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哪里知道,华兰出身对于吴家来说确实低了。
但是耐不住人家有个好祖母。
盛老太太是什么人物?
人家当年可是进过宫,见过先皇后,正宗的侯府嫡女。
原剧中盛老太太请孔嬷嬷去家里教导明兰她们规矩的时候,孔嬷嬷就说了,这些东西盛老太太比她还要精通,为什么不自己教。
盛老太太知道吴家门第高,自从吴大娘子通过蒋夫人暗示盛家,已经相中了华兰,她就一直教导着华兰规矩。
华兰学了大半年,一出手就把这些人给镇住了。
华兰行完礼,又给吴忠和程氏敬了茶,然后微微躬身,等待公婆训示。
吴忠和程氏象征性的喝了一口,放下了茶盏。
吴忠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红包,程氏则是把手上一只上等的白玉镯子取下,拉着华兰的手给她套上。
之前华兰他们没来的时候,二房那边的人在闲聊的时候就一直夸着华兰。
程氏就感觉有些不对劲,二房那几个妯娌,对于吴林娶了一个低门女子,暗地里可没少笑话。
正所谓捧的越高,摔的越疼。
他们夸的越多,肯定想等会挑刺。
程氏还担心华兰应付不了,没想到华兰礼数周到,直接把那些人都给镇住了。
对于儿子娶个门低这么低的回来,程氏虽然答应,心里还是有些芥蒂的。
如今这丝芥蒂完全消失了,只剩下满意了。
华兰感谢一番,谢过了公婆的见面礼。
吴忠清了清嗓子,说了几句举案齐眉,为吴家开枝散叶的话。
华兰红着脸应下了。
程氏也勉励了几句,敬茶就算完成了。为华兰介绍了二房那边的几家,每介绍一个,华兰便行礼叫人,得到一份见面礼。
给长辈见完礼,接下来便是吴兴他们这些小辈给嫂嫂见礼了。
吴兴先上前行礼,道:“见过大嫂嫂。”
华兰早有准备,回喊了一声小叔子,从身后的丫鬟手里拿过一个荷包递给了吴兴。
这是见面礼,吴兴自然不会拒绝,谢过以后接了过来。
接下来二房那几个小辈也给华兰见了礼,华兰每个人送了一个荷包。
荷包里装的都是一些金叶子碎银子什么的。
只有吴兴的荷包里是一块羊脂白玉雕刻的玉佩。
吴兴暗笑,这个嫂子倒也知道亲疏远近。
程氏见礼见完了,便吩咐下人把早饭送来,招呼着众人移步餐厅用饭。
“婆母,儿媳伺候您用饭吧。”
华兰在程氏坐下后,就来到了她的身侧,挽了挽衣袖,要服侍她用饭。
“不用了!”
程氏摆了摆手,说道:“咱们家没有这个规矩,你坐下用饭就是了,有下人伺候,用不到你。”
一般来说,新媳妇进门都要站站规矩。
晨醒昏定只是开胃菜,刁难一点的,媳妇从早上起床后,一直到晚上婆婆安歇前,一直要跟在婆婆身边伺候。
中午婆婆要是午休,得在门外守着。
程氏当年进门,婆婆并没有刁难过她,她自然没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愤慨,没道理刁难儿媳妇。
华兰闻言看了一样吴林,见吴林点头,行礼回到吴林身边坐下。
用了早饭,女眷们留在正厅闲聊,吴忠则是领着男丁祭祖去了。
娶媳妇属于进口,而且不管嫡子庶子,娶正妻都是要记录进族谱的。
吴忠祭拜祖宗,告诉他们吴家嫡长孙娶妻之事,然后在族谱上吴林的名字旁边添上了华兰的名字。
……
二房那边没能找到机会笑话几句,心里很不舒服,祭祖完就告辞走了。
他们走后,吴忠则是领着吴林和华兰,去见了盛维。
盛维他们是送嫁来的,今日留一日,明日就要走了。
吴忠作为吴家主君,自然要给足亲家面子,过去陪着说说话。
吴兴倒是不用去,和母亲说了一声,回房补觉去了。
国子监那边已经开学了,因为大哥成亲的原因,他这几天都请假没去。
明日就要回学堂上课去了。
……
下午,吴林和华兰领着盛维他们逛汴京游玩去了,吴忠则是去了军营。
吴大娘子乘车来到吴家,找嫂子唠家常来了。
“大嫂嫂,你觉得林哥儿那个媳妇怎么样?”吴大娘子笑道。
“很不错,我原本还担心她小门出身,规矩礼数有什么不周,没想到人家那叫一个周全。”程氏笑着把早上敬茶时的场景描述了一遍。
“呵呵,盛家门第是低点,但是她可是从小养在盛老太太跟前,这些自然不会差的。”吴大娘子笑道。
“嗯。”
程氏点了点头,笑道:“我原本还想着等她进门后,让人教教她规矩,现在看来不用了。改明有什么事,我都给她带着。”
“在过两个月,我又要举办马球会了,到时候让她跟在我身边,我带她见见世面。”吴大娘子笑道。
“那就多谢妹妹了。”程氏笑道。
……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就到了三月初,天气慢慢回暖了。
吴林新婚时请了一个月假,前不久已经回去当值去了。
不过他不像以前那样经常住在军营,每天晚上都会回来。
程氏还说他有了媳妇忘了娘,以前不到休沐都不回来,现在倒是好,有了媳妇天天都回来。
不过这话只是开玩笑,倒也没有吃儿媳妇的醋。
对于华兰,程氏可是越来越满意了。
新婚第二天,吴林和华兰去陪盛家人游玩,第三天一早去码头送走盛家人,回到家就主动跟在程氏身边伺候。
程氏倒也没让她伺候,但是对她的态度十分满意。
别家有个红白喜事,程氏也把华兰带在身边。
华兰处事说话十分得体,没少被人夸赞。
程氏甚至把理家管账的活交给她一部分,她也打理的很好。
在吴家家和万事兴的时候,汴京暗地里却暗流涌动。
皇子夭折已经一年了,后宫也没有妃子怀孕的消息传出。
朝中大臣终于开始了对官家的试探,有人在早朝上,提出了过继宗室立为储君之事。
官家为此大发雷霆,但是百官们并没有放弃。
以韩大相公为首,朝中诸位相公联络朝中重臣,决定再次上奏。
就在这种情况下,盛家一大家子来到了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