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五章 其心可诛(1 / 1)无原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鞑子攻入杭州是多大的事?

这代表着朱慈烺自来到这里开始所做的一切都将付诸东流,代表着大明不但要失去富庶的江浙之地,其背后的江西亦会在两路清军的夹攻之下不保。

若局面真的到了如此地步,那么大明的监国太子大抵又会高呼着“本宫要死在杭州”之类的话,提起战刃往敌军阵前冲去。

只是..............

“叔父,外间都在传殿下失忆,可我看似乎没什么问题啊。”

前一阵子,方国安叔侄俩被朱慈烺唤了过去,待将城防诸事仔细询问一番后,殿下便又命他们领上三两百兵卒在城里巡上一圈。

对这样的命令,叔侄俩自无不可。

毕竟昨夜虽然胜了,但现在城里说什么的都有,保不齐就会有什么人在这个节骨眼上做些什么。

只是在此过程之中,太子殿下无论唤人或者排事都并没有什么磕绊,方元科也就在带兵巡视的过程中,将自己心中的疑惑问了出来。

“唔.................,当是有些关碍,但问题应该不大。”

昨夜朱慈烺醒来时他也在跟前,自然将诸般不寻常看在了眼里,其后殿下虽言只是记不清某些事,并尽力表现得正常些,但他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些不对。

譬如殿下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只需稍稍一提便能想起大概,可对稍远些的却得沉吟一阵才能说得上来。

到现在虽没人与殿下说过太遥远的事情,但按着如此情况来看,殿下当是不记得太远了。

不过方国安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毕竟他认得殿下也就才这么点时间,只要殿下不是忘了所有,对他而言却也没什么差别。

“鞑子进城了!快跑啊!”

就当叔侄二人正在进行有关殿下的谈话时,一阵阵呼喊声从邻街传了过来。

鞑子入城?

漫说方国安,便是连方元科都不会信这种话。

若是鞑子真有本事在光天化日之下悄然无息地进入城中,那他们不是早都进了,还犯得着如昨夜那般费尽心机吗?

当是有人想趁殿下不太妥当的机会闹事。

不过须臾之间,方国安便在心中下了定论,随后他一声令下便领着麾下兵卒朝混乱的中心扑了过去。

“方总兵!各家叛乱,要迎鞑子入城!”

正在亡命狂奔的阮大铖待见大队兵卒出现便如看到亲人一般迎了过去。

他现在面上惊恐慌张,可在心里却已乐开了花。

既然各家将事情闹到这般地步,那么不管到底因何而起,却也免不了遭到太子殿下的镇压了。

其中的缘由非常简单,说来说去也就是时节。

他现在已经想明白各家的盘算,大抵就是想趁着太子殿下“失忆”的档口将逼迫他们过甚的自己除掉。

其后便将整个事按上一個“官逼民反”的帽子,将具体动手的人推出来顶罪,此事也便就结了。

可他们却漏了一点,太子殿下只是“失忆”了,又不是死了,但凡有人敢在这个敏感时节闹事,那么等待他们的除了镇压之外还能有什么结果?

事情到了这里基本也就没了什么悬念。

方国安虽觉得迎鞑子入城之类的不过是阮大铖的刻意栽赃,但殿下安排他过来本就是防备有心怀不轨之人闹事,他又怎会留手?

不过盏茶功夫,惯于作威作福的大族仆役便被百战之兵冲得七零八落。

其后的事倒也没什么可说,左右也不过是些抓捕罪魁祸首、安抚城中百姓的琐碎而已。

只是闹出这么大一番,黄道周与马士英之间却毫无意外地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殿下,各家也只是受了阮大铖的逼迫才不得不行此下策,还望您能从轻发落。”

最初听到这事时,黄道周除了震惊之外基本就没有旁的情绪。

他是耿些,斗争能力也稍差一些,但这并不代表他傻。

杭州本地势力能够不管不顾地发起这次民变,其依仗为何不问可知。

这般行径自可称得上其心可诛,但黄道周却不能因此而对这帮人置之不理。

缘何?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罢了。

他与刘宗周并称当世“二周”,不但于学问上因为知己,更在人品上相互钦佩。

所以当未能入朝为官的刘宗周将本地势力托付于他时,黄道周便十分干脆的接受了老友的请托。

这件事在最初可谓两利,黄道周有声名却在浙江无有势力,而本地势力虽然根深蒂固,但在朝中却无领袖,两方取长补短之下也便有了和马士英打擂台的能力。

可谁曾想,浙江帮人竟然悄然无息地干出此等大事,直让黄道周变得被动不已。

“黄先生,我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大军供应,何来逼迫之说?更何况些许兵刃,他们不是拿出来了吗?”

被动啊~~~!

闻得此言黄道周不由于心中长叹一声。

他能理解本地那帮人想要成事的心情,但他好奇的是这些人有没有想过,一帮仆从杂役有没有持着兵刃对守军来说有差别吗?

或者说他们真的怀了旁的心思?

“那些东西当是依你之命筹办的吧。”

黄道周并没有在兵刃之事上与阮大铖太过纠缠,拿了一个能说得过去的理由搪塞了一下,随后他便对着朱慈烺说道:“殿下,这些百姓来来回回也只是想找您来主持公道,带着些兵刃也不过是想抵挡兵卒的攻击而已,所以老臣认为官逼是有的,民反却远远谈不到。”

这边话音未落,与此事看似无关却的马士英却慢条斯理地说道:“黄先生到底是大儒,这混淆黑白的本事的确乃当世罕见。”

“你!”

似是被马士英的态度激怒,又似是因为那帮人的作为而气恼,总之马士英之用了这一句便将当世大儒黄道周的怒火挑了起来。

“莫恼,容我把话说完。”

马士英对黄道周的模样却不以为意,举起双手做安抚状,脸上依旧挂着那抹令人恼火的微笑。

这是马士英自信吗?

大抵是的。

若再往深里挖一挖便能发现,这自信来源却不在事情本身。

往年也不是没闹出过官逼民反的事,只要各方处置妥当,最后也只是派兵将那帮泥腿子剿了了事。

至于官逼民反中的那个官虽然不会在明面上有什么处理,但在事情平息下来之后却也少不了他的下场。

当然,世家大族的待遇自然不能和那些泥腿子相比,他们在朝中有着代言人,很轻易便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捅到上面。

届时就是朝中的一番争斗,哪方取胜,事情便会向对胜利者有利的方向倾斜。

可这次不一样!

在这般时节,但凡有些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各方的警惕,更何况闹出聚众杀官的戏码?

谁敢保证他们就不是想趁这个机会赶太子殿下下台?谁又敢保证他们就没有和城外的鞑子有所勾连?

所以,黄道周从头至尾也只敢请太子殿下从轻发落,却不敢真将所有责任都推到阮大铖身上。

“老臣以为此事来的蹊跷,当严查。”

话音落下,黄道周心里顿时嘡的一声。

所谓严查,自然就是以最严格的标准查,不漏过任何一个与此事有瓜葛的人,不漏过任何一个线索。

一旦如此,漫说挑头的那几家,怕是杭州的世家大族便要被连根拔起了。

届时他们东林在杭州的优势便当然无存,朝政就会重新落入马士英手中。

“老臣以为,大敌在外,不宜掀起大案,只将挑头几家处理掉便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了。”

言毕,不管马士英或是黄道周都转向高坐帐中的太子殿下,而朱慈烺则在犹豫片刻之后说道:“二位先生所言皆有道理,但此时也的确不宜掀起大案。”

听到这话,黄道周不由面露喜色,但待朱慈烺下一句说出,那只露了瞬间的喜色便被愁容取代。

“马阁老主理此事,黄先生从旁协助。”

这样的安排非常明显,太子殿下既不想让此事扩大化,又不想放过那几个敢于在特殊时期挑头闹事的家族。

但由马士英主理,便代表着在“挑头”家族的认定上肯定会宽泛许多,本地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也就是能够轻易预见的了。

面对这般情形,黄道周虽有心再争取一些,但与此同时他也知道这大抵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外间有强敌虎视眈眈,内里有主君身体抱恙。

这般时节之下,若换疑心病重些的人说不得便要将杭州城里的大族连根拔起,而现在太子殿下只是要惩处“挑事”的家族,这样的结果岂能不称之为最优?

“殿下,那阮大铖该当如何处理?”

“去职留用吧。”

“殿下宽容!”

如此一番之后,各人也都领命而去,朱慈烺终于有了独自待一阵的机会。

自昨夜回返帐中到现在,黄、马两个老臣就都寸步不离地守在了他的身边。

这对他们而言固然是表达忠诚的一种方式,但对朱慈烺而言却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这倒是不说两个老臣有多么碍眼,主要是有他们在这里自己便得刻意演戏。

那种明明知道,却又要在心里装不知道,好让别人以为自己是不知道却在装知道的感觉真的非常割裂。

只这一夜加半个白日的功夫他甚至都觉得自己要成了精神分裂一般。

说实在的,掌握杭州对朱慈烺而言的确非常重要,但具体到收拾城中大族这件事,却只能算是意外之喜而已。

按他原本的打算,如此施为更多是为了将自己忘记了过去的事做实,可谁曾想没了自己的压制,各方都想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干掉对手。

也是他自到达杭州之处便将爪牙伸了出去,否则还不知道这两波只顾私仇却不顾大局的家伙们能闹成什么样子。

所以他也就只能借着此次机会收下这份额外的礼当了。

于常人想来,现在已将鞑子击退,城内的事情也已安排下去,他也该先休息一二了,可寻思了半天他终还是从榻上翻了起来,直往帐外而去。

不是他不想休息,只是城墙上的那处缺口于杭州而言就如条烂疤一般,在还未找到处理之法的情况下,他着实有些睡不着。

出得军帐,与往日相比稍显宁静的军营立刻出现在了朱慈烺眼中。

他目所能及之处,每一个兵卒身上尽是战争留下的伤痕,泥土和血迹浸透了他们的衣着。

他们虽然疲倦而且满身伤痛,但是却走得坚定,只是在疲乏和失去袍泽的双层作用之下,他们的情绪却也不似将将战胜之时那么高涨。

也亏得数日难得一见的艳阳照耀着沉重的气氛,打破了这个孤独冷清的地方,让他们重新感觉到生命的温暖,否则却也让人于短时间内难有判断。

昨夜一战,除了留下守城的贾有庆所部之外,其他各军都没有出现太大伤亡。

方元科所部很好理解,他们的到来出乎清军伏兵意料之外,方一接战地方便直接溃逃。

他这一路最大的一批还是被炸毁火炮时溅射出的弹药给误伤了十多个兵卒。

方国安这里自然也没有什么意外,当他们赶到战场之时,两军都已战至势老。

哪怕因能见度太低而让清军兵卒过了许久才发现他们的到来,但作为一支生力军,方国安这一路自然不会受到太多损伤。

可令人惊讶的是,宿卫虽然出现了不少战损,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只是受伤而已,真正被敌军杀死的却是少之又少。

这般情形自让朱慈烺想到了那夜在应天城上的情景,若非各部凭死消耗,直让鞑子精锐到了力竭之时还未得手,说不得只那一战应天便要失守,又哪里来的昨夜之战。

一路走着,朱慈烺不住同遇到的兵卒们打着招呼。

说起来若非各人都知这甲胄之下乃是年仅十六七的大明太子,他这一副浑身浴血的样子,再配上兵卒们亲热的招呼声,好似是在军中厮混了多年的老将一般。

只是作为身处国难之中的太子,他又哪里会有这么多清闲时间,就当他准备再去旁的营地转一圈时却听身后有人高呼。

“殿下!!急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