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5章 毕业与计划的最后拼图(1 / 1)国子监汉祭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82年的冬天到了,冬雪再度覆盖了吉春市,寒风呼啸,肖国庆不由得有些庆幸,这几年幸亏得到秉昆的帮助,住进了周家的房子,要是还在外租房子,只怕要冻死几个……

住在太平胡同郑娟家房子的孙赶超,也差不多有着相似的感觉。他家的违章建筑由于质量不过关,竟然在一次风雪之夜塌陷了,公家人来看了后便不让他再建,只好求到了好兄弟周秉昆这里。

而这时候,周秉昆已经在市中心租房子住了。对于好哥们周秉昆能够将自家的房子借给他们住,这两家人其实心里都非常庆幸。

周秉昆虽然对这几个朋友很是爱护,但是也不是烂好人,之所以提出借房子,还是因为肖国庆他爸爸那件事。

前年的时候,天气特别冷,简直都能把小孩子的下巴冻掉。一天夜里,肖国庆的父亲和家人吵架,晚上出门躲气生,国庆去值夜班不在家,吴倩关了房门,老头没好意思敲门,竟然躲在一個工厂的锅炉房过夜。

结果自然是冻死了。

周秉昆得知后很是后悔,这件事剧情里也有,但是并没有具体日期,因此他也不知道到底发生在哪天,因此也就没能成功避免。

办丧事的时候,周秉昆主动提出了借房子。

既然肖国庆都借了,那孙赶超自然也要借,就这么两个好哥们,自然要一碗水端平。

家里藏着的东西,被他专门租了个不起眼的房子放了起来,经常去看,倒也万无一失。

一转眼,打那事过去都已经好几年了,周秉昆的大学生活已经快要过去了,马上即将面临毕业。毕业论文已经撰写完毕,只等最后一次答辩就可以领到毕业证,离开这座待了四年的校园了。

他的文抄生涯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因为上了大学,所以在杂志社那边已经成了半工半读的状态,挂了一个编辑的头衔,每月定期交稿子,其他的都不需要他考虑了。

他本来也对这个编辑的职位看的不太重,以后他也不想在体制内生存,当时接受这个职务,一是为了回城,二是没法推却马守常的一番好意,如今马守常已经退休,自己已经不亏欠杂志社了。

《北方那个吹》已经提前结局,不再连载,后面的内容有些不合时宜,太超前了容易引发别人的怀疑,再之后他也没有和杂志社合作。

原因是随着《大众文曲艺术》的爆火和老马的退休,这个桃子终于有人来摘了,邵敬文被新来的社长韩文琪顶走了,白笑川也处于了半失业状态。

只有蔡乐乐,仗着有些来历,还能干稳编辑的位子,但是也是很不高兴。

对此,周秉昆无意改变,摘桃子的事情太常见了,也太低水平了。

《活着》给他带来了五万块的版税收入,后续他又再接再厉“写”了一些作品,算是完成了和那家群众出版社的合同。

大学四年下来,他的资产如今已经非常惊人,足够十多个万元户凑一起了。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虽然是文抄而来的力量。

但是文抄公之所以被叫做文抄公,就在于他能抄的太多了,《血色浪漫》来一下?《父母爱情》搞一搞?

都是可以的嘛!

于是,人们越来越发现,景善这个大作家的文风,真的是太多变了。

如今,周秉昆的书已经火出了圈,就连身在京城大学读文学系的姐姐周蓉,都已经在京城的书店里看到了弟弟的作品,就放在销量最好的那一排书架上,让她非常欣喜。

深研文学理论的她,立马把弟弟的书拿给了老师和同学,帮着弟弟再度扩展了一次名气。

周秉昆对这一切并不在意,文学家的身份其实说到底也就是文抄公而已。对于姐姐的介绍,他表示感谢,并且对周蓉想要读研读博深造的想法表示了支持。

周蓉眼下的人生已经比较顺遂,孩子有了,丈夫陪着,学术进步,只要防着这货五年后不要瞎掺和,那她这辈子已经预定大学教授、高级知识分子的头衔了。

蔡晓光则准备留在京城,发展导演事业,在小舅子周秉昆的提醒下,他已经注意到了电视剧和电影这两个领域,有意识的接触着相关领域的人才,近水楼台先得月,还没毕业的蔡晓光已经参与了两个电视剧剧组的拍摄工作,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新的知识。

周秉义的道路也按照预定的道路在稳稳地走着,今年毕业后,就要分配回吉春市任职,据说要在文化口先干几年,后面再想提拔挪用的事情。

嫂子郝冬梅的医学造诣也很是不错,这年代的医生不像后世那样特别卷学历,本科毕业已经不错了,学位的问题可以边工作边深造,一起也和丈夫调回吉春市的最大的一家医院。

周家的子女们都有了前途,只有周秉昆的未来还不明朗,妻子郑娟无所谓,毕业后就会被分配到吉春市的一所高中任教语文学科,这一点让小女人郑娟每每高兴地跳起来。

“秉昆,你说我能当好一个好老师吗?”上班前的一天晚上,郑娟不安的问。

“你肯定能行,你看看你在家把我管的多好,那这学生还能有我难管啊!”周秉昆小心翼翼的哄着。

“嘿嘿,那不是你爱我嘛……”

郑娟这几年多学习生活过得也非常充实,美丽的外貌和知性的美,让她为周秉昆增添了不少的“情敌”,搞得周秉昆不得不亲自“出手”,在一次聚会上横空出世,一举镇压了无数潜在的“情敌”。

当晚,郑娟躺在他的怀里,笑着问他有没有紧迫感,他说当然有了,于是那天俩人后半夜才睡着。

“欢乐颂”一直奏响到后半夜……

周秉昆和妻子郑娟的婚后生活丝毫没有因为上了大学而出现任何的变化,俩人恩爱如初,好的简直就像是一个人一样。

吉春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总有人目睹二人相依相偎的情景,有一次下雪的时候,二人相约在镜湖湖畔相见,牵手在冰上转圈圈的一幕,还被一个美术生画了下来,放在了毕业画展上。

周秉昆后来看到那副画,找到画的主人,表示要花钱买下来,但是画主一看他是画中的主人公,说什么也不收钱,直接送给了他。

如今,这幅画已经成了郑娟最爱的一件物品了,时不时的就抱着儿子站在画前介绍着。

小周聪非常聪明,说话的也早,基本上不怎么需要大人看管,给周母和郑母两个老太太节省了很多精力。

现实面前,郑娟也很关心丈夫未来的打算。深知历史和剧情的周秉昆自然知道,77年大学生大部分都成了社会发展的栋梁。

但是他不想当栋梁了,上辈子顶着大清的天,实在是累坏了,这辈子还是在民间奋斗,趁着大时代的好趋势,在文化产业和实业中分一杯羹,改变一下家人的命运就好了。

文抄公都当了,那投拍点电影电视剧不算过分吧?《大宅门》的时候都干过了,这么好的时代,再来一次没意见吧?

也不求成为了什么影视界大咖,但是能够给这个时代留下些什么,也算是告慰了一番在天上看着的周先生。

眼下的作家身份不过是为后来的文化事业做铺垫罢了。当然,顺带着经商致富,改善一下家人的情况也是必须的。

时代转暖了,1982年光字片的生活却没有太多的改观,反倒是环境更加恶劣了。

周秉昆和郑娟本来是可以选择不住在光字片的,这些年他的稿费积攒下来,也有足够的体量了,便在接近市中心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传统的罗式建筑,阔气的很。

周志刚今年也终于退休了,从黔西南回到了东北老家,一切都让他感觉到陌生又熟悉。

他是1920年生人,如今已经62岁了,他终于还是没拒绝单位的好意,为了多十几块退休金,选择了延迟两年退休。

当这个老工人拖着行李从火车站,被小儿子用三轮车拉回家的时候,他惊讶的发现,目的地并不是光字片。

“秉昆,这是要去哪啊!你把你爸拉到哪去了这是!”

周志刚还是老了,要是换了当年,早就一下跳下车,拽着小儿子说理去了,哪会露出这份迟缓的劲儿呢!

“爸,咱们回家啊,你怕啥,你儿子还能把你卖了咋的!”

周秉昆把车停在道边,解释了缘由,老周这才将信将疑的放下了疑惑。

独门独院的房子,在这个年代不罕见,光字片却几乎只有周家是这样的条件。

周秉昆租的这处房子,虽说不是什么豪宅,但是三间房的居住面积和有自来水和卫生间的居住条件,明显比光字片周家好上几倍。

原本的剧情里,周秉昆也搞到过一间房子,但是因为产权的问题被人收了回去,钱也打了水漂,白景善可不会这么笨,直接租,长租的那种。

而且在租房子之前查清了房东信息,确保不会出现二房东的鸟事,这才花钱签了一个长期的协议。

当年搬过来的时候,周母非常高兴,拉着小儿子的亲家郑母一起逛了个遍。

郑母的身体还好,这几年周秉昆孝敬的很到位,也没让老太太干什么重活,就帮忙和周母一起照顾照顾孩子,因此也没有死去。

郑光明如今已经上了初中,成绩果然很不错,很有周秉昆的风范,一直都是班级里的优秀小学生。

这三间房子,是周秉昆特意寻找的,一间给他和郑娟住,一间给周母和周志刚住,一间给郑母和郑光明住,分配的很公平。

“好家伙,这么大的房子,秉昆啊,你这是赚了多少钱啊?”

“爸,你放心,这钱一分一毛都是合理合法的,您就放心住吧,没人赶您走!”

周志刚进了屋子才彻底放下心,看着老伴儿张开的手,他一把冲上去,抱住了这个替他照顾了一辈子家庭和儿女的老伴儿。

“他爸,你这是再也不走了吧?”

周志刚虎目含着泪水,“不走啦,退休了,以后我在家干活,轮到你来享福!”

周母激动道:“那可太好了,做了一辈子贡献,终于能回家了,让老儿子好好孝敬你吧!”

“嗯,秉昆做的是真不错,我没想到啊……”

晚上,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吃完了饭,周秉昆拉着父亲出去遛弯消遣。

周边都是市中心,治安还算不错,虽然偶尔也有不法之徒,但是这时候天色还早,也不会有不识货的来冒犯他俩。

当然,如果是在没有路灯,路况极差,沟壑纵横的光字片,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也是周秉昆极力主张搬出光字片的原因。

“秉昆啊,眼看着你就要毕业了,你大哥和你姐姐都写信告诉我了,就是你,我还不知道你毕业了准备干嘛呢!来,跟爸爸说说!”

周秉昆搀着渐渐老迈的父亲,边走边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良久,听了小儿子的打算,周志刚并未表态,反常的叹息一声:“唉,我老了,你们年轻人心里都有数,折腾去吧,都比我有出息!”

看着这个服软的父亲,周秉昆忽然感到青铜门的进度长了一截,哈哈,看来周老先生对父亲还真是怨念深深啊!

第二天,周秉昆带着父母和岳母去医院,专门进行了一次体检,大毛病没有,周母有点高血压,周志刚则是小毛病一大堆,常年的高强度劳作,让他身体器官的衰老程度,远远超过普通的同龄人。

郑母倒是问题挺大,心脏有些问题,但也不到要手术的地步,这老太太和女儿一样,对现在的生活满意极了,笑口常开的,就等着郑大虎啥时候能搬来吉春市呢。

郑光明也让她舒心,眼瞅着都快上高考了,成绩上大学很有希望。

开了一大堆药回家,周秉昆安顿好父母,准备毕业事宜。

因为是冬季开学,所以他们还得冬天毕业,1月份的时候,通过了毕业考试和答辩,他和郑娟一起领到了毕业证,红彤彤的证件抱回家,让家里人跟着激动了好久。

春节后,郑娟就要去单位学校报到了,全名叫吉春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底下初中、小学都有,正好儿子小周聪也可以跟着妈妈一起转到那里上学,教学质量没的说,同学的条件也要好很多。

周秉昆拒绝了毕业分配的单位,理由很充分,自谋职业,他的作家资历,足以给他底气。

老师汪尔淼很遗憾他不再继续深造,但是也不愿意耽误弟子的前程,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祝福,提醒他随时都可以去向他提问请教。

师恩如海啊!

可惜了,学术之路,并不是周秉昆的终极目标,只能提前说再见了。

这天,马家堡子来了一封信,是葛树林写来的,说是已经按照他的建议,去年就开始搞了家联承的实验,效果很好,上级也很认可,农民也很支持,效益好的惊人。

如今马家堡子已经变成了农民的乐园,眼看着申请的资金就要到位了,那条破旧的山路终于有了休整的机会。

周秉昆欣喜的认识到,两年后这条路的修好,将会缔造好他计划的最后一块拼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