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章 《一碗酥肉粉》的反馈(1 / 1)蒙哥马利卖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方德华看到的第一个反响是《一碗酥肉粉》。

这篇文章出现在周三的《桂省日报》上,他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不过心里十分高兴。

其实杂志社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一月刊才出没多久,就收到《桂省日报》电话,表明想转载这篇文章。

韦主编与谢编辑都认定此文能得到众多报刊杂志的转载,只是没想到这么快。

后来方德华才得知,原来是陆绍锦在私下帮忙牵的线。

他路过报刊亭时看到有《桂省文学》新刊,想到朋友方德华曾经在这上面发表作品,于是就停下来翻看。

打开目录就看到有“德华”两字,等读完作品之后,他为之感动,也佩服德华的才华。

等回到日报社,他找到主编并向他推荐此文。

主编看后立即拍板转载!

一是文好,二是积极向上,充满真善美,三是文中的背景就在省内!非常值得刊登!

于晓岚也没想到能那么快就在省报出现,周一刚找文化局局长谈,结果说是商量商量。

周三下午就来人告知此事已经拍板决定“全县推广此文”,尤以教育局、文旅局为重心。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方德华的大名彻彻底底响彻全县。

作为母校,竖县高中得到领导夸奖。

作为工作单位,图书馆收到表扬。

若是再早一年,说不定还能评上一个先进工作者!

---------------

《桂省文学》杂志社,主编办公室。

韦忠烨丢给谢东方一支烟,点燃后说:“猜猜下一個转载的是哪个杂志?”

谢东方接过烟放在脑后:“不猜,反正哪家转载都会标注转载自《桂省文学》。”

“你小子就是滑头!看最新一期的《今古传奇》了吗?”

“看了。这期德华有两本小说,只是他为何用另外一个笔名?五白这名字不知道有啥含义。”见主编不断吞吐烟雾,谢东方也忍不住点燃香烟。

“不清楚,你可以去信问问他。你注意到没有,他们已经从季刊改为双月刊。”

“你的意思是,因为德华的这部《诛仙》,他们就改刊?”

“没错。这仙侠小说虽然没啥深度,文笔也不咋滴,但胜在内容新奇曲折,肯定能大爆!160万足够他们吃好多期老本!”

韦主编即使不喜欢这种类型,但也不得不承认它的潜力!在一霎那间,都有种想开办一个通俗刊物的冲动!

谢东方点点头:“回头打探一下他们的发行量就知道。听说上一期就已经破了他们的记录,这期可能还要再破。”

“这小子,真想关他小黑屋,让他好好写文学!写啥通俗小说,真是浪费天赋啊!”韦主编摇摇头。

“主编,德华不是还有另一篇小说吗?省里也有好几份通俗刊物。”

经谢东方这一提醒,韦忠烨反应过来:“行,我跟他们通通气。嘿嘿,卖个人情。”

这两年,《金田》、《柳絮》、《小说报》、《西江月》等杂志因连载通俗文学作品,销量早就将《桂省文学》抛在身后,跻身百万的刊物。

---------

又过几天,读者的反馈也陆续开始。

谢东方再次美滋滋的坐在编辑室里拆信,不时朗读两句读者的夸奖。

这期的主打小说得到读者们的一致好评,尤以中年读者的反响强烈,纷纷表示一边看一边流泪,极为感同身受!

“小时候家境不好,只有逢年过节才吃上一口肉。那时候非常羡慕能有肉吃的城里人。一年我的生日,爸爸特意为我进山打猎,虽然得到一只兔子,但也不幸受伤。”

“我妈妈就是这样的人,自己舍不得吃,但经常将好吃的留给我。现在生活好了,她还是保留着这一习惯。”

“我拿着此文读给我妈妈和女儿听,我们三人都忍不住落泪。温馨之中充满积极,值得每年都品读一次!”

“若不是从小得到乡亲们的帮助和鼓励,我可能也进不了大学教学。”

“作者以丰富的阅历,细微的洞察力,将一个平淡的故事写得感人至深,写作功力深不可测!”

“小时候的味道是如此美味,因为它注入了感情、善良,还有期待。”

“作者是竖县人吗?我看着这里面的情形非常熟悉,不知道里面说的粉店是不是我经常去吃的哪家?”

……

看到这个来信,谢东方突然想到:莫非真有这家粉店?

心里被勾起嗦粉的欲望。

这些寄来的信件中,不少是直接寄给方德华的。

随后的半个多月里,编辑们发现这期的读者来信比任何时候都多。

直接标明寄给作者的信超过任何一期的作者。

谢东方干脆攒下这些信件,到时候再一起寄给方德华,给他一个大惊喜!

几天过去,杂志社再次感受到小说的影响力。

发行部的编辑反应,各地杂志几乎销磬,要求加送。

“主编,要不要加印?”

自从销量稳定之后,每一期杂志都有点库存,万万没想到这开年红给人的惊喜那么厉害。

“加,”看着同事们的期待,他咬咬牙说“再加印两万本!”

等同事们走后,他才拿起本期杂志到隔壁作协晃荡。

---------------------

在的时间里,杂志社陆续接到其他省份一些报刊的转载邀请。

“铃铃铃!”

一天,编辑室的电话响起。

“喂,你好,《桂省文学》杂志社!哪位?”

“你好,我是《读者文摘》编辑肖扬。我们报刊想转载贵司一月刊上的《一碗酥肉粉》,希望得到贵司的允许。”

“肖同志你好,我叫谢东方。转载没问题,回头发一份转载申请函过来就行。”

“好。你们这一期杂志内容非常棒!”

挂完电话,谢东方立即跑进主编办公室,高兴的说:“主编,《读者文摘》来电话了!”

韦忠烨脸上堆起笑容:“淡定,意料之中的事!”

一个月后,杂志社终于收到大刊的转载邀请。

此次是《读者文摘》!绝对的大刊!

1983年的发行量就突破136万!

这将意味着作者将会走出桂省,为全国读者熟知!

隔两天,编辑室又接到《青年文摘》打来电话,同样是转载请求。

《青年文摘》一样是大刊,1984年的发行量突破百万。

“哈哈,主编,咱杂志一月刊大出风头啊!”

“以后等德华成为大作家,谁也不敢否认这是由我们杂志社一手挖掘的。”

“我看今年的短篇小说奖项很有戏!”

一想到自己手下出现一篇十佳短篇小说的作者,两人就兴奋不已。

-----------------

竖县高中,高三(1)班,晚读课。

刘国强站在门口,静静听着台上的女生朗读《一碗酥肉粉》。

当爱人李丽媛拿回杂志之后,他就意识到这篇文章的潜力。

这种平淡的温馨,又充满向上的力量,正是这个时代大多数普通百姓的写照。

所以在他拿到杂志的第一个周日晚读课上,他就请同学们朗读。

台上女生眼睛逐渐湿润,声音也渐渐哽咽,台下亦是如此。

一些女生更是忍不住埋头耸肩。

听着教室里淅淅沥沥的哭声,刘国强上讲台说:

“这个小说的作者是你们都认识的人,也就是你们的学长方德华。他通过这个小说告诉我们,困难和挫折是常有的事情,但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要学会坚强面对生活的不幸,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命运,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用关爱和尊重去温暖他们的心灵。”

听到作者是方德华,学生们的声音小了许多,纷纷露出震惊的表情。

一想到学长那变态的成绩,大家又露出不愧是学霸的表情。

刘国强看大伙心态平静些许,开始布置作业:“嗯,这周的作文题目就是读后感,周五之前交上来。”

作为方德华的前班主任,他的动作很快。

其他班级等到教育局发来通知,才开始学习这篇文章。

一时间,全县中学都认真阅读此文,在校生闻之泣下。

“方家粉之都”也随之得到破天的曝光度,成为刻在他们记忆中的美味!

复读班里的男生们怎么也想不通,《精武英雄》小说的作者竟能写出如此温馨感人的文学作品。

一边是通俗小说,一边是传统文学。

最后只能归结于天赋。

陈永满更是带着一种特别的情绪写作文。

心想,幸好这文章还不会出现在试卷上,要不然我肯定拿题目去问德华,嘿嘿。

文化馆更是直接举办一期以“温馨与爱”为主题的文学主题展,将它与《背影》、《回忆我的母亲》和《项脊轩志》等名作一起展示,还特意邀请方德华作为首日嘉宾,但被他谢绝了。

旅游局根据小说的内容,直接将酥肉粉列为竖县的特色之一。

若是有人质疑,直接将小说亮出。

-----------------

随着省报的报道,方家粉之都的名气在桂省一下子打开名气,纷纷记住这家充满人情味的粉店。

许多读者认为这家粉店是小说的虚构。

也有好事者,趁着出差亲自实地考察,意外发现居然真的存在。

味道也如同小说里描绘的那样,让人回味无穷。

等好事者回到老家、单位,就开始吹嘘所见所闻,并表示这酥肉粉果然名不虚传,你们要是吃到就懂的。

听众半信半疑。

其后,随着《读者文摘》和《青年文摘》转载,《一碗酥肉粉》出现在全国读者的面前,赚足了文学爱好者的眼泪与感动,“德华”这个作者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他们看到作者介绍上写的18岁时,更加觉得不可思议。

一时间,全国读者都知道桂省出了一个18岁的作家新秀。

同一时间,酥肉粉在全国各地大火,华南几省就不用说了,传统美食。

其他省份的家长纷纷尝试制作酥肉,只因为孩子看了文章后,纷纷嚷着要吃一碗酥肉粉!

一些作家对此文的评论也陆续见报。

比如,陆老就亲自撰文:

“简洁的文字,平淡的生活,真挚的情感。作者德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出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坚韧与温情。一碗酥肉粉既是美食,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华夏民族的特性。”

其他评论家认为“此文是1985年的惊喜。它用平淡的故事向我们展示母子三人在困境中努力奋斗,最终战胜困难。其中让莪感动的是路人对于母子三人的关怀与帮助。这让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力量。”

--------------------------------

年前的一天,带着墨镜的张旭突然出现在方德华面前,给了他一个大惊喜。

由于他不小心透露与作者认识,被报社派出协助记者进行热点采访。

“这是我们绿城晚报的记者,甘相文。”

在他旁边是一个身材魁梧的男记者,带着鸭舌帽和眼镜,肤色黝黑,镜片下的眼神犀利而敏锐,仿佛能洞察人心。白色衬衫搭配深色的西裤和皮鞋,胸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显得非常专业。

这次前来主要是对作者进行采访,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顺便再看看小说里的粉店是否存在。

“作品其实是在笔会上诞生,我和……”

方德华将两人请入图书馆,稍微相互介绍一番,就到里面书架旁与两人聊起来。

“故事里的老板有原原型,他是方家粉之都的厨师。其余的都没有原型。母子三人的故事是源自于以前听闻说的助人故事,我是正好将其与时代结合一起进行创作。”

“粉店当然存在,而且味道保证让你满意。”

听方德华夸夸而谈半小时后,甘相文又去采访图书馆四人以及高中母校的老师,了解更多作者的信息。

最后才跟他一起去品尝酥肉粉!

一口下去,不枉此行!

张旭一个劲埋怨上次没带他们过来品尝!

吃完后,对着饭店、酥肉粉以及方兴伟一顿乱拍!

等几天后方德华看到采访报道,才发现自己被夸得就像一个天才少年!在图书馆捧着书看的样子格外年前帅气!

采访中道出方德华的悲惨身世,与他一路出色的学习成绩形成强烈对比。再到高考的悲情,又与他成为作家形成反差!

不过记者也指出,作者似乎有借小说给方家粉之都打广告的嫌疑,即便它很美味,可能是桂省最好吃的酥肉粉。

一时间,省城人民都知道小说的粉店乃真实存在。

周末的跨城美食之旅顿时开启。

方家粉之都的客流量逐渐变大,让人喜不自禁。

等方德华后知后觉发现方家粉之都的影响力时,连忙让是十三公派人去申请商标!

接着感慨:若是在后世,凭借着这个品牌影响力,就能收割加盟商!

另一个意外之喜,就是记者在采访中曝光了“图书馆捐赠”、“援助”计划。

这是馆长有意道出,不是为了政绩,而是为了增加图书。

民间捐赠的图书随之而来,每个人捐的不多,但积累起来也是一个客观的数字。

随着事件的发酵,一些企业也参与进来。

图书馆收到的书籍大增!

援助计划持续且快速进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