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二章 经济区的讨论(1 / 1)躺平青年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拍好了吗?”

“好了!”

林志远说着把相机递给了杨兴武,伸手拍了拍杨兴武的肩膀。

杨兴武接过后看了一眼,面色有些复杂的收起相机。

“咱们去纪念碑那边看看吧!难得出来一趟,好好逛逛!”

“好啊!”

听到杨兴武的建议,众人一起参观完纪念碑,又去了领袖纪念堂。

今天周二,刚好是开放日。

一进门看到慈祥的领袖坐在大厅正中间,看着来往的人民群众。

其身后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巨幅绒绣壁画《祖国大地》,展现出伟大祖国的锦绣壮美河山。

众人一路走一路参观,走到瞻仰厅,看着水晶棺里的人,不少人红了眼眶。

杨兴武和一众舍友驻足良久,这才离开。

出了纪念堂,众人神情凝重,沉默了许久。

直到穿过天安门城楼,众人买票进入紫禁城之后,情绪才有所缓解。

冯国良充当导游,带着舍友和刘晓梅等人好好逛了一圈紫禁城。

“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至今已有564年历史,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999间半!”

众人听着冯国良的介绍,认真游览起来。

此时的紫禁城的宫殿绝大多数都对外开放,还没有之后的园中园收费的情况。

众人在太和殿门口合影留念。

张卫军越看越纳闷。

“国良,这个紫禁城咋和我们那边的紫禁城很像。”

冯国良听了这话,有点纳闷儿

“上京也有紫禁城?”

“上京没有,我在盛京看的,听说是皇太极盖的。”

“皇宫都差不多吧!,你那个是前朝的,这個是明朝的,时间的都不一样。”

“这倒是。”

张卫军嘀咕了一会儿,又认真参观了起来。

逛完宫殿,又来到御花园参观起来。

十月初,御花园里的菊花开的正艳。

游览完紫禁城后,众人又去故宫对面的景山公园逛了一圈。

杨兴武站在景山的中轴线上,拍了一张紫禁城的全貌。

参观完之后,时间也到了中午,冯国良带着众人去了庆丰包子,品尝京城特色小吃。

一群人坐了三桌。

“国良,这个豆汁是啥?豆浆吗?好喝不?来几碗尝尝?”

张卫军说着就要点几碗豆汁试试。

“别,千万别,这个你喝不惯,吃碗炒肝就行,来几两包子吃就好。”

冯国良听到这话,赶忙起身阻止。

这玩意儿他都喝不惯,也不知道他父亲和爷爷咋就喜欢喝这个。

“来碗尝尝呗!反正也不贵,才几分钱。哥几个你们要不?不行就先来十碗?”

“别别,你来一碗尝尝就行!我们就不喝了。”

冯国良赶忙劝了起来。

“别啊!哥几个你们咋说?”

张卫军说着扭头看向杨兴武几人。

“我不要,你尝尝吧!”

“那我也不要了!”

刘晓梅与杨兴武坐在一块儿,听到他说话连忙拒绝。

在冯国良的建议下,众人点了点炒肝儿和焦圈儿,又点了两斤包子。

张卫军不信邪,在他的怂恿下,他们那桌四个人点了两碗尝尝。

没多久饭炒肝和包子都上桌了。

杨兴武一边吃包子,一边留意着张卫军那桌人的动静。

王晓燕看着杨兴武的样子,觉得有点奇怪,抬脚轻轻地踢了一下刘晓梅。

正在吃饭的刘晓梅感觉到动静,抬头有些疑惑地看了看舍友,接收到王晓燕的眼神后,看着身旁的杨兴武正张望着什么。

刘晓梅看到这一幕,顺着杨兴武的方向看了过去。

“卧槽,这豆汁都馊了,咋还拿出来卖!”

“又一个,嘿嘿!”

在此吃饭的顾客听这话,不少人乐了起来。

张卫军看着端上来的豆汁,闻到这个味道,脸色当即有点垮。

但是想起刚才在舍友面前说的大话,强忍着味觉的不适,抿了一口。

得亏他早上没吃东西,不然这下会更难受。

冯国良看到张卫军的样子,顿时乐了。

“这下不说我小气了吧!这玩意儿真不是一般人喝的,说你还不听,简直就是倔驴。”

听到冯国良的话,宿舍众人都笑了起来。

杨兴武看到这一幕,也乐的不行。

“杨同学,你是不是喝过这豆汁儿?所以才不要的?”

王晓燕看到杨兴武欢乐的样子,有点好奇的问道。

“没有,我就是比较听劝,而且我们老家也有许多我接受不了的食物,我想每个地方都有这种特色东西,就想着先看看张卫军的反应,没想到哈哈!”

张卫军看到这个情况有点尴尬,连忙催促众人吃饭。

剩余的那碗没有动过的豆汁,送给了喜欢喝豆汁儿的大爷。

张卫军喝过的那碗,又有几人不信邪,各自尝试了一番之后,全都铩羽而归。

吃过午饭,众人一起坐着公交车回了学校。

杨兴武来到照相馆,谈好价钱后,把胶卷留下。

玩了两天,拍完了两卷胶卷。

回到宿舍之后,众人简单洗漱一番,就上床睡觉了。

昨儿晚上熬了一宿,又玩了一上午,有些疲惫,没多久宿舍就响起了有规律鼾声。

睡醒后已经快到了晚上。

张卫军想起昨晚的情况,忍不住问道:

“哥们,你昨晚啥情况?那刘晓梅好像对你很有想法?你就没想法?”

“是啊!我给你们拍照的时候,看她脑袋往你那边偏呢,多好的姑娘,你可别错过了!”

杨兴武听到舍友们的追问,也不觉得奇怪。

“没啥情况,前段时间走在路上认识的,昨晚刚见第二次。”

“那你咋想的?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刘晓梅对你有意思。”

魏东升有些八卦的追问道。

其余人听到这话,纷纷围了过来,生怕错过重要信息。

杨兴武回想起这一天与刘晓梅相处的点滴,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我也不知道,没有心动的感觉啊!”

“要啥心动?遇见一个对你好的不就好了。”

“是啊,刘晓梅多好看,你不要,到时别后悔就成!”

“是啊!而且人家姑娘都那么大胆,你呢……”

杨兴武听着一众舍友的讨伐,心情有点烦躁。

……

国庆结束之后,校园生活又步入正轨。

余利民站在讲台上说道:

“同学们,特区设立已经有六年了,小渔村发展的很不错。

咱们学经济的,不能固步自封,得多想想多看看,假如再开设一个经济区的话,大家觉得哪里不错?”

余利民说完看着台下的学生们。

同学们听到这话,纷纷议论了起来。

没多久,讨论声停止。

余利民看着举起手的学生,当即说道:

“这排第五个女生,你来回答一下!”

“老师,南方的特区经济,已经初见成效,这一个月来,我们也在努力学习知识。

参考南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知识,我觉得这个经济区设立在北方比较合适,如此一南一北,可以辐射周边区域,更有利于国家发展。

这个地方还要交通便利才行,基于这些考虑,我觉得设立在北方沿海城市都行!”

余利民听到这话,点了点头。

“不错,其他同学还有意见吗?”

听到余利民的话,学生们又在举手。

“好,这排第三个你回答一下!”

张卫军听到余利民的话,连忙站起来。

“老师,特区那边是在最南边,北方的话,我建议在东北设立一个经济区,东三省的人文地理和风俗习惯大体相同,这是先天条件得天独厚。

何况现在的东北发展不错,有着全国最好的工业基地,一旦有了经济区的加成,想必发展的会更快,经济可以迅速腾飞,还能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赚取外汇。”

张卫军有理有据地阐述着自己的见解。

余利民听后,抬手让张卫军坐下,这才走到讲台上说道:

“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不错,东北的先天条件不错,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区发展的不错的话,东北确实可以快速腾飞。

但是,你们要想一下,现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也是一样。

想当初选择小鱼村也是因为这里穷和破,试错成本最低,这才有了现在的发展。

像刚才两位同学说的都不错但是这是在建立在成功的情况这下,如果经济区设立之后,失败了呢?

沿海城市本就发展的不错,东北工业体系更是日渐成熟。

锦上添花固然更好,但若是经济区的改革失败之后,你们有没有想过后果?

本就发展不错的城市,就会因为这样的改革,而陷入困境,严重的就会适得其反,还有可能造成更坏的后果,这些你们有没有想过?”

张卫军和杨丽红听到余利民的话顿时有些羞愧。

余利民看着台下的同学们,话题一转,又继续说道:

“不过这也怪不得你们,刚来大学一个月,就有这种见地,已经非常不错了。

咱们学经济学的,考虑事情要全面一些。

凡事要未虑胜先虑败,既要考虑好成功之后所带来的好处,也要考虑失败之后,所造成的后果,之后在两相对比,所谓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从取其轻!”

杨兴武听着余利民的话,顿时好奇不已,没想到设立经济区的参考的是这个方向。

那这么说来,淮海区都是产粮地,工业基础薄弱,在这个地方设立经济区是利大于弊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