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没问题啊!你这都是小事,分四份是吧!绝对给你分好,一点偏差都没有,那我们具体谈谈?”
两人谈了大约一个小时,敲定了物品。
种子这类,直接以抗旱,高产为主,棉花种子必须有,随机八千斤,剩下的两千斤要蔬菜种子。
果树更好说,除了山楂,梨,桃,苹果,红杏这几样也是随机打包。
把仓库位置说了一下,还把钥匙给了老板一份,交完押金,她就不管了,开车回家了。
……
“哈喽!大家早上好啊!今天可不止是皇帝排名,还有一会下播后,就可以给几位传送粮种了。”
朱元璋:哈哈!等今天这天,可是等了好久了!这皇帝排名我可是有信心的,就看奖励了。
秦始皇:双喜领门啊!不过这奖励还是现在收不到的,按照平常的逻辑,应该是倒着排吧!
曹操:唉!看热闹了!
刘备:曹贼,我陪你看啊!
诸葛亮:这三国,还真是都只能看热闹了!
李斯:谁都是看热闹,陛下上榜,也是要看看其他皇帝的丰功伟绩。
刘邦:不知道朕能排第几位?
朱棣:就算上榜,不还有个前后名次吗?谁又不是看热闹呢?
“那就今天开始讲讲,十大杰出活动,其实“千古一帝”不应该用这四个字来排,在后世或许,有几位都可以称“千古一帝”,但说到底只有一位配这称呼,我想“杰出”这两字才应该讲多位皇帝。”(盘的是中国的)
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这“杰出”两字,更符合我们。
乾隆:杰出皇帝也行啊!虽然用词不一样,在我看来一个意思,只有杰出皇帝上榜,就有资格自己称“千古一帝”。
朱棣:???那绝对没有你。
刘邦:再我看来是差不多的意思,无所谓,后世认可了,流传千古,所做的就值得,我在乎的是奖励。
“那今天我们就聊聊第十位杰出皇帝——清圣祖康熙。”
“大清不是一直想让我聊聊你们吗?今天可是能好好聊聊了。”
“这么一位杰出的皇帝,大清怎么就称“奴清”了呢?”
“我只能说前期是真的猛,后期是真的废,对于康熙皇帝个人来说呢,可以参考下李隆基了。”
李隆基:。。。。。
“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也是自努尔哈赤以来第四位皇帝,是种花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帝王。”
“那我先和大家聊聊康熙帝的成长和功绩。”
“康熙在位的时间很长,大概有61年,成功从来都不是巧合,而康熙的成功离不开他传奇的一生。”
“康熙帝也是一位不幸的小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康熙从小在BJ紫禁城景仁宫长大,她的母亲是佟佳氏,上一任顺治皇帝非常喜爱康熙,孝庄太后也非常宠爱他。”
“康熙在年幼的时候得过天花,但幸运地活了下来,这也是康熙继承皇位的一个因素有,他们认为康熙大难不死必定是有福气的人。再加上康熙也十分勤奋,聪明好学,所以六岁就登基成了皇帝,就是这样一个6岁的孩子撑起了大清的江山。”
“这时候大家应该有不少疑问,六岁的皇帝是如何继位的,这中间嘈杂着太多的狗血事件,这个我就先不聊了,怕你们听糊涂了,等我讲完康熙帝,我在和大家聊一聊。”
曹操:呦!开局就这么热闹呢!
“康熙是年轻有为的少年,因为康熙是8岁继位,8岁自然不能管理朝廷大事。”
“于是顺治去世时的四位大臣: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成了清朝的掌权人。”
“可四位大臣都利益熏心,矛盾也越来越多,最后只剩下鳌拜一人专擅实权。”
“刚开始这鳌拜还不敢太过于嚣张,随着权力的增长,越来越骄横,野心也越来越大。,平日里鳌拜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也不敢对鳌拜怎么样。”
“可是康熙并不傻,故意装出顽劣的样子,在出其不意的时候拿下鳌拜,又收拾了鳌拜的党羽,将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
程咬金:不愧是杰出皇帝,小时候就这么厉害了!
“得到了大权,康熙14岁开始亲政了,这可真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家孩子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着手开启“康乾盛世”了。”
“康熙帝的一生,拉开了帷幕。”
“康熙刚刚开始登基的时候,清朝的形势很严峻,不仅要抵御来自外敌沙俄的威胁,还要对付权臣鳌拜和三藩(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第一场战役就是这次的平定三藩。”
“在这场战役中,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他们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的军事部署,调集了大量的军队和武器装备。”
“其次,他们与当地的官员和士绅进行了广泛的谈判和协商,以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最后,他们还采取了一些强硬的手段,如派遣军队进攻三藩的据点和城市,打击他们的经济和文化基础。”
“经过多年的战斗和努力,清政府终于平定了三藩。”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清朝在南方地区的统治地位,也为了近代史上的一系列变革奠定了基础。”
“康熙可谓是戎马一生,他经常亲自征战,维护安定,扩张土地,加强自己的权力。”
“平定了后三藩,紧接着康熙又消灭南明的残余势力,收复台湾,平定蒙古草原的动乱,与沙俄作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沙俄以大清的边界。”
“康熙还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新的省、县、旗的行政区划,并将官员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这些措施使得清朝政治更加稳定,奠定了清朝后来的基础。”
“其次,康熙大帝非常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