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3月6日晚,德军U—47号潜艇在冰岛以南370千米处发现了从利物浦开往美国的OB—293护航运输船队,立即向潜艇司令部报告,并准备投入攻击,但被英军护航军舰发现并遭攻击,被迫潜入水下,因此失去了与船队的接触。
但德军潜艇司令部迅速将情况通报给附近的潜艇,U—70和U—99闻讯而来,于3月7日凌晨相继投入攻击,先后击沉2艘运输船,击伤3艘。
U—70被英军护卫舰发现,遭到猛烈的深水炸弹攻击,终被击伤而被迫上浮,浮出水面后又遭到英舰的炮火轰击,幸存者纷纷弃艇逃生,几分钟后U—70号就沉入海里。
3月7日拂晓,U—47再次发现船队,全速追赶准备攻击。
入夜后,U—47正企图实施攻击,被近在咫尺的英军“狼獾”号驱逐舰目视发现,只得紧急下潜。
“狼獾”号驱逐舰猛冲过来,投下一连串浅定深深水炸弹,潜艇遭到剧烈震动,螺旋桨主轴被爆炸的冲击波炸伤,因此航行时发出很大的噪音,被“狼獾”号驱逐舰声纳准确捕捉到,又是一番深水炸弹攻击最终将其击沉。
德军三大王牌艇长之一,奇袭斯卡帕湾的传奇人物普里恩上尉和全艇官兵一起葬身海底。
U—47被击沉时的战绩为击沉28艘船只,总吨位16万吨,在德军潜艇部队中排名第二。
这天才刚得到消息的U—95号潜艇全速赶来,两次攻击了船队,击沉2艘运输船,但U—95被2艘英军驱逐舰追杀了好几个小时,受到重创,全靠艇长的出色指挥才逃脱了沉没的命运,蹒跚地驶回基地。
3月8日,OB—293护航运输船队驶近冰岛,得到了从冰岛起飞的航空兵的有力掩护,邓尼兹才下令停止对该船队的攻击,此次战斗,德军潜艇击沉2艘油船和3艘运输船,还击伤油船和运输船各1艘,损失2艘潜艇。
3月12日,德军侦察机在格陵兰以南550千米海域发现HX—12护航运输船队,该船队是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编有41艘运输船,由5艘驱逐舰和2艘护卫舰担任护航。
护航船队司令是“沃克”号驱逐舰的舰长唐纳德?麦金泰尔海军少校,一位出身于战斗机飞行员的舰长,是经验丰富的反潜战专家,毕业于波特兰海军反潜学校,受到过著名声纳专家约克?安德森教授的亲自传授。
邓尼兹随即将这一情况通知了在该海域活动的5艘潜艇,3月14日拂晓,这5艘潜艇以U—99为核心组成潜艇巡逻线,准备迎击船队。麦金泰尔根据截获的德军潜艇频繁电讯往来,敏锐察觉到德军已经发现了船队行踪,正在密切跟踪,伺机攻击,因此严令各舰提高警惕,随时准备战斗。
3月15日拂晓,德军U—110号潜艇在冰岛西南约370千米海域发现了船队,立即向潜艇司令部报告,并一直在后跟踪船队。中午过后,U—99和U—100号潜艇也相继发现了船队,紧紧尾随在后。
入夜后,U—99、U—100和 U—110均对船队发起了攻击,先后击沉2艘油船和3艘运输船,英军护航军舰进行了长时间的搜索和攻击,却毫无收获。
3月16日晚,U—99和U—100再次攻击了船队,击沉油船和运输船各1艘,击伤运输船1艘。
3月17日凌晨,U—100先击沉了1艘因伤掉队的油船,然后全速追赶船队,准备继续攻击,麦泰尔指挥护航军舰在运输船周围不断巡逻,严密监视观察四周海面。
终于“沃克”号发现了U—100的航迹,便全速冲过去,在潜艇下沉的地方一连投下十颗深水炸弹,海面上顿时掀起了巨大的水柱,还看到火焰从海底冒了出来。
但麦金泰尔认为不能就此断定已将潜艇击沉,必须要找到确实的证据,因此命令继续用声纳进行搜索,果然不久又发现了潜艇的踪迹,“沃克”号迅速召来了“范诺克”号驱逐舰,轮番实施深弹攻击,U—100号不断进行规避,并不时改变深度,总算躲过一劫。
战斗平息后,“沃克”迅速抓紧机会救助被击沉的运输船船员,就在这时,“范诺克”号的雷达发现了浮出水面的U—100号,便开足马力冲了上去。
德军潜艇三大王牌艇长之一的U—100号艇长舍普克上尉,被“范诺克”号的迷彩涂色所迷惑,将英舰的距离判断错误,这一致命错误不仅葬送了他自己的性命,还葬送了U—100号——几秒钟后。
“范诺克”狠狠撞上了U—100,舍普克就在潜艇指挥塔上被活活撞死,而U—100也被撞沉。
“范诺克”号随即开始救助德军潜艇幸存艇员,“沃克”号一边掩护,一边乘机稍作喘息,水兵们抓紧这一时机将深弹从炸弹舱中搬上甲板,刚才的激烈战斗已使甲板上的深弹全部耗尽。
这时,“沃克”号的声纳军士长报告又发现德军潜艇,麦金泰尔起初还以为是误报,但经验丰富的声纳军士长认为肯定是潜艇,——发现的正是在昨天战斗中耗尽鱼雷而返航的U—99号!
麦金泰尔立即下令攻击,六颗刚搬上甲板的深弹一口气投了下去,“沃克”号正要转向继续攻击,U—99已经在猛烈攻击下受到重创,被迫浮出水面。
“沃克”号和“范诺克”号的火炮一起开火,耗尽鱼雷的U—99毫无还手之力,只得用灯光发出乞降信号,“沃克”放下小艇,准备跳帮俘虏这艘潜艇。
此时德军潜艇的艇员纷纷弃艇,潜艇因伤势太重已经开始下沉,包括艇长克雷斯特施默尔在内的大部分艇员被俘。
U—99被击沉实在是麦金泰尔的幸运,U—99耗尽鱼雷刚准备浮出水面返航,就发现英军护航军舰就在附近,潜艇的值更军官惊慌失措,竟下令立即下潜!
如果他继续保持水面航行状态,完全可以利用夜色掩护悄然逃脱,而一潜入水中,就立即被英军声纳发现!
3月18日,船队进入了有航空兵掩护的明奇水道,邓尼兹被迫下令终止了对船队的攻击。
此次战斗,德军虽然击沉了4艘油船和5艘运输船,但损失了两艘王牌潜艇,U—99的战绩是击沉44艘,总吨位28.2万吨,为德军当时最高战绩,艇长克雷斯特施默尔获得橡树叶、宝剑和骑士三个级别的铁十字勋章殊荣!
U—100击沉39艘,总吨位15.9万吨,排名第三。在十天中,德军潜艇部队一下损失了三艘王牌潜艇,对于邓尼兹和他的潜艇部队,都是非常沉重的打击,连德军潜艇部队一直引以为豪的高涨士气都受到了严重挫伤。
由于爱尔兰和苏格兰之间的海域天气情况越来越恶劣,德军侦察机的活动遇到了严重阻碍,加之由于驻爱尔兰航空兵的积极活动,德军潜艇损失率超过20%,迫使邓尼兹于3月26日将潜艇配置线西移约370千米,撤至驻爱尔兰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之外,活动于冰岛以南和以西海域。
尽管1941年3月,德军三大王牌潜艇损失殆尽,令邓尼兹痛心不已,但德军取得了击沉运输船总吨位24万吨的战果。
从1941年3月起,英军开始使用PBY“卡塔林那”远程水上飞机遂行反潜巡逻使命,由于这种飞机携带两条鱼雷时作战半径高达2000千米,英伦三岛海岸以外1100千米、加拿大海岸以外960千米和冰岛以南640千米范围均受到有效的空中掩护。
从4月起,英军远程反潜飞机进驻爱尔兰岛,大大缩小了没有护航的海域范围。新服役的护航军舰由于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携带燃料的需求,因此其续航力大为增加,这样英军的护航力量逐步增强,护航海域扩大至西经35度。
同时,加拿大海军的力量也逐渐增强,开始担负起西大西洋的护航。
4月1日,在冰岛以南海域活动的德军U—76号潜艇发现了从英国开往加拿大的一支船队,潜艇司令部立即组织在附近海域的8艘潜艇组成巡逻线,准备截击这支船队。
不料在4月2日,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SC—26护航运输船队却一头闯入潜艇巡逻线,当晚,U—46、U—69、U—73和U—74四艘潜艇对该船队发起了攻击,先后击沉6艘运输船,计3.3万吨,还击伤了护航的“伍斯特郡”号辅助巡洋舰。
4月3日白天,U—76号一反常规,大胆实施白昼攻击,击沉了一艘运输船。
4月3日黄昏,U—94号潜艇再次发现船队,并引导U—98号潜艇一同组织攻击,共击沉3艘运输船,计1.3万吨。
4月4日,U—76、 U—98和 U—101穷追不舍,继续实施攻击,却遭到了护航军舰的有力抗击,U—76虽然击沉了一艘运输船,但自己也被护航军舰击沉。
SC—26护航运输船队的22艘运输船中损失11艘,总计约5万吨。
这引起了英国的巨大恐慌,英国海军立即决定在冰岛的沃普纳菲约杜尔建立起护航军舰基地,并将护航运输船队的航线尽量北移,以便得到驻冰岛海空兵力的掩护。
4月中旬起,根据驱逐舰换基地的协议,丑国提供给英国的50艘老驱逐舰全部到达英国,同时鉴于大西洋上的严峻形势,丑国还向英国提供了300艘驱潜快艇。
随着护航兵力的增加,英军将北大西洋划分为三个护航区,从英国至西经18度为英国区,从西经18度至冰岛为冰岛区,从西经35度至加拿大为加拿大区,运输船队在上述三个护航区分别由英国、冰岛和加拿大基地出动的军舰担负护航。
此时,德军潜艇在横渡大西洋的航线上通常每天只有10至20艘潜艇活动,不可能控制所有护航船队所经过的航线,加之越来越多的英军护航军舰装备了无线电测向仪和新型雷达,能够及时测定发报潜艇的位置,以及发现夜间在水面状态的潜艇,从而有效地规避德军潜艇的巡逻线。
5月8日,邓尼兹决定改进“狼群战术”,放弃原先采取的固定潜艇巡逻线,开始尝试在较大海域的大范围搜索战术,将所有潜艇分散部署在爱尔兰——冰岛——格陵兰——纽芬兰——亚速尔群岛——西班牙之间的广阔海域。
一旦发现护航船队,立即报告潜艇司令部,再由潜艇司令部调集附近海域潜艇实施集群攻击。
这一战术既可最大限度保护自己,又可组织实施大范围机动作战,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5月9日,U—110号潜艇发现了从北美开往利物浦的OB—318护航船队,随即与U—201号潜艇协同发起攻击,先后击沉3艘运输船。
但U— 110也被英军“奥布雷提”号护卫舰的声纳发现,遭到了猛烈的深水炸弹攻击,被迫浮出水面,附近的英军“大斗犬”号和“布罗德威”号驱逐舰立即加速驶来,“大斗犬”号舰长意识到有俘获这艘潜艇的可能,便当机立断取消了刚刚发出的攻击命令。
直到潜艇上的艇员进入甲板炮位准备负隅顽抗时,才下令开炮,驱逐舰炮火密集而猛烈,顿时将潜艇甲板炮火压制下去。
“大斗犬”号一边开火,一边以15节航速逼近潜艇,在距潜艇约200米处驱逐舰派出了跳帮登艇小组,跳帮组登上潜艇时,德军潜艇艇员已经仓皇弃艇,跳帮组在潜艇上缴获了大量德军还来不及销毁的绝密文件和一整套带“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无线电收发报机。
“大斗犬”号在救起了德军落水艇员后开始拖带U—110号潜艇返航,虽然U—110号后来在拖带途中沉没,但缴获的密码机给情报机关破译德军密码带来了巨大收益。
而德军完全不知道U—110号被俘以及密码机落入英军之手,从此直至战争结束,英军对德军潜艇部队的通信机密,甚至每艘潜艇的具体位置、艇长姓名等情况都了如执掌,为大西洋反潜战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为了抗击德军潜艇日益猖獗的“狼群”战术,尤其是在大西洋中部无法得到岸基航空兵支援的海域为运输船队提供掩护。
英国海军创造性地开始在一些运输船上配备一至两架飞机,并在船上安装飞机起飞平台和弹射器,在无法得到岸基航空兵支援的海域,一旦发现有德军潜艇活动的迹象,就弹射起飞所搭载的飞机,进行反潜巡逻或实施对潜攻击,压制并迫使潜艇下潜,从而掩护护航船队迅速转变航向,及时规避德军潜艇的攻击。
而这些飞机燃料耗尽之后就只能在海面上迫降,护航舰则负责救起落水飞行员,飞机就只好任其沉入海中。
这种战术每实施一次就消耗一架飞机,代价相当之大,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空中掩护,船队遭到的损失势必更大,相比而言还是合算的,执行这种任务的飞行员每次都要在海上迫降,不但要求具备高超的飞行技术,更需要具有过人的无畏勇气!
5月27日,由于丑国和中立国船只不断被击沉,罗丝弗宣布全国进入无限期紧急状态,并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保护在安全海域航行的船只。
5月28日,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HX—129护航船队成为第一支受到全程保护的船队。
6月22日德国开始进攻苏联,德军统帅部根据空军的强烈要求命令潜艇部队抽调4艘潜艇担负气象侦察任务,并抽出6艘潜艇前往北极海域和波罗的海,袭击毛熊的运输船只。
尽管德军在大西洋上的潜艇数量减少了,但6月德军潜艇的战绩仍达31.5万吨,这主要归功于4月间派往弗里敦海区活动的6艘潜艇。
这些潜艇由于不断从补给船上得到燃料、鱼雷等物资的补给,海上活动的时间大为延长,不但攻击英国单独航行的船只,还攻击了从塞拉里昂开往英国的多支护航运输船队,取得了不小战绩。
尤其是U—107号潜艇,在一次战斗航行中取得了击沉14艘船只,计8.6万余吨的战果,创造了德国在整个战争期间单艘潜艇单次战斗航行的最大战果。
这6艘潜艇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总共击沉56艘船只,击伤2艘,加上所布设的水雷炸沉的船只,共计约35万吨。
英国海军亡羊补牢,迅速组织舰艇对德军补给船进行搜索扫荡,同时在非洲沿海建立起护航体制,并尽量使船只在丑军护航的安全海区内航行,这些努力终于使德军在南大西洋的战果逐渐下降。
1941年4月德军潜艇击沉的英国船只约24万吨,5月更是达到了32万吨,6月为31.5万吨,加上其他兵力的破交战果,这一季度英国损失的船只吨位高达170余万吨,因此被英国称为战争中最艰难的一个季度。
但是,德国如此厉害的狼群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在哪?
丘大爷在二站中曾说过:
“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希大爷必须做到以下两件事中的任意一件,要么跨越英吉利海峡征服大不列颠岛,要么切断英伦诸岛和北美之间的海上生命线,大西洋之战正是夺取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
彼时希大爷的发展重点一直是陆军和空军,且最终目标在欧洲的东方,德国水面舰队连突破英国皇家海军的封锁都困难,更谈不上把部队送上英伦三岛。
要使英国屈服,就只能走第二条路了。
前面也说了,1939年9月3日夜里,U-30号潜艇在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将载着1100多名乘客和300多名船员的“雅典娜”号邮轮击沉,拉开了持续近6年之久并贯穿整个二战的大西洋战役的序幕。
英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生活、生产资料高度依赖海外。
时任海军大臣庞德说:
“如果我们输掉了海战,我们就输掉了整个战争!”
在潜艇天才邓尼茨发明的“狼群战术”的指导下,数量并不多的U型潜艇给英国造成了难以想象的麻烦。
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期间,德国潜艇击沉商船240余艘,总吨位85万吨,而自身仅损失24艘。至1942年英国进口物资已下降到2850万吨,仅相当于战前的42%。
丘大爷在多年后回忆道:“战争中唯一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潜艇的攻击是最具毁灭性的的灾难。”
面对狼群肆虐,盟军不断改进护航体制,但最关键的是如何发现德国潜艇。
一站期间为应对潜艇威胁诞生的声呐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站初期英国人对声呐寄予厚望,面对德国潜艇普遍持乐观态度。
但当时的声呐设备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可以发现水下目标,但对水面目标的侦察效果极差,而U型潜艇通常都是浮出水面进攻。
英国人也尝试把雷达装到反潜机上,但受制于电力和功率的限制、飞机机身的震动等因素,机载雷达探测距离有限、盲区大且精度也不高。
德国潜艇甚至可以先于雷达,更早地以目视发现对方飞机,然后快速下潜逃走。不过在夜间和复杂海况下,雷达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对此,德国在潜艇上安装了信号接收器,提前告警,另外又加装了通气管,使潜艇不用上浮就能充电,极大地减少了被发现的概率。
1941年6月德国入侵毛熊,西线压力骤减,不列颠空战告一段落。
之前大量投入到国土防空的雷达开始转应用于海战,机载专用雷达的研发提上议程。
ASV X新型雷达采取了厘米波,提高了探测能力,同时规避了德国的信号接收器。
很快,列装了新型雷达和“利”式探照灯的反潜飞机大量出现,黑夜不再是狼群的主场。
英国的护航舰船上也越来越多地装备了雷达,狼群赖以维系的隐蔽性正在失去。
盟军的无线电测向和通信侦察能力也在提升。
1942年夏天,高频无线电测线器开始大量列装盟军护航船队,它可以探测到德军潜艇发出的无线电波,并反向查找其方位,规避狼群的袭击。
狼群的协同,需要使用无线电进行通联,加密则依赖恩尼格码密码机,该加密机在当时号称“不可破译”。
1941年5月英国人俘获了U-110潜艇,缴获了完整的密码机和密码本。
两个月后,布莱奇利庄园就能够快速破译德国无线电通信的内容,尽早发现德国潜艇的动向和意图。
这里要说一句题外话,U-110的被俘与破译恩尼格码、乃至二站的胜利息息相关。
这件事后来被丑国人翻拍成电影《猎杀U-571》,主角也都是丑国人,实际上这是英国人的杰作,与丑国人没有一点关系。
当然,德国的破译机关也在行动,他们破译了英国海军和商船队密码,这样狼群就可以提前埋伏守株待兔。
1943年的头两个月,盟军有102艘船只被德国潜艇击沉,一度打出了“小GC”,但这只是失败前的昙花一现罢了。
如二站中的很多战场一样,在压倒性的数量面前,所谓天才,只是比普通人撑得更久一点而已。
大西洋潜艇战中,德国先后投入1170艘潜艇,损失781艘,共击沉盟国运输船吨位1500万吨,击沉盟国战斗舰艇175艘。
相比之下,每对付1艘德国潜艇,盟军就出动24艘猎潜舰艇和100架以上的飞机,盟军的反潜人员和德军的潜艇人员比值是100:1。
大洋彼岸的丑国人,自参战以后每个月生产出商船吨位就能达到100万吨,而且数量差只会越来越大。
1943年的5月,德国有41艘潜艇被击沉,5月19日,邓尼茨21岁的小儿子彼得在北大西洋与U-954艇一起命葬大海。
当月24日,邓尼茨下令潜艇从大西洋交通线上撤回。
此后“狼群”几度恢复,但在盟军的全面优势面前,再无大的建树,以破坏海上运输线逼迫英国屈服的战略彻底失败。
不过,潜艇在海洋中的优势是巨大的,如果老常愿意养一只潜艇部队,朱传仁绝对愿意帮帮场子。
最关键的是,潜在对手小本子的潜艇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强大,配上得当的战术,是完全可以打出优势局的。
1905年,小本子从丑国引进了5艘潜艇。
在此基础上,小本子吸收美制潜艇的先进技术,自主研发和制造了多款潜艇,至此小本子拥有了数量众多的潜艇部队。
这些“菊花海狼”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横行无忌,猖獗一时。
然而,小本子远洋潜艇的战绩与同属轴心国的德国潜艇相比,显得平淡无奇,乏善可陈,是技不如人还是生不逢时呢?
1922年,戳过、英国、霓虹、法国和意大利等五个海军强国在丑国缔结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霓虹的战列舰数量是美英两国的60%,为了弥补战列舰数量上的劣势,小本子制订了大型潜艇建造计划,打算用潜艇消耗美英战列舰数量的优势。
1937年,小本子推出了三种混合型潜艇设计方案:
按旗舰标准设计的甲型潜艇、排水量达4150吨、可搭载一架水上侦察飞机;排水量3654吨的乙型潜艇,同样可搭载一架水上侦察飞机;加强武器系统的丙型潜艇,排水量也达到了3561吨。
霓虹还将潜艇分为三类:1级属远洋潜艇,排水量在1000千吨以上,如伊型潜艇,2级属近海潜艇,排水量在1000至500吨之间,如吕型潜艇,3级属袖珍潜艇,排水量在500吨以下,如波型潜艇。
此外,按分工不同,霓虹潜艇还分为巡逻潜艇、布雷巡航、运输潜艇和飞机母艇等类型,霓虹将潜艇功能如此细分,在二战交战国独一无二,实属罕见。
此外,霓虹海军还开发了伊-400水下航母。
该艇全长122米,宽12米,水下排水量6560吨,是当时驱逐舰排水量的2倍。
潜艇由2台7700马力的舰本式22号10型柴油机提供动力,水面航速18.7节,水下6.5节,续航里程37500海里/14节。
伊-400的特殊之处在于可以搭载3架“睛岚”水上攻击机。
霓虹海军脑洞大开的设计,使伊-400是全球的“潜艇PLUS”。
二站期间,霓虹海军拥有远洋潜艇63艘,其中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潜艇有52艘,而当时全世界同等规模的潜艇仅有56艘,可以说霓虹潜艇的远洋实力堪称世界第一。
在战争中,霓虹又建造了111艘远洋潜艇,总规模达到了174艘。
从整体上看,霓虹潜艇在二战中击沉丑军主力航母2艘、护航航母1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等其它战舰18艘。
针对民用目标的袭击中,霓虹潜艇共击沉盟军商船179艘,总吨位90万吨,而德国潜艇击沉盟军商船2603艘,总吨位1357万吨,两者相较,判若云泥。
霓虹的潜艇表现差评,原因有很多,战略矛盾是其中之一。
小本子建立潜艇部队的初衷是与英美战列舰决战,然而,1942年11月,号称“东京特快”的霓虹运输舰队无法实行补给任务,驻守瓜岛的日军陷入补给不足的困境,当地有了“饿岛”的称号。
霓虹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下令除少量袖珍潜艇执行特攻任务外,其它潜艇发挥潜行优势,担负秘密运输军需的任务。
1942年12月26日至1942年1月30日,小本子出动潜艇26艘次,有17艘完成任务,有6艘次基本完成任务,运输补给974吨,仅有伊-1潜艇被击沉。
从表面上看,潜艇执行运输任务应该给予好评,其实,用主力作战潜艇运送补给,本身就与霓虹潜艇战略相违背,无法发挥潜艇的真正价值。
潜艇表现不佳还在于霓虹海军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1939年2月,小本子伊63潜艇到达丰后水道子岛北约6海里演习区域,进入漂泊状态,当时海面有轻浪,能见度约5海里。僚舰伊60潜艇受命与伊63会合。
由于前一天伊60主机故障,修复后的伊63加速赶赴演习区域。
然而,伊60的艇长和值日官将伊63的漂泊位置误记为己方位置。
在伊63数次警告的情况下,伊60仍然以12节的航速,以90度角的位置撞向了伊63右舷中部,导致后者沉没,全艇81名官兵死亡。
这起事故伊60承担主要责任,潜艇夜间航行没有执行规定航速,发现伊60后,潜艇并未采取减速规避措施。
伊63也有次要责任,它发现伊60异常后,并未主动规避,反而被动要求对方避让,造成了沉船事故的发生。
产生这一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小本子军备扩张过快,导致有经验的老兵数量不足,新兵处理突发情况时,普遍存在操作生疏、反应过慢的现象,伊63为此付出了艇毁人亡的代价。
而且小本子潜艇自身的技术落后,与其屡屡受挫呈密切正相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本子海军高层受到“巨舰大炮”思想的影响,将海军的建设重点转向了大型军舰,忽视了潜艇技术的发展,从客观上对潜艇的使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小本子自研的柴油机片面追求功率输出,导致其噪音大幅增加。
丑国一位声纳士官坦言:“小本子的潜艇航行如同敲着大鼓行进。”
连绵不绝的噪音,引起了丑军驱逐舰和反潜机的高度关注。
太平洋战争中,小本子被击沉了127艘远洋潜艇,其中水面舰艇击沉的有67艘,反潜机击沉的有10艘,占60.63%。
战术失误,促使霓虹潜艇的损失雪上加霜。
小本子对潜艇的使用停留在舰队决战的阶段,而丑军的反潜战术早已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丑军的B-24“解放者”远程轰炸机滞空时间长达18小时,配备10厘米波长的H2S雷达和深水炸弹后,反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一架B-24的反潜能力与6艘护卫舰相当,具有超高的性价比。
此外,美制MK24寻声鱼雷的出现,能够对潜艇造成一发致命的效果。
霓虹海军面对日新月异的反潜技术,依旧抱残守缺,墨守陈规,海军高层幻想着用技术落后的潜艇对抗反潜过硬的丑国海军。
与此同时,小本子海军忽视了破交战的重要性,认为此举不符合勇武精神。
更为可笑的是霓虹海军不顾实际情况的需要,坚持要求潜艇实行定时上浮汇报制度,造成额外的潜艇损失。
纵观二站,霓虹潜艇的特点可以用“起步高、种类杂、任务多、战绩小、损失大”来形容。
较早起步的霓虹潜艇,成为有心人的帮凶,妄图以偷袭和闪击战术圈占利益。
事实证明,用僵化的战略指挥过气的装备,统统都是浮云。
当然,要想在这场战争中不落下风,还必须有一只素质过硬的潜艇部队兵才是。
至于那艘潜艇航母,在珍珠港之前,小本子海军的对丑战略可以总结为“渐减邀击”这四个字。
即利用巡洋舰、远程航空兵和远洋潜艇,在丑国海军跨越太平洋前往霓虹的途中,不断施以骚扰削弱其实力。
待敌方主力终于冲破重重阻碍,到达决战海域后,战列舰将以逸待劳给予致命一击,复制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的辉煌战绩。
为了配合这一战略的实施,霓虹海军潜艇部门将研发重点放在了大型远洋潜艇上,而这意味着潜艇要经常独自在茫茫大海上寻找并监视敌人。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小本子给远洋潜艇配备了侦察机,如太平洋战争期间霓虹装备最多的潜艇“巡潜乙型”,就可以携带一架零式小型水上侦察机。
可不要小看了这架只有1.4吨重的小飞机,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扩大潜艇的侦查和监视范围,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执行轻型轰炸任务。
不过,霓虹海军的野心可不止于此。
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甚至希望霓虹潜水艇可以“静悄悄”地接近丑国本土,然后给予其突然打击。
在他的推动下,1942年5月,军令部下达任务书,要求建造一种可以搭载两架飞机(后来改为三架)、续航距离不低于3.3万海里、可以到达地球上任意地方作战并返回、自持时间长达4个月以上的“潜艇航母”,也就是“伊400型潜水舰”。
伊400型潜水舰是霓虹海军潜艇发展的一道分水岭。
此前,霓虹潜艇舰载机的主要任务是侦查和监视,但伊400型搭载的是攻击机,从一开始就以执行轰炸任务为主。
在山本的设想中,这些潜艇可以破坏巴拿马运河的船闸,阻碍英美军舰通过,甚至绕过德雷克海峡北上,直接把炸弹扔到华盛顿去。
如此“宏伟”的计划,与之相匹配的是前所未有的设计。
在此之前,潜艇一直是一种纯粹的对舰武器,没有有效的对地攻击手段。
伊400则把一个小型“机场”搬上潜艇,将潜艇的隐蔽性和战机的机动性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地攻击。
伊400型的艇体全长122米,宽12米,吃水7米,常备排水量5223吨,潜航时则可达6560吨,在华夏海军032型潜艇出现前,为常规潜艇之最。
艇体为双壳体结构,有内壳和外壳之分。
内壳由两个并列放置、部分相连的圆筒构成,横断面类似眼镜,内壳外还包裹着一层外壳。
这样一是扩大了舰内空间,二是降低艇身高度,增强稳定性,安全下潜深度达到约100米可以躲避美军常用深水炸弹的攻击。
在内壳体上方,设置了由圆筒形水密格纳库和司令塔结合而成的一体化舰桥,格纳库的直径为4米。
其动力为4台舰本式22号柴油机,总功率7700马力,水面速度为17.8节。
潜航时由两台电动机提供动力,总功率为2400马力,航速为6.5节,14节水面航行时续航力为37500海里,为“二站”潜艇之最。
如此庞大的身躯导致下潜极为耗时,长达1分钟,同时期的德国U艇下潜则不超过35秒,这自然会影响伊400型的生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