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六章 善恶无报(1 / 1)斩业度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即便有了时间,还有一个大问题,开荒是要消耗一家人人力的,那么这段时间不找零工,又如何填饱肚子?

因此在准备开荒前,还需要通过平日里给东家干活,给各方面打零工,尽量节约方方面面,省下足够的口粮,来保证十月深秋到入冬时节的粮食供应,才能正式开辟田地。

期间的辛苦与所要消耗的毅力,完全可以想象。

除此之外,正式开荒,因节气入冬,土地僵硬,也是极困难的事。

因此这一家人逃荒至此七年,筹备良久,也才开荒出四亩地。

就这样,男主人还累死在了田地上。

妇人说及于此,神情麻木,家中两个孩子亦是一言不发。

众人一时无言,妇人的两個孩子尚未成年,她丈夫一死,便等于倒了顶梁柱。

如果没有外力相助,这个家庭的下场,不言而明。

武辰看向明宣和尚,“所以大师你才来帮他们垦荒了。”

明宣和尚灰头土脸,皮肤粗糙黝黑,笑起来却十分好看。

“能使天地少分业,自有福报照人间。”

此番听到明宣和尚这般解释,在场所有人心中只有敬意,而不再觉得他是个脑子秀逗的傻瓜。

武辰看向已被翻好土的几亩地,问道:“大师这是开了几亩田?”

小女孩在旁欢快的说道:“大师的力气比牛还大,有他帮忙,今年就能开好七亩地。”

妇人也笑了起来,“七亩田虽是薄田,第一年也种不了什么粮食,却也可以撒些豆子种下,固些地力。

等明年,我儿也大一些了,就可跟官府借来耕牛,种些麦子。

只要麦子种下,得以收获,想来就可以在本地入籍,不再是贱民了。”

说到这里,这一家三口已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吴九渊叹道:“百姓的要求何其之低。”

十三爷皱眉低语道:“苏松地区乃天下首富之所,地方官是怎么当的!

如此安置南下流民,简直毫无作为!”

武辰听到,却没做评价,他目前所处位置较低,尚无资格对此进行评价。

说起这家人遭遇,除却朝廷国策,亦有各个地方的文化因素相关,排外毕竟是普遍现象。

武辰由于怀疑明宣和尚是当初的杀人凶手,因此对他的种种行为产生好奇。

于是又问道:“大师此等武功,想来出身名门,若是借助宗门名望,完全能以更加省力的方式帮到这一家,为何独独选择此等费力方式?”

此问题方才已经问过,但和尚并未正面回答。

此时再提,明宣和尚却盘膝而坐的说道:“施主所说,无非是给与钱财,令其购买熟田耕地。

可施主是否想过两个问题,首先他们一家皆是北直隶来的外乡人,按照传统,并无资格在本地人手中购买田地。

其次,若是以远超市场的价格买下了一块,那么出售田地的人,一样也失去了田地。

施主是官家的人,想来应该知道,除非荒年无粮,百姓是不会轻易出售自家田产的,再要么就是强买强卖的硬逼人家。

如此买来的田产,虽帮得这一家人,可岂非又间接使另外的人落入困境,再造他业。”

武辰一听恍然明悟,深深点头,“师傅说得对,所以你才会身体力行,不辞辛苦来为人开荒耕地,这的确是最好的法子,只不过唯独要劳累的那个人却是你自己。”

明宣和尚笑道:“贫僧虽劳形于体,可却也解去了世间一分业报,得种一分善果,倒也是好的。”

十三爷笑道:“行善果得善报,和尚你年纪看着不大,想来却一定会比那些所谓的大德高僧更易成佛悟道的。”

明宣和尚摇头道:“施主理解错了。”

十三爷双眉一挑,“理解错了?此意何解?”

明宣和尚双手合十,神色十分郑重,令周围众人也渐渐收敛笑容。

只听明宣和尚说出八个字,却令众人大生离经叛道之感。

“善无善果,恶无业报。”

武辰与几位同伴面面相觑,佛家向来宣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甚至因此有了轮回转世的说法,此生行善积德,来世必有果报,此世为恶作孽,来世将堕畜生道。

可听这和尚所说,似乎与世间普遍宣传之理大不相同。

明宣和尚似乎不是第一次向人解释他所悟的佛理,耐心说道:“善无善果,恶无业报,是对个人而言的。

就是一个人纵然行善积德,造就无数善果,可这善果却未必会报在他身上。

便是为非作歹,做尽恶事,创造无数业报,这种种业报,也未必会报应在这个人身上。”

这一解释,众人心中对和尚所言佛理的离经叛道之感,更加强烈。

同为出世宗门的吴九渊冷哼道:“和尚,贫道虽佩服你的所作所为,可此番佛理,却是离经叛道了,非为正统佛理,没事还是莫要随便宣传。”

十三爷亦道:“按照和尚你所说的,既然行善积德,善果却报不到自身,为非作歹,也不必担心有业报加于自身。

那世人还做什么善事,想怎样就怎样,管他娘的善恶果报,行事肆无忌惮,全无对因果报应的敬畏,此间之世岂非……”

“人间如狱!”

明宣和尚神色凝重的续接了下去,这人间如狱四字,说得沉重无比,让众人心中仿佛压上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秦仲安强行打破这份严肃,嘿嘿冷笑道:“如和尚这般说,那再好不过。我们锦衣卫除了敬畏皇权,对什么都无所畏惧!

同样是坏事做尽做绝,倒也不用担心因果轮回,报应不爽了,哈哈。”

武辰皱眉道:“其实仔细想想和尚所说,也并非没有几分道理。

各位想想历史上发生的事,汉末三国、晋末五胡、唐末五代,乃至前朝末世。

手中掌握大量资源的权贵豪强,行事肆无忌惮,全无礼义廉耻,强者随意凌虐弱者,弱者毫无反抗能力,死如道旁草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后引发反噬,百姓揭竿而起,天街踏遍公卿骨。

上伐下攻,秩序不存,唯有刀兵相见,你死我活,动辄屠城灭族,赤地千里,这岂非就是所谓的人间如狱。”

明宣和尚双目一亮,这是首次有人尝试理解他所悟出的佛理,没有一开始就斥责他这是离经叛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