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君臣之间的互相暗示
薛家皇商的身份是这次大做文章的关键,皇商犯法,处罚即可,薛家认罚,交议罪银子,一套流程下来,其他的都该过去了。
但是个别官员做的事情,实在太下作了。
不但伤及了薛家的根本,还伤及了皇家的颜面。
方颂以惊闻皇商薛家生变】开头,以呜呼哀哉,薛家之破,天家尚且不能护其周全,余者如何?】为结尾!
贾琏看罢,拍案叫绝,这哥们是懂行业痛点的!
奏折递上去之后,承辉帝很认真的看完,沉思不语。
薛家起于为太祖经营,祖上是太祖身边亲信之人,属于家奴。
后太祖开恩,赐了身份,得以做大。如今顶着一个皇商的身份,成了被杀猪的对象,皇帝的脸上确实不好看。
承辉帝立刻把宁克给叫来了,奏折就差甩他脸上了,语气生硬:“自己看!”
宁克看完后沉默不语,承辉帝瞪眼问:“怎么不说话?”
宁克:“微臣无话可说!”
嗯?居然不自辩?这……。】承辉帝心念一转,觉得事情不对。
“爱卿先下去吧!”承辉帝没有继续追究,他还是了解宁克的。
等宁克退下,转过头,承辉帝叫来裘世安:“去查一查究竟!”
裘世安一看奏折:“不必查了,如果是户部的官,应该是那几个宗亲在做手脚。”
大周是不限制宗亲为官的,只不过这宗室里头,人才稀有。以户部为例,七八个宗室在里面,都是荫官。没一个正经科举出来的。
这些人的官不大,但管的事情很要紧,比如库房,后勤之类的部门。
平时没事的时候,这些人捞一点,改善家庭条件,承辉帝是当真看不见的。
现在被弹劾了,还是那种用龌龊手段杀猪的行为,那就很难当做看不见了。
“去,传忠顺王!”
忠顺王也是无妄之灾,到了皇帝跟前,被他劈头盖脸一顿臭骂,然后把奏折甩他脸上:“看你管的宗室!都干了点啥?”
忠顺王捏着鼻子承受了成吨伤害后,总算是知道原因了,认真的看完后,一时也是很无奈。
宗室嘛,有本事没本事的,生活上都要讲排场。这习惯的时间长了,手头紧是很正常的。
说实话,这帮人除了宗室的身份,真的没啥可拿的出手的。
“皇兄恩赐了一个联合经营的玻璃买卖后,大家伙的日子算是好过了许多。此事,还是夏家的跟脚,他们几个也许并不知道究竟。”
重新获得了承辉帝的任用后,忠顺王可谓小心翼翼,他还是挺护着宗室的,因为他知道,皇帝也很在意宗室,过的太差了,皇帝没脸。
所以,他没跟着破口大骂,也没推卸责任,而是先给宗室们开脱。
“是夏家的问题?”承辉帝其实不信他的鬼话,但是怎么说呢,有个能为宗室开脱的理由,那就足够了。
“确实如此,毕竟薛家的银子,那是夏家的闺女搬家去的,夏家拿银子孝敬宗室,也是为了自家的买卖。”
忠顺王一看摸准了脉门,立刻顺着这个思路继续解释。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这等妇人,恨不得把夫家搬空了,不守妇道,可恶。”忠顺王又加了一刀。
承辉帝稍稍沉吟:“不要妄下结论,先去问问清楚!”
摆摆手,打发了忠顺王,承辉帝的气也顺了一些。宗室的事情始终非常头疼,主要是没有出色的人才。
皇室不禁宗室做官,也不禁宗室出来做事,做买卖也不禁,没出五服的每个月也有禄米,这已经很宽容了。
可是怎么说呢,可能是皇帝一脉,夺了其他宗室的灵气,这帮人总之就是没啥出息。忠顺王都是好的。
身为皇帝,也不能不管宗室,那是要被民间戳脊梁骨的,但是他们这事情做的太过分了,也不能不处置。
承辉帝一时半会没想好,到底该如何处置,只能先看看。
无论如何,还是要给他们找一条出路。
说起宗室,承辉帝还是有点生气,皇家军校招生,宗室给了十几个名额,结果送过去的全是纨绔,根本熬不住军校的训练艰苦。
一个月的时间,跑了个就剩下一根独苗。这帮人就一句话,养废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类似的情况不是个别,而是一大片。几代皇帝的安排下,好七八十号宗室在各个部门一些不要紧的位子上做官,都不大,七品到头了。
这帮人但凡能做的出色一点,皇帝都有脸给他们升个官啥的,结果是一个都没有,每次出问题,他们都跑不掉。
毕竟说是不要紧,实际上这些职务都有个特点,管实物。
前一阵子,盯上研发司的事情,就有宗室在背后推波助澜。说句不好听的,研发司太适合宗室来经营了。
如果交给宗人府来运作,二十年内,承辉帝都不要为宗室的生活质量担忧。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在贾琏手里兴旺发达的研发司,到了宗室的手里,十有八九成为富了几个人的买卖,底层宗室,跟着喝汤都够呛。
正是因为太了解他们了,承辉帝才不支持他们的举动。总不能培育一块肥肉,你们就分一块吧?
思之再三,承辉帝还是叫来裘世安,让他去传贾琏。
贾琏来到后,承辉帝开门见山:“户部几个宗室,折腾薛家的事情,你知道吧?”
贾琏点点头:“微臣知道!”
承辉帝满意的点点头:“你不错,顾全大局。只是宗室的问题,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军校生给了名额,就剩下一根独苗还在里头。宗室不出人才,这是问题的根本。前明有宗室带来的巨大负担,本朝已经在极力不免了,却依旧很难一劳永逸。”
贾琏明白皇帝的意思了,只能先安危他:“陛下,人和人不一样,这里头有生下来就不一样,还有父母和家庭环境影响的不一样。以微臣之见,还是要抓教育。宗室也好,庶民也罢,这一辈子吃不了读书的苦,就得吃别的苦。陛下应该集中资源抓教育,搞好教育,人才便是有源头的活水。”
承辉帝听着有点不高兴,摆摆手:“那都是后话了,眼前的事情先想点法子。”贾琏明白了,点点头:“办法有,朝廷出船,他们自己出本钱,出去跑海贸呗。南洋太远,不愿意冒险,那就跑东瀛和朝鲜。还可以跟着出张家口,做点草原的买卖。再不济,去辽东权几块地,租人种也好,自己种也行。总而言之,不想吃苦,坐家里等钱从天上掉下来,没那好事。”
听到贾琏没提辽东的商路,承辉帝知道他的意思,那是东平王势力的命根子,去辽东经营买卖,那真是会遇见马贼的。
“朕寻思,口外也好,关外也罢,搞一个经营的牌照,无牌经营,官府可以彻查。”承辉帝动了歪念头。
贾琏一听这话,立刻拦着他:“陛下,您为宗室好的心思,微臣能理解,这么干,后人就只会骂您一个。”
承辉帝勃然色变,怒视贾琏:“贾不器,好好说话。”这也是痛点来的,毕竟是个皇帝都在乎身后名。不然哪来的那么长的庙号。
贾琏一点都不担心,不紧不慢的解释:“陛下,按照您的思路,限量发牌照。好,宗室拿了牌照,会自己去跑商么?肯定是租出去挣钱了。呆家里多舒服的,谁乐意出去风餐露宿?运气不好还要遇见马贼,性命不保。商人租了牌照,这本钱怎么回来?只能在买卖上做手脚,夹带走私,偷税漏税,亏的是朝廷。更有甚者,不能合法经营了,铤而走险,或为盗贼,或行走私。”
“屁话,朝廷不限制牌照,商人就不走私了?偷税漏税,是商人的恶习。”承辉帝找到了漏洞反击贾琏。
贾琏心说,您是不知道某个时期批条的威力。那真是,有条子,有货物,没条子,都白扯。多少人就靠倒腾批条,都挣老钱了。
“陛下,您心里应该很明白微臣的意思,朝廷不该为宗室养闲人。否则,与前明何异?”
承辉帝的坚持给贾琏一句话打穿了,气急败坏的四处找东西,要砸着孙子。
贾琏依旧笑眯眯的:“陛下,要不微臣站近一点?”
承辉帝破防了,挥手道:“滚蛋!朕不想看见你的脸。”
贾琏笑嘻嘻的告退,出来后不禁长叹一声,生怕别人没看见一样。
君臣之间的交流,并没有那么简单,薛家的事情也算事?
其实承辉帝许诺一个乡试主考的身份时,贾琏就猜到了一些皇帝的真实想法。
一任主考下来,多半贾琏要外放了,不论去哪,京城的一摊子事情,肯定都得交出去。
所以呢,贾琏再三躲闪,最后逼着说出朝廷不该为宗室养闲人】的话,就是最严肃的回答。
闲人是个好听的说法,废物才是真相。
别的地方贾琏不知道,贾府里头的宝玉,不就是个废物么?
废物的特点是啥?没有责任感啊,只想着自己过舒服日子。
说起来,按照朝廷的制度,每个宗室都该有使命感的。现实就是养了一堆废物。
贾琏的意思,研发司可以交出来,但不能交给宗室,交给宗室必定就废掉了。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贾琏或许会放弃外放的机会。因为他太知道,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变化。
薛家的事情,最终如何处理,承辉帝没有给任何明示。
忠顺王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反正先拖着再说。
两江总督的公文在二十天后送到,处罚非常的严厉,需缴纳五十万银元的议罪银子。
处罚下来后,市面上到处都看到了薛家在卖产业,一些人打定主意,抻着薛蟠,低价入手。
没曾想,只听到雷声,不见雨点下来,薛家把议罪银子都交上去了,也没见薛蟠出来求爹爹告奶奶的卖产业。
前脚薛蟠交了议罪银子,后脚就一份状纸告到了顺天府,顺便还给夏家送了一份休书,说明了休妻的理由。
薛蟠的诉求很简单,拿走多少银子,还回多少,并给与相应数字的赔偿。
就是说,夏家拿走薛家十万两,那就得还二十万,而且夏金桂还被休掉了。
这样的要求,夏家怎么可能答应,自然是全力反击。
这个案子是顺天府接的,府尹拿到状子的时候,冷汗都下来了,还不能不接。
好在顺天府有靠山,府尹立刻去了亲王府,求见李元。
李元这一趟陕甘巡视下来,整个人都变黑变瘦了。
气质也变得的沉稳了许多,见了府尹,得知了细节后,李元干脆的拒绝:“该怎么判,就怎么判,找孤作甚?”
这话有点不好听,意思就是,朝廷任命你为顺天府尹,你有事情就推给我,要你何用?
话是不好听,但是顺天府尹还是得了话的,出来后大肆宣扬,二殿下的原话如何。
只能说,李元修炼的还不够,被府尹小小的坑了一下。这事情要是放在以前,李元肯定不介意的,现在嘛,等着吧。
顺天府这边当天开堂,当天审问,当天判决。
不快不行,慢一点都怕节外生枝。
结果自然是驳回了薛蟠的部分诉求,只要求夏家归还十万两之后,赔偿一万两。
夏家反诉薛蟠无理由休妻,两边又对峙了一场,最后府尹判决,休妻是家事,薛蟠只要有合适的理由,就能休妻。现在看实际情况,薛蟠的理由是充分的。首先是不孝,夏金桂屡次顶撞薛姨妈,这理由就够了。加之薛蟠出事后,夏金桂没有留在家中等候,而是回了娘家,这就是人尽皆知的罪名。府尹判决后,案子倒是可以继续上诉大理寺。就看夏家的选择了。
夏家当然不服,回去之后,继续各种找关系,希望能打赢官司。
不过夏家很快失望了,非但没有人帮忙,反而不断的接到暗示,你赶紧认怂吧,不然后果更严重。
银子出去几万两,事情是一点都没有转机,就得到了几句还算有良心的暗示。
夏家的心彻底凉了,没有继续上诉,而是真的再卖家产,先把薛家的银子还了。
当然这个卖家产,就是给人看的,夏家还是能拿出银子的,只是不敢直接拿出来。
遮遮掩掩的并没有用,随后夏家又经历了一系列麻烦,又被迫拿出了几十万两银子,才算勉强度过难关,这都是后话了。
薛家这边,一个新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宝钗答应的事情,该如何面对王熙凤,谁去说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