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大凤号还拥有着强劲的动力系统:推动大凤号航空母舰的,是与翔鹤级航母一样的蒸汽轮机系统。
最大输出功率同为160000马力,改进巡航涡轮后最大巡航马力提高至66000马力,它可以让大凤号这艘3万吨的巨舰可以达到33节的高速。
1941年7月10日,大凤号在川崎神户造船厂的第4船台中开工建造。
1944年2月3日,大凤驶出神户港,通过来岛水道进入吴海军工厂第4船渠实施最终舾装工程;3月7日,大凤号航母终于宣告竣工服役,竟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
大凤号航空母舰承载着RB海军的期望,开始了它短暂的服役生涯。
服役后的大凤经过短时间的磨合,于3月25日回航德山,编入刚刚组建的新第一机动舰队(小泽机动舰队),28日便跟随机动舰队一同驶往新加坡林加锚地。
4月15日大凤取代翔鹤的位置,成为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的旗舰,同时率领翔鹤、瑞鹤两艘航母,编组为第一航空战队。
塔威塔威基地中的大凤号航空母舰,可以看到停在她附近的瑞鹤号航空母舰以及在右后方的长门号战列舰
5月15日小泽机动舰队进入联合舰队塔威塔威基地集结。美军庞大舰队出现并进攻马里亚纳群岛的消息传来,一场航母大决战即将在马里亚纳展开。
6月13日清晨,全舰队整列驶出塔威塔威基地。
没想到出师不利,出港还没多久,一架在大凤号上降落的天山舰攻不慎撞上甲板上多架系留战机并引发了火灾,损毁零战2架、九九式舰爆2架、天山舰攻1架,有1名飞行员和7名地勤人员死亡。
虽然这场火灾很快被扑灭了,但一个严重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了:飞行员的技术根本不过关。
6月19日,这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母大战正式展开。
8时25分,第一航空战队(甲部队)3艘航母同时迎风转向,出动128架战机的第一攻击波机群。同已经3次与美军航母交手的“双鹤”相比,这是大凤的第一次战斗,舰上每一个人都非常激动。
但是这时候,大凤号航空母舰早已被一个高明的猎手盯上了——美军大青花鱼号潜艇正用刺鳍号潜艇跟踪着小泽庞大的航母编队。
而在这只拥有9艘航空母舰的大舰队中,最诱人的目标就是大凤号。
大青花鱼号潜艇,6枚鱼雷中只有1枚成功命中了大凤号,却成功击沉了它,这也是海战史上的一个奇迹。仅仅5个月后,大青花鱼号也触雷沉没
就在大凤号放飞舰载机的时候,大青花鱼号潜艇向大凤号发射了6枚鱼雷。
小松咲雄兵曹长的战机是最后一个起飞的,他偶然间看到了向大凤号高速驶来的鱼雷航迹。
为了保护住舰队的旗舰,他将机头并猛扎下去用自己的战机替大凤号挡住了一枚鱼雷。
这幅画作表现了小松咲雄兵曹长撞击鱼雷时的场景
尽管小松咲雄兵曹长英勇地挡下了一枚鱼雷,舰长也全力掌舵躲过了几枚鱼雷,但还是有1枚鱼雷命中了大凤号。
不过大凤号是新锐航母,好似什么事也没有一般,继续平稳高速航行。
大凤号的升降机损坏,挥发油燃料库破损,燃料开始扩散到舰体中。
指挥人员决定堵住泄漏的洞口,全舰通风防止发生火灾。
但挥发油燃料库的上部就是前部升降机,冲击发生时升降机上正好有战机,战机以倾斜姿态卡在中间,现在的状态是不能再收容归来的战机了。
没人能想到第一波攻击队伍几乎没人能够返航。
大家都在为收容归来的战机而忙活,用木料把升降机撑了上去,堵住了升降机口。
但是事实上,只有让堵住的升降机口恢复通风,排出油气,才能拯救大凤号,大凤号正在被自己人推向悬崖边。
事实上几乎没有战机能够归来了,在丑军舰队上空,他们被战斗机和防空火炮的配合之下消灭的一干二净,小本子飞行员的技术和丑军之间完全就不是一个层次。
小本子没想到他们的战机被丑军消灭的一干二净,根本就不需要收容返航的战机了。
为了让预想中归来的舰载机降落,大凤号的两个升降机都被升了上去。
尽管机库通风装置换气扇已经全部打开,却仍是杯水车薪,油气浓度很快升至让机库中的人睁不开眼睛的程度。
10时30分左右,堵塞的前升降机口经过确认已足够应对战机起降,随即第一、第二航空战队航母,包括大凤在内,起飞了第二波攻击机群。大凤舰上的小泽司令部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对空警戒,并期待已倾巢出动的攻击队传回好消息。
而这时,大凤号航空母舰机库内的油气聚积越来越严重,船员们都在四处奔走,高喊着“不要用火”可小泽没有采取更多的措施去拯救大凤号。
11:20,刺鳍号潜艇发射了4枚鱼雷击沉了翔鹤号航空母舰。
这艘经历了众多场战役的老将终于也沉入了大海。小泽损失了一艘可以用来收容返航战机的航母,更没有理由降下后升降机了。
14:32分,大凤号突然发生了大爆炸(一个偶然的火星引燃了充满全舰的油气)航母已经停止高速行驶,只以怠速前进,四周好似死城一般寂静。
突然之间,飞行甲板左舷的机炮台着火了,发出噼啪噼啪的弹药燃爆声,红色火苗四处蔓延。
这是从飞机库内部爆发出来的大火,为了防御而设置的防御钢板高高隆起,显示着爆炸有多猛烈。
但由于机关部也被摧毁,打开消防水泵也出不来水,全舰冒出了滚滚浓烟。
大火已经无法控制,小泽及其他指挥人员只得撤离他的旗舰大凤号,转移到羽黑号重巡洋舰上继续指挥。
这时系留在飞行甲板上的战斗机也发生爆燃,航空汽油燃烧着流入海中,很快化为一片火海。
大凤沉没前,舰体内到处是凶猛火焰、被炸坏扭曲的钢铁,厚实的钢铁飞行甲板被大火灼烧得犹如糖一般绵软。
整个大凤号就如一个巨大的炼钢炉一般,疯狂燃烧着,小泽司令部在离开的同时下令幸存者全部到飞行甲板上集中,全员撤离。
附近的驱逐舰矶风号急忙赶来支援,试图救走大凤号上面的幸存者。
由于大凤号上的弹药这时也在发生爆炸,驱逐舰一时都无法接近大凤。
一段时间后,矶风号终于靠近了大凤号的舰体,救走了部分人员。
驱逐舰矶风号刚刚驶离大凤舰体,大凤就犹如最后的吼叫一般从内部发出一声巨大声响,随即迅速向左舷倾覆,没入了万顷波涛之中。
在服役3个月后,这艘寄托了丑军希望的战舰就沉没了。
大凤号沉没在北纬12度05分、东经138度12分海域,1650名官兵随舰同沉,1945年8月26日大凤被除籍。
大凤号航空母舰是小本子理想中的不沉战舰,但是在实战中仅仅被1枚鱼雷命中就发生了油气爆炸沉没了,这场悲剧的发生有着多方的原因:
首先小泽在指挥上有着极大的失误,他忽视了油气泄漏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没有选择降下升降机来通风,使得这艘战舰最终发生爆炸沉没。
同时,小本子为了尽快让他服役,近乎疯狂的赶工也是酿成这样一场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赶工时小本子大量使用焊接工艺,使得舰体某些部位不牢固,这才导致了挥发油燃料仓发生了泄漏,这艘战舰因此沉入海底。
总的来说,大凤号航空母舰是二站中最优秀的航空母舰之一,它有着前卫的设计思路以及较强的防护,打击能力。
在各个方面的性能都非常优异,是当之无愧的的霓虹最强航母,但仅靠着大凤并不能阻止小本子的衰亡,他只能最后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为自己的国家多做一点贡献。
当然,小本子的海军主要被牵制在东太平洋,西太平洋这块,几乎没有能对小本子海军造成威胁的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朱传仁愿意向老常推荐潜艇这门大杀器的原因。
不过也有个问题,如果让潜艇单独出海,结果恐怕会很惨,因为潜艇在装备先进雷达声呐系统的驱逐舰面前就是个弟弟。
要知道,这个时期,驱逐舰的作用远没有后世那么强大。
从一站前到二站结束,舰队驱逐舰的核心任务并不是防空,是反鱼雷艇/舰+反潜+火线搜救+对敌舰队发动鱼雷攻击。
人类战争史上的第一艘驱逐舰是皇家海军的HMS Havock,她在当时舰种的全称是Torpedo boat destroyers,翻译成中文就是“鱼雷艇驱逐舰”,后期被简称为destroyers,就是“驱逐舰”。
这种战舰的出现是为了应对当时在近海战斗中,日益强势的鱼雷艇,HMS Havock的设计思路就是,要比鱼雷艇大,要比鱼雷艇快,炮管要比鱼雷艇粗,她在舰队中的功能就是驱离或者摧毁一切敢于靠近主力舰的鱼雷艇,这个功能直到一站爆发,都依然是驱逐舰的主要功能。
而同样在一站,潜艇第一次把海战变成了三维战场,而1917年2月,德国海军无限制潜艇战的发动,又让驱逐舰获得了一个全新的任务:反潜。
一站是潜艇战果最辉煌的时代,德国海军一共击沉了1285.1万吨协约国商船,自身仅仅损失了178艘。
同时潜艇对协约国的威胁,并不仅仅限于破交战,U-9号在一个小时内击沉了皇家海军三艘装甲巡洋舰,U-21号穿过直布罗陀在地中海击沉了皇家海军的凯旋号和尊严号两艘战列舰,证明了潜艇对于水面战舰具有巨大的威胁。
在水听器和声呐应用于反潜作战之前,水面舰艇对水下潜航中潜艇可以说非常缺乏探测能力。
当时主流的反潜手段即是通过鱼雷的航迹或者潜艇暴露出来潜望镜的位置来发现潜艇,然后通过主炮或者深水炸弹进行多次概略性的攻击。
这种手段注定了攻击效率非常低下,而且非常需要机动性优良的战舰来迅速占据攻击阵位来投下深水炸弹,机动性赶超鱼雷艇的驱逐舰,也当仁不让的担当起了舰队反潜的第一人。
即使到了水听器和声呐被应用于反潜作战后,水面舰艇对潜艇依然很难精确定位,所以可以迅速改变占位,拥有小转向半径的驱逐舰进一步的加强了其反潜主力军的地位。
20到30年代,鱼雷艇母舰的概念逐渐过时,鱼雷艇对于远洋作战的舰队威胁逐步降低,而同时舰队潜艇的概念进入各国海军,潜艇对于主力舰队的威胁日益增强,也使得舰队驱逐舰的反潜功能被进一步强化,反鱼雷艇的功能则逐渐弱化。
甚至到了二站时期,出现了特化了专门用于反潜的反潜驱逐舰。
二站期间,大西洋战役虽然证明了航空反潜的效率高于水面战舰的反潜效率(大西洋战役期间,德三50%的潜艇损失来自于盟军航空兵),但是航空兵并不能保证对舰队的全程护航。
所以驱逐舰成为了主力舰队最后一层的潜艇防御圈,直到21世纪,不少驱逐舰依然在承担着这一层任务。
航空兵在一战时期就加入了海战战场,但是航空兵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都一直没有成为海战的主力军,很多主力舰直到30年代才开始逐步加强防空火力,更别提驱逐舰这种小型战舰。
到二站爆发,大部分主力舰都暴露出防空火力贫弱,火力投送能力远差于航空兵的缺点,驱逐舰也不例外,但是当时很少有驱逐舰承担着主力反舰任务,所以这么个缺点也不算明显。
直到二站结束时,大部分国家的驱逐舰的防空火力也仅仅是强化到可以自卫的程度,驱逐舰小口径防空炮和高平两用炮效率都远不如巡洋舰大口径防空炮+近炸引信组成的弹幕来的有效,但也并不是完全没用。
毕竟小口径防空炮可以对低空低速接近的鱼雷机构成严重威胁,也可以和主力舰的小口径防空弹幕一起成为阻拦鱼雷机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舰队驱逐舰的作用。
可是在俯冲轰炸成为反舰主流的战术后,驱逐舰的防空价值就逐渐消失了,小口径防空炮很难对高空高速俯冲下来的战机构成威胁。
航空兵在战场上大行其道还造成了另一个问题,即落水飞行员的营救问题,战列舰,巡洋舰,航母等主力战舰,在战场上减速营救落水飞行员,都是个高风险行为,可能打乱战术编队,让我方阵脚大乱,也会让高价值的战舰变成一个高价值活靶子。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驱逐舰又担当起了飞行员大救星这么一个角色,机动灵活的驱逐舰,可以高速到达战场的任何一个角落,对落水飞行员实施营救,保证了航空兵士气,也保住了精贵的海航飞行员。
同时,对于弃船逃生的友军战舰的船员,驱逐舰也成为了他们的救星,像著名的驱逐舰雪风号,就经常执行在战场上火线搜救捞人的任务。
鱼雷艇在一战之后就逐渐退出了舰队交战的舞台,退居二线。
而之后,承担起舰队雷击舰角色的就逐渐变为了无防护巡洋舰和驱逐舰。
担当起鱼雷艇任务的驱逐舰,开始具备了对主力舰造成威胁的火力,20到30年代建造的大部分舰队驱逐舰都拥有两座或以上鱼雷联装鱼雷发射器。
其中小本子海军更是把驱逐舰雷击当成了重点演练的舰队战术,以求驱逐舰编队在舰队决战期间通过整齐划一的超远程鱼雷齐射,打乱对手的战列线,破坏敌人的战斗队形,甚至对敌方舰队造成毁灭性的损伤。
在塔萨法隆加海战,田中赖三率领的第二水雷战队8艘驱逐舰对丑国海军第67特混编队构成了毁灭性打击,在兵力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依照教科书式的驱逐舰鱼雷战术造成第67特混编队,1艘重巡洋舰沉没,三艘遭到重创,两艘驱逐舰轻微损伤,而日方舰队仅损失一艘驱逐舰。
作战舰队中的护卫舰,不存在的,二站中的护卫舰几乎不会出现在任何一线作战舰队中,因为他们速度太慢了。
战前大部分护卫舰的设计航速不超过25节,战时不少应急生产出来的护卫舰航速仅仅15节出头。
而对于动辄要求20节巡航速度,30节战术航速的主力舰队而言,护卫舰贫弱的火力和低劣的航速注定和他是无缘了,RN中的大部分护卫舰是被编入护航编队或者北海反潜编队,丑国人的护卫舰则被作为海岸巡逻舰,部分也加入了护航编队。
德国人的F级护卫舰简直就是个杂工,承担了布雷扫雷武器测试近海巡逻的各种任务,小本子海军没有护卫舰,不过那些过时二等驱逐舰可以勉勉强强算是护卫舰,基本也只是在安全水域巡逻反潜或者承担一下运输任务。
而在战列舰和驱逐舰之间,还有一个舰种,那就是巡洋舰。
巡洋舰又分轻巡和重巡。
首先要明白,轻重巡首先是一种非常畸形的产物:轻巡是轻型装甲巡洋舰这种自然延伸,但是重巡的划分是伦敦条约的强行划分,本质是重巡洋舰只是“华盛顿条约下最强大巡洋舰”在伦敦海军条约时给出的称呼。
如果有选择,大型轻巡绝对不会使用6寸主炮,而重巡洋舰也绝对不会局限在一万吨排水量以内,这些是显而易见的。
注意,大型防御性轻巡如果有可能选择8寸炮绝对,没有,任何,可能使用6寸炮。
利安德的6寸火力本质是游走在8寸炮和5寸炮之间的半前卫泛用型巡洋舰,并不是说6寸炮真的是最优秀的最一线轻型火炮。
真正的一线反驱逐舰巡洋舰是黛朵级这种10门5寸炮(5.25)的小型巡洋舰,配合超高射速和超大数量防空和反驱逐舰,而不是昂贵的一万吨的城级。
万吨轻巡的始作俑者IJN给最上更换了8寸炮,USN是一路追着走进了这个坑里,一路都在想办法改良6寸炮的效率。
而RN的万吨轻巡是一个非常半推半就的活动,最初计划是继续使用了利安德级和阿瑞托沙级来完成对抗最上(4对1数量优势),最终才下定决心建造城级和日后一系列基于城级的舰艇——而这些舰艇本身也就是利安德级的放大版,并不是超级黛朵级。
这个和重巡洋舰问题非常像,乍看之下,城级,布鲁克林级和最上同为万吨大型轻巡,实际上城级是必要时刻同时能够顶替5寸巡洋舰和8寸巡洋舰的泛用舰的超级奢华版。
布鲁克林是舰队持刀护卫,压根不考虑他们取代8寸巡洋舰的可能、而最上一开始就是8寸炮巡洋舰,只是暂时装备了6寸炮。
乍看之下,都是大型轻巡,实际上内在千差万别。
话说回来,重巡洋舰的主要使用者:英联邦各国海军,德,日,美,意,法,苏,西,阿对其有不同的要求。
作为一种巡洋舰,当然,重巡洋舰可以作为护航巡洋舰进行护航,殖民地警备或者作为舰队巡洋舰进行侦查,前卫交火。
英军重巡洋舰首先不那么强调舰队属性(但是不代表英国重巡是殖民地巡洋舰,郡级是百分百的舰队巡洋舰,真正的殖民地巡洋舰是宝石级或者阿瑞托沙级那样的三等巡洋舰):
英军在保交的2等和3等巡洋舰——包括战后的C,D,E级,霍金斯级的基础上,需要一种更大型的巡洋舰来在海外分部充当核心力量(主力舰被条约锁死了),迟滞主要海军国家(美日)的可能攻势,直到帝国能够集结足够的兵力进行反击。
这一点直接的体现是著名的“70-hulls”计划:70艘巡洋舰的总数,35艘用于对抗霓虹的远东侵略,余下用于帝国警备。
当然现实是英军从来没有搞出来过35艘重巡洋舰,小本子也从来没有拿到30艘重巡。
防御时,巡洋舰是帝国守备队,大规模作战舰队行动时(远东对日作战)其本质仍然是保卫帝国阻吓袭击。
而这种为丑国和霓虹设计的巡洋舰掐死了德军海外袭击舰掠袭的可能性——传统的德国海外袭击舰是无法对抗这种重巡洋舰的,直到出现了袖珍战列舰这种可以用作超级掠袭舰的新产品,使用战列舰的份额压倒一切重巡洋舰;
当重巡伦敦海军条约被标准化而德国得到配额以后,德军转而分别建造了大型现代化战列舰和向小化的现代化重巡洋舰,也就是希佩尔级。
与英军相同日美意法一开始就强调重巡洋舰的舰队职能(前卫战和主力决战),而不同之处在于无需担心帝国防卫的数量需求:
意大利重巡开始与法国重巡相同,是极度强调高速而低防御的特化体;而扎拉级则是装甲巡洋舰的现代化版本,或者快速战列舰的小型化版本;扎拉本身就是二等主力舰,防御力强,吨位超标也超的丧心病狂,设计各个方面都是主力舰的缩小版本。
毛熊海军的基洛夫级则是意大利帮助设计的产物,三大舰队各部署2艘补充跌落谷地的海军舰队,阿根廷海军的两艘重巡是在意大利建造;相对的,西班牙海军的重巡洋舰是郡级的西班牙版本。
而IJN的重巡则是巡洋舰的放大版本,IJN需要的是压倒对手巡洋舰的更大,更好,更快的巡洋舰。
听起来与意大利的战术需求相仿,但是最终的结果是,IJN更愿意把巡洋舰放在最终决战前消耗和迟滞敌军,在射击上也往往优先选择保证火力。
相比之下,丑国巡洋舰需要的是对日作战的回应能力,他们被设计用于拒止霓虹的巡洋舰编队——并且因为丑国海军较大的体量,和本身“回应”霓虹威胁的战略态势,他们是真正的大舰队中的巡洋舰,相对更不考虑独立运行能力。
H.M.Navies的重巡,不考虑霍金斯级这个一战巡洋舰的技术延伸,其余是RN和RAN的条约巡洋舰A和B,俗称的郡级,约克级,本质上是二等主力舰。
他们的价值和前无畏舰时代的二等战列舰或者无畏舰时代计划由殖民地运行的那批战列巡洋舰是类似的:
在海外分部充当帝国边境防御的核心力量。
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把皇家海军,丑国海军和霓虹海军变成了“樱桃树”一刀砍断了诸位主力舰队的脊梁,战巡和无畏舰的可用数量急剧下降——能够在海军条约内运行,同时又足够强大能够压倒敌军二等,三等巡洋舰,对抗甚至摧毁敌军一等舰队巡洋舰的大型舰艇就只能由巡洋舰充当。
而巡洋舰最大限制即为万吨,8寸主炮,这就是郡级最初选型的计划。
海军部在5个最初重巡计划中最终决定采用了最大的方案:打满万吨,8门重炮。
而因为最初定下了4*2的主炮要求,最终结果是郡级的居住条件和整体空间令人发指的好,直到战后都有声音要求留下这批30年前的巡洋舰作为指挥舰。
英帝国从所谓的“第二英帝国”成型以来(实际上到今天去殖民化已经完成的19年,这个需求反而尤其明显了,今天的RAN,RCN或者RNZN绝对是不能没有主力舰的)一直都存在这种需求,在传统意义上,长期以来必须存在的两大舰队:
本土(大西洋)舰队,负责进在北海封锁德军,退则监控GIUK或者丹麦海峡进入大西洋的德/俄舰艇;
海峡(预备)舰队,负责英吉利海峡的安全和挑战法国舰队;
这两大舰队以外,英军在各个地理海域维持有一大批海外分部:比如在加勒比地区的西印度和美洲分部,在香江分部,澳大利亚分部,新西兰分部,地中海分部——这些舰队是注定要在帝国主力舰队能够抵达之前和敌军就进行交火的。
因此必须拥有能够摧毁袭击舰甚至迟滞敌军主力舰的二等主力舰。
1895年的声望号和之前的百夫长级,都是用于这个目的专门建造的战列舰。
进入间战时期,郡级的本质也是这种舰艇。
在郡级下水的20年代末期,IJN能够在远东拿出来能追上郡级的巡洋舰只有老掉牙的侦查巡洋舰,而USN手里只有相当于C级晚期型的奥马哈级,郡级有能力在英军主力抵达前摧毁至少是迟滞这些敌舰,争取时间。
到了战争爆发的时候,显然郡级已经不是美日德意新型巡洋舰的对手了,无法攻势部署迟滞敌军。
但是英军仍然享受着巡洋舰数量上压倒性的优势(整个轴心国海军的巡洋舰和英军本身相仿,如果计算战时完工,整个轴心国海军巡洋舰加起来也不如英军本身巡洋舰数量多),即便是战争后期才由同为盟友的USN追上,因此郡级仍然可以升级妖孽级别的电子设备后作为舰队巡洋舰使用。
大西洋海盗船里,斯佩死于第2巡洋舰队之手,即便他能暴打2艘利安德级和1艘约克级,但是在双方弹药耗尽后第2巡洋舰队仍然能拿出来一艘郡级,彻底断送了德舰的希望。
俾斯麦在逃脱过程中也遭到了萨福克和诺福克的追击,并且最终死于多赛特郡。
多塞特郡,康沃尔郡和堪培拉则是字面意义上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死于了英勇抵抗IJN的战斗中,最终为盟军积蓄力量决定性摧毁IJN做出了贡献。
郡级是整个间战后全新设计的英国巡洋舰的基础,郡级之后的约克级是缩小版的郡级,然后利安德级直接基于约克级,阿瑞托沙级是缩小版的利安德级,黛朵级和阿瑞托沙级在许多细节上系出同源。
字面意义上郡级是“没有一个无辜”的英巡的开山之作。
郡级承担了舰队职能直面敌军之后,更小的巡洋舰就可以更加安全地执行帝国警备的任务,这就是其意义的所在。
K.M的重巡洋舰则是正好相反。
和英德海军竞赛中的德国战列巡洋舰非常类似,德军的重巡洋舰需求是直接针对英军的。
既然英军13艘有8门8寸主炮,航速高达32节的郡级,总计18(5)艘重巡,那么德军就需要能够与之对抗的巡洋舰。
至于拿来干什么,那是其次的问题。
但是如果英军有德军没有,那么德军注定将会处于劣势,这个思路直接催生了希佩尔级。
在希佩尔级之前,与其性能相对类似袖珍战列舰是非常非常非常清晰的“掠袭舰”。
11寸主炮设计就是用于在口径和射程上直接碾压英军能够提供的最好的海外主力舰:重巡洋舰的。而希佩尔级则回归了8寸主炮的标准新型巡洋舰的套路,也在巡洋舰的条款和份额下建造。
最终结果就是他们在当做袭击舰运行的时候结果并不好,比如巴伦支海海战里居然能被6寸炮点掉锅炉导致航速下降撤退。
应该说,希佩尔级的防御水平是完全有能力在正常交战距离抵抗英制6寸炮的,吕措夫号作为袖珍战列舰根据河口之战的经验更是几乎免疫6寸炮;
但是极其恶劣的海况下在雷达缺乏敌我识别情况的时候被英舰强行上刺刀摸到目视确认敌我究竟是说德舰时运不济,还是说经过了四百年较量仍然对英国海洋策略没有半点认识就很难评判了。
这就是典型的“优秀舰艇不一定是合适的舰艇”的套路问题。
IJN所谓的18剑客大概是早期重巡洋舰运用的巅峰,他们质量比英美早期重巡好,数量又比意大利重巡要多。
这首先得益于IJN的重巡思想也和RN截然不同: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定位要做舰队巡洋舰的。
从古鹰级开始,这些舰艇与其说是郡级,不如说是超级奥马哈级。
他们的定位和当初USN设计奥马哈级的时候是完全相同的:作为舰队巡洋舰集群运作。
IJN为什么需要巡洋舰?在大多数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作为水战的领舰,也就是20年代的那些IJN侦查巡洋舰。
重巡洋舰的出现本身就是IJN在水战领舰之外出现的需求,需求一种比先前更加强大的“大型强力舰队巡洋舰”,用于协调多支水战或者编队直接活动,或者加入主力舰队决战。
归根结底,美军主力舰队掌握有数量优势,要想对抗美军,就必须在最终进入决战前掌握一系列优势,而前卫战带来的信息,位置和消耗敌人的可能性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总之,巡洋舰的作用有,但没想象中那么大,尤其进入了新世纪以后,巡洋舰已经逐渐被大型驱逐舰取代,也不足为惧。
而二站期间各国驱逐舰的优缺点也非常明显。
就拿毛熊的驱逐舰来说,从一开始的“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再到最后的“基辅”级驱逐舰,除了从意大利进口的“塔什干”级驱逐舰之外,大部分毛熊海军的驱逐舰,不仅排水量较小,而且普遍在动力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20年代,随着毛熊国内形势逐渐稳定,重工业逐渐发展之后。
当时的毛熊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为毛熊红海军制作属于苏联自己的第一型现代驱逐舰。
考虑到当时毛熊国内重工业的实际情况,新型驱逐舰的指标并不高,设计排水量才2100吨,主要武器是5门130毫米舰炮。
不过,毛熊红海军认为这样的指标并不能够满足自己的使用需求。
因为毛熊红海军打算让这型驱逐舰充当毛熊红海军下属的,各个分舰队的驱逐舰领舰,带领各舰队的老式驱逐舰进行战斗。
因此,在1929年,毛熊红海军将原始设计方案交给了希曼斯基进行设计。
希曼斯基以当时法国海军的“沃克兰”级驱逐舰为蓝本,对原始设计进行了调整。
希曼斯基将设计排水量由原方案的2100吨增加到2250吨,并用76.2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取代了此前落后的37毫米高射炮。
在经过审核后,这个方案在1931年获得通过,得到了10艘的建造许可并被命名为“列宁格勒”级驱逐舰。
因为“列宁格勒”级驱逐舰的预想作战区域并不是远洋海区,所以该舰采用了短艏楼设计,虽然简化了建造难度,但是也导致了舰内空间较小,设备布置和人员活动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武备方面,除了5门130毫米单管舰炮外,“列宁格勒”级驱逐舰还装备了2门45毫米高射炮、2门76.2毫米高射炮、两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2座4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同时,该舰还装备一具“波塞冬”声呐,可以配合舰上的深水炸弹执行反潜作战。
“列宁格勒”级驱逐舰一共建造了7艘,全部以毛熊及其加盟共和国的重要城市名来命名,足见毛熊红海军对其的期待。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站中,“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战绩,因为主要港口的丢失,大部分情况下“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只能够作为海上浮动炮台,执行对陆火力支援任务。
除了短艏楼设计导致性能提升有限之外,作为苏联红海军第一型设计和建造的驱逐舰,仍然采用铆接方式建造,导致其装备的5门130毫米舰炮不能同时开火,不然会对舰体安全造成影响。
此外,当海况超过8级时,“列宁格勒”级驱逐舰舰身结构也会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
总体来看,“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对当时的毛熊红海军来说,象征意义大过于实际意义。
“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在建造和服役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证明了这并不是一款能够满足苏联红海军使用需求的驱逐舰。
而“列宁格勒”级驱逐舰的原班设计人员也很快总结出了不足。
于是,毛熊正式批准了“38号”工程,首舰被命名为“明斯克”号,“明斯克”级驱逐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