尚书出来回道:“启禀陛下,时间太短,目前只大致统计出来金陵的,整个江南地区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好,说来给大家听听!”
户部尚书随后拿出一份文书,高声说道:“诸位同僚,金陵一地,我们户部大致统计了一下,单单是所有商户们的收入,一年加起来差不多是——两亿多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