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3章 主考乡试(1 / 1)断刃天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73章 主考乡试

“定价太高了,再低一点。”贾琏瞅一眼,给出个决定。

“五百文一本已经很低了,再低就要亏本了。”贾蓉解释道。

贾琏摇摇头:“没指望这些书能赚钱,重要的是传播知识。”

对此决定,贾蓉自然无话可说。

回家,好好泡个澡,浑身舒坦了,开始躺尸。

这年月出门很辛苦的,即便是坐船,坐轿子,也辛苦的很。

想想上辈子年轻时候外出求学,一个人坐绿皮火车,三十六个小时啊,那真是一条命差点送里头。

贾琏是乡试主考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令贾蓉猝不及防的是,《贾氏实学系列的书籍,瞬间卖爆了。

用秀才们的话说,抢不到,根本抢不到。

谁能想到贾琏做了主考呢?考生自然是要了解主考的学问以及喜好。

万一一篇文章写完,主考看了一眼,啊,居然一点贾氏实学的内容都无,差评。

运气好点的,前三名没了,运气差的,直接落地了。

讲真话,这事情贾琏也没想到,好在这书是雕版印刷的,随时找出雕版来,印就是了。

热卖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紧急加印的五千套,全都卖完了。

贾琏这套丛书有一点好,那就是重应用,实验内容多,只要认真读了,总能学到点东西。

乡试前三天,贾琏就被龙禁尉带走了,关进贡院内,一同被关的还有二十几个人。

作为主考,贾琏住的单间,副主考孙灏以前不认识,交流之后知道,他是礼部右侍郎。以前确实没啥交集,户部兵部督察院,贾琏都挺熟悉的。

考题呢,贾琏出策论的第一题,也就是家国天下,孙灏出了一题,剩下的都是其他考官临时出的。

有没有预先想好,这不存在的,贾琏之外,谁能做考官,都是当天通知,当天带走。

科举的内卷程度,远高于高考。

整个直隶和顺天府,一共五千考生,其中顺天府占了一半,直隶占了一半。毕竟京城的人口多,顺天府之下十几个县呢。

时间到,开龙门,贾琏坐在门口,看着考生接受检查入内的过程,不禁感慨,当年的自己。

科举搜身很严格,当然也要看时候,看地方,看考官。

明朝出现过一次乡试,具体那个省忘记了,变态的主考要求考生脱光了检查。

真就是让秀才们颜面扫地。怎么说呢,逻辑是这样的,只有在他们考中之前狠狠的羞辱,他们考中了才会珍惜。

贾琏要求没那么高,就正常的检查。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终于听到一声喊:“时间到,关龙门!”

沉重的大门,临时上的油,却依旧艰涩,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贾琏不紧不慢的回自己的单间,先睡一觉再说,早晨起来的太早了,换了地方睡觉,就是很难适应。

这些天,不单单的折磨考生,考官也被折腾的够呛。

尤其是这些考官,好多都是老登。像孙灏,六十岁了,这辈子怕是没机会再进一步了,选他做副主考的意思很明显,给贾琏做背景板。

其他的考官也都差不多,平日里都是一些不得志,年龄较大,没有多少上升空间的官员。

贾琏在这群人中间,就非常的醒目。也没谁敢跟他倚老卖老。由此可见,布置这一切的人,是何等的煞费苦心。

第一场考完了,学生们退场,考官依旧关里头,改卷子之前,贾琏强调了一句:“家国天下为题,内含治国理念。各位谨记,凭他写的如何换团锦簇,都不能离了这条宗旨。”

很多书上的内容,完全就是个人理解,儒家的学问,无论如何发展,如何容纳佛道思想,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着入世治国展开。

准确的说,是治民。

儒家大体上是主张愚民政策的,这个政策的目的,就在于垄断知识,进而垄断话语权。

都是人,都是一张嘴巴,说话有人听与没人听,完全是两回事。社会一旦进入了阶级高度固化的阶段,玩法都是差不多的。

现代社会教育普及了,于是玩出了快乐教育。

对于孩子而言,学习的过程注定是不快乐的,搞快乐教育的目的何在,不是一眼见的东西么?

可怕的是,当初简中互联网上,快乐教育的呼声,甚嚣尘上。

很多事情的看上去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一辈子接触的最牛逼的人物,可能就是你的大学老师了。

这就是现实!

这个时代没有搞普及教育,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读书的成本太高了。

经济欠发达地区,真就是一家人供一个读书人,多数家庭还供不起。

贾琏作为主考是不参与阅卷的,而是在阅卷的地方溜达,不时的拿起一份落卷看看。

主要是看第一题的内容,转了一天下来,没有发现问题,说明这些考官做手脚的概率不大。

包括孙灏在内,这些考官其实都挺感谢贾琏的,如果不是他做主考,大家都未必有机会来做考官,须知这是一份成绩,没准因为这个,仕途最后一站还能往前拱一拱。

三场考试下来,贾琏关注的就两点,一个是算经的考试成绩,数学好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就强。这点毋庸置疑。

不客气的说,数学是最考验智商的。

ps:本人高中数学成绩很差,智商平平。

今年的算经考试,居然出了两道立体几何的题目,这让贾琏大为惊讶。当年他读书那会,被立体解析几何折磨的欲死欲仙。

贾琏还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铅笔在算经考试中广泛的应用了,惊讶之余才想起来,这玩意是自己让工匠做的,挣的钱都进了研发厅的账户。

那没事了!

只要是贾琏出品的铅笔,价格就一定不会太高,铅笔的出现,无疑降低了读书识字的难度。

用毛笔写字和用铅笔写字,难度不是一个等级的。卷子全部改完后,前十名的卷子被送到了贾琏面前,贾琏没有搞独裁,而是把几位主要考官都叫来。

先看卷子,主要就看第一题的策论,然后看算经成绩。算经成绩低于八十分,不得进前十,这是贾琏安排的,其他人并无异议。

看卷子的时候,贾琏差点以为,这帮人为了拍马屁,按照算经成绩来排名了。

前三名的算经成绩,居然都是满分。看了文章才知道,人家真不是拍马屁,这三人的文采不说,核心思想扣的死死的。

所谓家国天下,最终版本就是治国如何。儒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治国平天下。

难怪这帮考官不反对他的观点,其实大家的认知没啥差别。

前三名还是有区别的,第一名以孔子为例子,东游宣传治国理念,虽然没能得到君主的认可,但是培养了足够多的学生。后人在圣人的思想引导下,实现了圣人未竟之伟业。所以,理学半圣朱子发出了呐喊,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至于治国如何,这位的阅历不足,只是紧扣仁政。

嗯,大错没有,文笔上佳,贾琏觉得比自己要好。

第二名则是围绕孟子展开,也少不了取义成仁的理论,大概意思就是民贵君轻。当然他理解的民和贾琏理解的民,是不是一个东西,不得而知。

第三名在贾琏看来最为有趣,他居然是荀子的思想。嗯,关于荀子,大家自行百度。

贾琏看的津津有味,其实看试卷能发现,学生的阅读面,很快贾琏又看到一个主张管子思想的。

说实话,给贾琏看笑了,这帮读书人真有趣,居然一个完整的朱熹门徒都没有,前十名里头,除了第一名拿朱熹做了文章,其他人宁愿用王阳明的思想,都不愿意用朱熹的思想。难怪书上说,理学到了明朝中期,如果不是官学,有被淘汰的风险,没啥人信了,科举真就是敲门砖。

“看完了,本官没问题,各位,可有什么问题?”

贾琏也懒得去彰显主考的权利,无论谁中了解元,都是他的门生。调整名次,没啥意义。

众人都没意见,就在贾琏准备拍板,张榜公告的时候,一名考官举手道:“下官有点异议,这份落卷请大人一阅。”

居然是落卷有异议?贾琏也来了兴致,伸手拿过卷子,仔细的看了看。

看了一会就知道为何被落卷了,这家伙的文笔确实很好,但他是杨朱门徒。

在理学为官学的前提下,他居然高举杨朱的旗帜,不能不说勇气可嘉。

嗯,杨朱的思想,用现代一点的词汇来解释,极端的精致利己。

这个人是这么想的,还就这么写在卷子上了,可见他是真信。讲道理,其他考生学朱熹的思想,未必信。因为考试需要而学。但是敢在乡试里面用杨朱的思想,就是一定是他的忠实门徒。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信杨朱也没啥大不了的,不过你这毫不遮掩的摒弃理学,过分了!

贾琏在宣传贾氏实学时,都要挂羊头卖狗肉,套一个格物致知的皮。

杨朱的“贵己”思想,说的严重一点,无君无父啊。在理学的主战场写这个,确实比较能作死。

看完之后,贾琏放下卷子,问那位考官:“阁下的意思如何?”

“下官的意思,应该发文一份往该考生所在的县学,废了此人的功名。如此无君无父之徒,不配读圣贤书。”

好嘛,这位是要给棺材板顶上钉子。

贾琏一番沉吟后淡淡道:“不必大动干戈,我相信任何一位考官,都不会录取他为举人的。不能因为一条狗对你叫了,你就一定要打死他。就这样吧,拆封!”

拆封条的时候,贾琏很好奇,潘又安有没有中举。

因为是糊名制度,贾琏真没给他走后门,顶多就是暗示了迎春两句,迎春是否领会告诉了司琪,潘又安有没有领会,那是他的事情了。

如果潘又安落第了,贾琏也不会做任何事情。只能等下一科了。

最终的名单出来了,今科中举者一百三十零八人,潘又安排在倒数第三。

贾琏特意拿了他的卷子看看,这厮也没跑题,围绕中庸来阐述他的理念。

不客气的说,他的文笔要是再好点,算经成绩再多几分,排名要高一些。

潘又安中举了,那就行。不枉自己特意去迎春那两回,闲聊时含蓄的提了家国天下,以及当年自己算经满分的事情。

至于司琪和潘又安的未来如何,贾琏真没在意。只是话怎么说呢,哪天司琪哭哭啼啼的,搞的迎春来告状,贾琏肯定要收拾潘又安,区区举人!

张榜了,贾琏也看到了今科顺天府解元的名字,张阀。就这名字,父母对他的期望还挺高呢。

张榜的过程,贾琏就不去掺和了,他去了皇宫,给皇帝交差。

因为司琪的缘故,贾琏回家后,特意去了迎春处,司琪果然不在。

迎春还酸了一句:“要做举人太太力量,我这小庙容不下她了。”

贾琏哈哈大笑,知道迎春在为自己的婚事阴阳呢。

“等我让人去绑一个举人回来给二妹做夫婿!”

迎春啐了一声,扭头羞涩。

贾琏心道,举人么,回头看看。

你还真别说,鹿鸣宴上,贾琏看到一个年轻的举人,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

贾琏特意走到跟前问他:“你叫什么,多大了?”

“回恩师的话,学生糜杰,及冠之年。”这位是娃娃脸,看着小,居然与贾琏是同龄人。

糜杰其实也挺晕乎的,他又不是排名前十的考生,意外的主考主动找他说话。

贾琏仔细的看看他是穿戴,不像是服众富庶的家庭出来的。

默默的记下他的名字后,贾琏回去让人去调查,结果这位真就没说亲。中举之后,倒是有人来说亲了,被他一一回绝了。

糜杰家境确实一般,父母虽在,却有四个哥哥,为了供他读书,三个哥哥都没娶亲呢。

再仔细调查后发现,糜杰中举之后,并没有像其他举人那样,接纳了别人的土地挂名的举动,只是接纳了一点族里土地挂名。

从这点看,这一家人比较老实。

贾琏果断出手,让赖大出马,去了一趟糜杰家里。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