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4章 真高手(1 / 1)玉剑仙泰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苏勖眉头微微皱起:“殿下如何得知?”

“五弟跟阴妃说,阴妃又跟阿娘说的,是真是假我也不知。”

苏勖脸色渐渐沉了下去,难怪好端端会发出这篇文章,原以为是利用这个收拢民心。

‘不行!得尽快回长安,太子必然还有其他阴谋,魏王怕是躲不过去。’

李恪就是要让苏勖着急,只有急着回去,那些读书人才会不经过仔细审核。

这些宣扬邸报的读书人不是李恪的,而是李承乾的,他不会随意应下。

这些读书人便是杜荷利用京兆杜氏名头招收的读书人,他们最终的去处是各地方宣承司。

李承乾对于这些人寄予厚望,三教之争这些人也是他最重要的力量。

弘福寺内,李承乾终于见到这位名留青史的玄奘法师。

作为唯识宗的创始人,四大佛经翻译者之一,玄奘对于佛学理论达到恐怖的境界。

“贫僧玄奘拜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回了一礼,随后指着身下两个蒲团笑着开口:

“法师,我们坐下聊。自从得知法师的情况后,一直想着什么能见到法师。

今日能够得偿所愿,也算是上天庇佑。”

见李承乾坐下,玄奘双手合十缓缓坐下:

“贫僧愚钝,不知太子殿下此来所为何事?”

“也不怕告诉法师,我希望法师能够让佛陀真正的意思告诉世人。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好;六道轮回也罢,都不过是佛陀普度众生的手段。

而如今佛教以此手段为主,愚弄百姓,让百姓只知为善以期下一世,却不知佛性自足,人人都可在此世超脱。

如今大多百姓就像孔子所言之乡愿,只知做好人,却没有真正的善恶观念,没有任何原则。”

“乡愿,德之贼!”

玄奘一脸平静:“不仅仅大唐,天竺国百姓亦是如此。

佛教用善报和六道轮回宣扬佛经,是希望百姓心存善念,以此明白佛陀之心。

然而修行太苦,世间太苦,人又有惰性,自然会演变成如今样子。”

“易言物极必反,上天又安排法师出世,我觉得大唐风气到了该变的时候。

坐禅坐不出菩萨,闭关闭不出仙神,读书读不出君子。

释迦牟尼不是坐着证得佛陀,老子也不是终日闭关而得道,孔子更是周游列国。

修道也好、修佛也罢,总要在事上练,在红尘之中修。

佛教有五欲之乐,财、色、名、食、睡,此五欲乃执取之乐。

想要脱离世间之苦需先放下此执取之乐,然而未曾拥有过,如何可知自己是否放下了?

我希望大唐百姓都能够知道,想要证得菩萨果位,一点点懒惰都要不得,必须要从事上练才可。”

玄奘拿出念珠在手中转动:“以地狱惩罚恶人,以天人道奖励善人,此乃教化之举。

太子殿下,你想让百姓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此有悖于历朝历代帝王,哪怕陛下也不会同意。”

“若愚民之举可以长治久安,让大唐千秋万代,我也愿意如此做。

可历朝历代已经证明,百姓并不愚昧,愚民最后被愚的只有帝王。

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让天下都知血脉不是问题。

司马氏当街弑君,让天下都知君为臣纲是无稽之谈。

大唐需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真正收拢民心之路。

而在此之前,佛道儒教化之法必须要改,恳请法师能够帮助大唐。”

“贫僧不知该如何帮助大唐。”

李承乾嘴角缓缓上扬:“配合朝廷,将佛陀真正的教义传遍天下。

修行不在佛寺在世间,房俊在家中、朝中修行,如今已经修得自性之光。

萧公好佛,亦不影响其在朝为官,为大唐出力。

孙药王是道士,为治病患走遍整個大唐,亦不妨碍其活到一百多。

法师可明白我的意思?”

这一刻,玄奘知道李承乾为何找他,是想让他跟现在的大唐佛门打擂台。

是想让他获胜,让全天下百姓都知真正的超脱不在佛寺中,出家并不是解脱的必须条件。

玄奘没有回答,而是开始专注于呼吸,不一会儿便进入禅定状态,身体慢慢变得柔软,呼吸也变得异常缓慢。

李承乾也发觉了这一变化,脸上满是艳羡,居然能随时入定,真真有道高人。

‘若不是志不在此,定然要好好学一下。’

“太子相信佛陀超脱之言,却不求超脱,敢问太子之志?”

李承乾脑海中闪过后世的画面,虽还有很多不足,却保持几十年的和平,大多数人都能吃饱穿暖。

他也知道,以大唐现在的生产力,他就是有万古绝世之才也不可能做到,可总归要起个头,给后世之人留下理念。

“我不知该如何说。”

“阿弥陀佛!”

玄奘双手合十,对着李承乾微微低头:

“殿下所思所想没有一点私心,殿下之志贫僧已知。

贫僧也愿向殿下一样,为后人留下一些东西。”

李承乾眼中闪过惊骇之色,好家伙,好家伙,这是真正的他心通,我那是忽悠房俊,现在怎么遇上个真家伙。

‘这以后在玄奘面前,不等于脱光了衣服?’

“殿下不必忧虑,不到关键时候没有人愿意使用神通,此举对身心消耗巨大。”

“法师好好休息!下月中旬会在此开设无遮大会,届时长安周边众法师都会过来参观。

不仅有僧人,还有道士、儒家子弟也会上场辩论。

至于此次无遮大会开设多久,还未可知。”

“贫僧明白!”

李承乾从不怀疑佛道儒三家的修行之道,也不怀疑佛教神通是真是假。

他也曾修行过一段时间的观呼吸法,他没有得到神通,却可以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一旦注意到,这股情绪很容易便会烟消云散。

佛道儒三教说的其实都是修心,区别在于道路不同,名词不同。

宋朝理学融合了道家,心学融合了佛教,这才有宋朝儒学大盛。

此时的儒学因为缺少本体论,根本不是佛道两教的对手,哪怕有李世民扶持,在朝官员和在文学大家大部分都是佛道两家。

哪怕孔颖达这个大儒,也毫无创新,注疏五经也只是用汉朝训诂之法。

在这种情形想要在此次三教之争中与佛道两教相抗衡,那是真的想太多。

想到此,李承乾叹了一口气:

“二凤实在太过分,这时候让青雀离开长安,我这礼还怎么送?

罢了!罢了!还是让岳丈来,若后世理学家怪罪,也不能怪到我头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