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赵晓雅和杨兴武两人闲聊着。
“杨同学,虽然历史从不会改变,但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积极会吸取前朝的教训,好保障自己王朝可以永远的传承下去。
商朝末期,帝辛开疆拓土,导致国度空虚,被周朝灭掉,周朝吸取了这个教训采取了分封制度,结果导致诸侯做大。
秦朝吸取商周二朝的教训,实行郡县制,你老家三川市,在秦时便是三川郡,秦朝三十六郡,三川郡居首位!”
“赵同学过奖了,谁家祖上还没个显赫的时候?”
“这倒是,施行郡县制的秦朝,派流官去开疆拓土,结果这些人没有忠诚性,遇到敌人就投降,汉朝吸取前三朝教训后,又开始实行分封,但这個分封前提是非刘姓不得封王,之后又有人们鼓吹的古今第一阳谋推恩令,杨同学,你怎么看这个推恩令?”
“鸡肋而已,王朝兴盛之时,有没有推恩令都一样,王朝衰败之际,又没有能力去限制诸侯。”
“不错!汉朝的政策虽然不错,但最后被外戚王莽篡权夺位,到了东汉,皇帝们则开始信任太监,但太监也绝非省油的灯,朝堂上被搞的乌烟瘴气,后面三国鼎立,进入到了魏晋南北朝。
唐朝时出现了节度使,结果造成了安史之乱;宋朝时重文轻武,严禁太监后宫干政,结果被外族所灭;明朝时期,明朝汲取了前朝的教训,加强对外族势力的防御,甚至将首都定在边境线上,实现了天子守国门。
结果内院失火,西北的李自成起义了。
清朝再次从这些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并且效果显著。
他们成功地压制了农民起义,使得社会稳定得以维持。
然而,他们却没有料到外国技术的先进性,最终在外国列强的打击下败下来。
当清朝的几十万大军面对拥有先进技术的两万列强军队时,他们力不从心,无法抵挡对方的进攻。
这些历史教训在我们这一代得到了总结。
我们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
杨兴武听到这番话,未曾想到历史还能这么解读。
底层百姓的生活从未改变,上下五千年,历代统治者的夙愿也终未实现。
“可惜,无论他们怎么总结教训,历朝历代也逃不过三百年的宿命。”
“是啊!都逃不过历史的宿命!”
杨兴武轻叹了一口气。
“杨同学,如果事情能改变那就努力去力挽狂澜,若改变不了,那便独善其身!”
赵晓雅看到杨兴武的情况,又劝了一句。
“我知道的,多谢赵同学!”
“还记得前天采访你时,那时你意气风发,这才几天却落寞许多,早日振作起来!”
“我会的。”
“那好,到图书馆了,我先回座位了。”
“好!”
杨兴武目送赵晓雅进入了图书馆,转身去了自己的位置。
坐在座位上,回想着赵晓雅的话,历朝历代不过三百年,老美立国已经二百年了,他们是不是到了王朝末期?好像有点像啊!
特别是在他那个时代,老美一直在走下坡路。
想到这里,杨兴武又有些兴奋起来。
再一想到赵晓雅所说的若事可为,那就力挽狂澜,若不行则独善其身。
他改变不了,独善其身说的轻巧,又有几人能做到,真的能独善其身,诸葛亮也不会星落五丈原了,铁榔头也不会放弃三倍的工资回国了。
归根究底还是热爱着祖国,哪怕天天说它不好,爱之深责之切!
哪怕明知道是个坑,多少人义无反顾的往下跳!
想到这里,心情复杂不已。
……
“兴武,你可真厉害,校刊上的采访说的太好了!”
“是啊!特别是那句建议不要建议,太有范了。”
“可不是!青春本就不该被定义,生活有多种选择,人各有志嘛!”
“对,兴武那句可以在图书馆里看书,也可以在未名湖练武,到了冬天还能在未名湖里滑冰呢!”
杨兴武在教室里上课,周三的采访已经刊印出来了,班长刘跃华领到校刊后,一个宿舍发了一份,不少同学在看到杨兴武的采访后,纷纷拿着校刊围着杨兴武追问着广交会的细节。
经济楼办公室里,余利民看着眼前的三名学生,欣慰不已。
从广交会回来的这半个月里,他除了上课外,一直都在忙碌。
终于闲下来后,他这才把杨兴武和韩文静还有胡志华三人找了过来。
“老师,你找我们?”
“对,你们仨完善后的报告我都看了,志华那个对于汾酒的包装建议,我看了觉得很不错,已经邮寄给了晋省那边的同志了,快的话这几天就有回信了。
你做的很不错!”
“多谢老师夸奖,这都是杨学弟想出来的主意,后面那个拓宽客户群体是韩学姐的主意。”
“好好好,你们都不错,你们仨合作之后的报告可是比咱们上个月开会的时候完善了太多了。
这就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不仅要竞争,还要合作。”
“知道了,老师!”
“嗯,文静那个建议对于原料矿石的管控这块儿,我看了你的分析还不错,特别是那个配售制度,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老师过奖了,配售制度是杨学弟想出来的,特别是针对某些科技前沿的稀土矿石这块儿。”
韩文静听到老师的夸奖,并未居功自傲。
“不错,不错!兴武做的很好,你们仨的建议我都上报给了相关部门,这几天开会的时候,就是在讨论这些东西,问题都不大,你们可以放心了!”
“真的?”
“对!如果采用的话,十月份的秋交会上就能看到志华说的那种汾酒了,你们可以期待一下!”
“太好了!”
“哈哈!”
余利民看着学生们的情况,心里很是高兴,但是在看到杨兴武的时候,发现他有些问题,一开始他没注意,随着聊天的深入,越发觉得杨兴武有些不对劲儿。
又聊了一会儿,余利民看了看墙上的钟表,开口说道: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你们回去吧!文静你留一下!”
“好的,老师!”
杨兴武和胡志华听到这话,纷纷告辞离开。
余利民等到杨兴武和胡志华走后,这才问道:
“文静,回学校后你们仨交集还多吗?”
“不多,除了上课的时候碰到会打招呼之外,最近这半个月也没怎么见,老师,是有什么事吗?”
余利民听到这话,眉头微蹙,难道是回来之后遇到的问题,忽然他想到了什么。
“我记得上次开会的时候杨兴武不在,志华说他是去老乡家了?”
“对,在天字码头遇见的。”
“哦,什么老乡?你说说看!”
“是杨学弟老家的人,听说是黄河大坝那边来的,那天中午我们仨跟着他老乡去他家吃了顿中午饭,他俩喝多了,下午才离开,后面还说走的时候再聚聚,那些人很热情,聊的也都是家里的事情。”
“当时的氛围咋样?有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余利民以为抓住了事情的核心,当即追问道。
韩文静听到这话仔细回想了一下,摇了摇头。
“没有!”
余利民听到这话有些疑惑,莫非真是最近刚发生的事情?
想到这里,他有些无从下手,刚想让韩文静离开。
但韩文静的一句话又把他的思绪拉了回来。
“老师,你是不是觉得杨学弟最近有些怪?”
“哦,你发现了什么?”
韩文静看到老师没有怪罪,大着胆子说起了杨兴武的情况。
“那天我们在他老乡家吃饭,老乡问杨学弟,家里的情况,杨学弟好像有心事,说了老家一切都好,只说了点大坝的情况,后面就没再说了。
虽然当时的气氛不错,但直觉告诉我,杨学弟有所隐瞒。”
余利民听到这话,感觉抓住了什么,又继续追问起来。
“还有吗?”
“有一点,之后的几天,杨学弟的兴致都不是太高,还很严肃。”
“好了,我知道了,这事儿你知道就行!”
“老师我知道!”
“那就好,你也回去吧!”
“老师再见!”
“嗯。”
韩文静走后,余利民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思索着什么。
过了许久,起身走到办公桌上,拿起电话,打了出去。
“喂,是小刘吗?”
“对,是我,你给我查一下黄河大坝那边的事情儿,还有杨兴武他老家那边的事情。”
“好,什么时候能给我?”
“行,我知道了!”
第二天下午,余利民正在办公室里写教案,听到敲门声。
“进来!”
“余教授,您要的资料。”
“好,你坐,我看看。”
“好!”
余利民接过档案袋看了起来。
“荒唐,可恶!这些尸位素餐的狗东西,就是这么对待人民的?”
刘志鹏听到这话连忙站了起来。
“余老,您保重身体,千万别生气!”
“你让我怎么不生气?还真是一副官老爷的做派啊!”
“余老,年初的时候,这事儿上面知道了,已经给他们做主了!”
“那叫做主?本来都是人家的东西,结果呢?哼,一群酒囊饭袋!”
“余老慎言!”
“慎他奶奶个腿!”
刘志鹏听到这话叫苦不迭。
自从接了这个差事,他查到资料后就知道要完蛋了。
余利民在办公室怒骂了许久,这才冷静下来。
“杨兴武的档案呢?我看看!”
刘志鹏听到这话连忙从桌子上拿起压在下面的档案递给了余利民。
余利民接过后看了看没发现什么问题,档案很干净,出身那栏看到了三代贫农。
这就让余利民觉得很不对劲,一个贫农的孩子,读书最快的捷径应该是上中专,而不是考大学,想到这里他再次问道:
“说说吧!杨兴武有没有什么事?”
“有,据小道消息说,杨兴武在初中的时候被人冒名顶替上了中专,之后他去读了高中。
高考前一个半月,因为吃不饱饿晕了,随后他开始卖青麦穗,家里收完麦后,杨兴武又让家里提前种玉米。
收完麦后杨兴武回到学校上课,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的时候,考了五百多分,最后考了全国状元。
省城和洛市的都人去给他报喜,之后冒名顶替的两人被关了起来。
明面上没有这个信息,但莪托朋友问了一下,确实有同名同姓的人进去了两个,后面洛市开始了专项调查,抓获了不少冒名顶替的人!”
余利民听到这话,档案上的问题,他终于明白过来。
没想到自己这个学生,如此多灾多难,倒现在还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也是难为他了。
再想到最近各种报社的指责,余利民越发担心起自己这个学生来。
“好了,我知道了,你去吧!”
“余老,您没事儿吧?”
“没事儿,你回去忙吧!”
“那不成,我下午没事儿,陪您好好唠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