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1章 喜忧不同(1 / 1)寿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隆基高兴的将奏书放在龙案上,道:“十八郎有心了,此事过后再议,今日朕要为你办一件喜事。”

说罢,转向阿绮丝,道:“拔汗那的奏章朕都收到了,你特地来京,是否有事有奏?”

“是。”阿绮丝连忙上前行礼,直言道:“臣女为求赐婚而来。”

李隆基微微一笑,看向旁边正在逗李苓的武惠妃,道:“惠妃觉得如何?”

武惠妃打量了一眼阿绮丝,笑道:“性情直爽,模样标志。”

“不错。”李隆基点点头,转向阿绮丝,道:“朕准了,为你和十八郎赐婚。拔汗那国向来忠诚,朕特赐你家族窦姓,改拔汗那国为宁远国。”

阿绮丝闻言大喜,连忙拜谢。

李隆基道:“你们一路舟车劳顿,先回去休息吧。”

“是。”李琩和阿绮丝领命,带着李苓退了下去。

李隆基看着李琩的背影,露出意味深长的眼神。

李隆基以前是不愿意让李琩出京,但是现在,他是不能让李琩留京。

古往今来,藩王做大后,造反成功的概率很小,但留京政变成功的概率就比较大。

他刚才给李琩这么好的礼遇,既是因为李琩劳苦功高,也是为了安抚住李琩,让李琩安心的呆在偏远的西北,好好的为大唐出力,不要萌生留在长安的想法。

至于和拔汗那国的联姻,李隆基也想过把阿绮丝许配给其他人。

但是拔汗那国位置太重要了,他要是这么做,等于同时伤害李琩和拔汗那国,如此对西域局势不利。

比起西域局势,这点制衡显得微不足道。

而且,李隆基作为一个自信到自负帝王,他自觉有一百种方法制衡李琩,没必要非得用这种弊大于利的方式。

因此,他不仅同意了李琩和阿绮丝的婚事,还改拔汗那国为宁远国,赐阿绮丝家族窦姓。

窦姓,是李隆基生母的姓氏,将这个姓氏赐给阿绮丝家族,其背后的含义可见一般。

李隆基沉思着,一旁的高力士道:“禀圣人,奴婢方才传口谕时,遇到了永王殿下。”

“永王?”李隆基回过神来,“鲜于仲通和杨钊到了吗?”

“到了。”高力士回道。

李隆基道:“南诏上书求和的同时,还告了永王一状,此事你认为是否应当细查?”

高力士沉思片刻,道:“若真有蒙蔽圣听之事,自然要查,不过……”

李隆基道:“不要吞吞吐吐。”

“喏。”高力士连忙回复,“战事已败,此时若再大张旗鼓的查,有损朝廷威严。”

高力士的这话,一般人可不敢说。

因为他这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事都发生了,现在才查,显得朝廷无能。

第二层,是有向南诏示弱的意思。大唐虽然打输了,但是气势不能输,就算错了,也要咬牙挺住。

李隆基明白高力士的意思,道:“你的意思,是暗查?”

“是。”高力士点头,“先暗暗的把事情弄清楚,之后该怎么处置,圣人圣裁。”

“有理,便按你的意思。”李隆基答应下来,吩咐道:“此事交给由你全权办理。”

“喏。”好高力士领命。

……

李林甫府邸。

此时,李林甫的手上拿着一张状纸,状纸是一個叫柳勣的人写的,告的是他的老丈人杜有邻。

杜有邻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柳勣,二女儿嫁给李亨。

杜有邻是个文人,而柳勣生性狂疏,两个人一直互相看不顺眼,经常吵架。

但杜有邻是长辈,加之文人骂街的加成,柳勣随时被喷得狗血淋头。

长此以往,柳勣忍不住了,便写了一封状纸,状告杜有邻“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

吉温见李林甫拿着状纸久久不语,忍不住道:“右相,这可是一个天大的机会,您为什么看起来并不高兴?”

李林甫叹道:“若在平时,这确实是一个天大的机会,可现在寿王刚回来,本相担心寿王插手。”

吉温道:“寿王和太子貌合神离,他应该不至于替太子说话吧?”

“不然。”李林甫摇头,“寿王这个人认死理,以前的事暂且不说,他到了北庭就欣起好几个大案,得想个法子让他不要插手。”

“这事很难办。”吉温叹息一句,“圣人现在对寿王宠爱有加,寿王若真要插手,圣人多半会允许。”

“你说什么?”李林甫站起身来,转忧为喜。

吉温道:“下官说圣人……”

“不会。”李林甫打断吉温,“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圣人对寿王越宠爱,寿王便越应该收敛。”

这时,管家走进来,道:“阿郎,杨钊求见。”

“杨钊?他不是跟着李璘吗?”李林甫有些惊讶,顿了顿,道:“先让他去偏厅等候,本相到要看看他说些什么。”

“喏。”管家退了出去。

李林甫在月堂煎了壶茶慢饮,等时间过去半个时辰,才去偏厅见杨国忠。

杨国忠见到李林甫,立马行礼拜见,道:“下官仰慕右相日久,今日终于有机会拜见,实乃生平幸事。”

李林甫打量了杨国忠一番,微笑道:“公务繁忙,不能及时相见,还望勿要见怪。”

“下官岂敢。”杨国忠十分热情,“能见到右相,下官等多久都值得。”

李林甫笑而不语,请杨国忠入座后,才慢悠悠道:“杨参军拜会过寿王殿下了吗?”

“还没有。”杨国忠摇头,顿了顿,道:“不瞒右相,下官先前请寿王殿下为下官谋个差事,寿王殿下没有应许。”

杨国忠见面就把如此隐私的事说出来,要表达的心思,不言而喻。

李林甫若有所思,道:“寿王殿下一向唯才是举,那时可能是不知道杨参军的才能。”

杨国忠尴尬的笑了笑,转移话题道:“下官从剑南带来一些特产献给右相,还望右相笑纳。”

李林甫看了一眼杨国忠带来的三大口箱子,问道:“当真是剑南特产?”

杨国忠道:“下官怎敢欺瞒右相。”

“特产本相可以尝尝。”李林甫没有拒绝。

不过李林甫没有拒绝,并不是因为他真的以为杨国忠带的是特产,他知道里面是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