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9章 两败俱伤(1 / 1)人到中年纸老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几乎与莫子布击败巴拉敏丁同时,郑信亲率两万五千暹罗军队,也开始了北伐。

北伐的第一站,就是他昔年作为披耶的达城和甘烹碧等地。

这些地方随着缅军实力的衰弱,郑信又是老上司,因此暹罗军队还没到,各地泰人都纷纷杀了缅人官员起来响应,郑信没花吹灰之力,就收复了这两地。

而兰纳国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

这个位于后世泰北清迈、南奔、清莱的国家,虽然也是泰人建立的,但与曼谷地区泰人关系,并不算太亲近。

可以这么会说,兰纳这个历史上被元朝称为八百媳妇国,明朝被称为八百大甸的国家,就是一部傣族人从云南南下暹罗的活化石。

在此时来说,他们的语言、文化、习俗等,更接近云南境内景洪、勐腊的傣族人。

与其说他们是泰人,不如说他们是处于泰人和傣族之间的民族,因此,兰纳人也被称为阮人。

甚至后世的泰国,他们也被称为北部泰人,而曼谷的泰族人则是中部泰人。

而在此前的历史上,兰纳国一直有自己的王,除了纳黎萱大王时期短暂的数年以外,并未被任何一個泰人王朝统治。

甚至在他们与素可泰王朝和阿瑜陀耶王朝,都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而如今的兰纳,在1614年被缅人控制以后,已经臣服缅甸一百五十年以上了。

缅人在这里设立了谬温(兰纳总督),悉客(大城市督监),波(小城市镇守军官),进行了严密的统治。

但好在,兰纳的阮人并未完全被缅人同化。

缅族的文化底蕴还是太差了些,一百多年了也没输入什么文化到兰纳,导致兰纳仍然与缅甸格格不入,反抗也在此起彼伏。

郑信深知此点,作为一个中国人,更知道如何利用这点。

他还在达城修整军队,就开始打亲情牌,并不断派人拉拢兰纳的反抗派。

把兰纳的抗缅英雄,僧侣贴生的子嗣高高架起当做旗帜,又将有实力的反抗军领袖扎办封为披耶,资助了大量军械,让他先起来给缅军捣乱。

而偏偏此时,原本能力较强的兰纳谬温梯诃波底,已经被白象王调往新街防守清军,六千缅军中也抽调四千跟着去了新街。

现在的谬温马哈.希修手中只有两千缅军,其余都是些‘皇协军’,打起来没有多少战斗力不说,还得防着他们反水。

特别是马哈.希修,原本在缅军中,也算一员悍将,但被明瑞暴打之后,整个人就萎下去了,仿佛精气神都不存在了一样。

他除了疯狂向白象王告急,根本拿不出多少应对措施。

而白象王能怎么办呢?

十月初十,三路汇集的清军摸清了缅军底细,觉得他们也不过如此。

于是全军上下都相信前次明瑞失败,是因为太过托大,孤军深入所致。

而他们此时并未孤军深入,补给虽然有点紧张,但因为靠近云南没有被袭击的可能性,于是士气大振。

面对缅军在新街仓促建设的工事,清军上下一心,水师先是在伊洛瓦底江大破缅军水师,夺得战船十余,杀数百人。

随后水陆合兵,进攻新街右侧江中的沙洲,再次杀敌百余,成功占领。

在岸边,老将阿里衮亲率三百前锋护军,三百西僰兵,连下缅军在新街外的三道营寨,杀敌四百余。

这一套连招下来,缅军又损失上千,眼看新街完全守不住,主帅梯诃波底只能命令前线的莽聂缈遮撤退。

缅军趁夜焚毁营寨和带不走的物资,匆忙向工事更加坚固的老官屯撤退,清军则趁机抵达了缅军的这道最后防线。

身在阿瓦的白象王心急如焚,要是老官屯再守不住的话,清军顺水而下,前番阻挡明瑞的象孔城这种纯陆上要塞,就会完全失去作用,阿瓦就无险可守了。

是以在接到马哈.希修的告急后,白象王根本抽不出一点援军和物资,这些东西,都必须运往老官屯前线。

于是白象王只能指示马哈.希修以和谈的名义拖住郑信,声言只要郑信愿意同意和谈,白象王就可以不再进攻暹罗。

郑信哈哈大笑,对文武群臣说道:“白象王穷途末路,竟然还敢大言不惭,这不过是拖延之计耳。”

作为还没得到清朝册封的郑信,当然会这么说,因为傅恒派出的侍卫就在郑信军中。

同样的,李侍尧的戈什哈李与隆也在莫子布的军中。

他们作为三方协调行动存在的,也是郑信和莫子布确实出力的证据。

傅恒自然怕被这对翁婿给坑了,因此早就做好了准备,如果郑信和莫子布出工不出力,那么请封等一切好处,想都别想。

等到私下时,郑信对左右解释道:“白象王若是愿意退出兰纳,我们或许可以和谈。

但他显然还存了等大清撤军后,继续进攻暹罗的念头,是以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缅人的谎言。”

之所以要解释,郑信也是迫不得已,因为此时的吞武里王朝初建,百废待兴,民众自阿迦达王继位起,就开始饱经战火,人心思安。

若不是为了求得册封,郑信根本就不会点起大军北上。

历史上就是,一直拖到五年后的1774年,郑信才勉强抽出手北上企图拿下兰纳。

眼见郑信不吃这套,继续收复素可泰、宋加洛等城,并沿着昭披耶河(湄南河)的支流旺河北上,抵近清迈东南的南奔府,马哈.希修慌了。

他等不及上报白象王,就主动与郑信接触,声言只要郑信能停止进军,让他撤回缅甸,就可以把整个兰纳国交给郑信,不然就要将清迈焚毁。

郑信一边假装心动和马哈.希修谈判,一边挑选精兵做准备。

十月底,郑信趁马哈.希修忙着打包财货的关键时候,在内应披耶扎办的接应下,以精兵四千绕过南奔,直抵清迈城外。

马哈.希修仓促应战被杀的大败,损失数百人后,惊慌逃往缅甸。

在这场胜利的鼓舞下,兰纳的阮人纷纷起义,缅甸在兰纳维持了一百五十多年的统治,轰然崩塌。

于此同时,经过一个半月的准备,莫子布在仰光誓师出发。

他从孟人和克伦人中选了辅兵一万,战斗的主力,仍然是河仙团和义从团的两千余人加上英荷军六百。

同时又征发了小两万的孟人和克伦人民夫、船夫为大军运送给养。

这次,昆仑山堂的士兵终于可以不用一边行军一边背负军械物资了,他们有足够的辅兵打下手。

十月份也正好是伊洛瓦底江的相对枯水期,由于莫子布是逆水而上,水流的大小和快慢对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至于留守的人选,还是李献文,这位莫大王的义兄兼姐夫也已经习惯了,分兵的时候,他带偏师,留守的时候,必定是他。

而莫子布留给李献文的,只有陈建生的矿工军一千,叶宪阳的客家兵三百,其余都是苏基将军这种仆从军。

镇缅大将军的位置,莫子布也给了李献文。

不过这不是要把李献文留在下缅甸,而是下缅甸格局初定,很多框架和运行规则还没搭起来。

李献文出任镇缅大将军,是为了给以后的人定规矩、搭框架的。

明信看了姐夫苏基将军一眼,苏基将军也正好扭过头来看着明信,两人赶紧尴尬的别过脸去了。

他两都知道以李献文的地位,肯定不可能长期就任镇缅大将军的。

而未来的有资格竞争这个位置的,就是他两。

至于吴温,他能成下缅甸三侯,靠的是家族威望和站对了队伍,暂时还不够格来竞争镇缅大将军的位置。

十一月初,就在郑信开始在兰纳大封功臣,意图把兰纳直接并入吞武里王朝,使其从一个独立的王国,变成一个半独立藩臣。

以及莫子布率两千八百主力,一万一千辅兵,两万民夫、水手,号称八万大军逆水北上的时候,清军开始围攻老官屯了。

老官屯的位置,非常紧要,这里是伊洛瓦底江上游最狭窄的地方,两岸夹江架起大炮就可以封锁整个江面。

缅军在江两岸建立了两个营寨,营寨中间的河段中埋设了大量的木桩阻碍船只通过。

河面也架设了木栅栏,只要木栅栏不升起来,所有船只都不能通过。

同时,河中间还有一个巨大的沙洲,沙洲上建立有石墙垒砌的寨堡,寨堡上架设了从法国军舰上搬下来的三十六磅超大口径舰炮,封锁非常严密。

清军先试着想攻占沙州,结果沙洲寨堡坚固,火炮凶猛,缅军数百守军拿着燧发枪,居高临下打的清军抬不起头来。

同时缅军的弹药、补给也可以源源不断从后面运上沙洲,打了五六天,清军死伤数百,根本打不动这个沙州。

随后,清军又选择用水师硬闯,想要绕过沙州,顺水放火烧毁河面的水寨和木栅栏。

清军为此准备了大量的火船,然后也顺利冲破了沙州上火炮的封锁。

不过倒了血霉的是,清军刚把火船顺水放下,结果基本都是吹北风的冬季,突然吹了一股来自东南的狂风。

导致火船几乎全数被吹了回来,清军烧缅军水寨不成,把自己烧了个稀里哗啦,战船损失数十艘,死伤士兵数百,彻底没了发动水师的能力。

仗打到这个份上,除了陆路解决老官屯的旱寨外,已经别无选择了。

但老官屯这俩个缅军大寨立在高处,寨门前立木栅栏六重。

每重栅栏后挖有躲避火炮的壕沟,栅栏前设有锋利竹木制成的‘铁丝网’,下面挖满了插着尖刃的陷坑。

经过第三次清缅战争额尔登额偏师的检验,缅军应对清军攻城的手段也更加娴熟。

清军受限于交通,携带的火炮口径不足,很难轰烂缅军木栅栏,就算轰烂了,缅军还有避炮的壕沟,无法大规模杀伤栅栏后的缅军。

火绳枪更不用想,根本打不穿。

而缅军则可以躲在木栅栏后面,从缝隙处用燧发枪射击清军。

清军激战十余日,每次都是付出重大伤亡,白天攻陷了一两处木栅栏,但因为害怕缅军炮击和冷枪,晚上根本不敢驻守。

缅军则很快通过晚间,将被清军攻陷、破坏的木栅栏修复。

阿桂、阿里衮、哈国兴等将想尽办法,打了二十多天,才彻底毁坏了四重栅栏,使得缅军无法修补。

结果到了倒数第二处,木栅栏全部用上好硬木制成,高如城垣,厚如城墙,其下射击孔有数百之多,炮打不烂,枪射不透。

清军纵火、拉拽、挖掘地道皆不能靠近,反而死伤惨重,老将阿里衮因此急火攻心,竟然一命呜呼。

至此,战争到了对清军非常不利,缅军也是咬牙支撑的残酷对峙阶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