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第1节、锦衣骑(1 / 1)野兔窟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目录 下一章

大晋武德五年春。

朔州,连年大旱,赤地千里。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几个锦衣少年,俱骑高头大马,各带随从,由雁门关外,呼啸而来,一路锦帐蔽日,沙尘漫天。

入得朔州,但见满目疮痍,几无稼禾,饿殍遍野。灾民们哭嚎哀告,扶老携幼,人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几位少年目睹灾民的惨况,纷纷解囊相赠。然而灾民成千上万,这一点银子,无异于杯水车薪。何况,即使有钱,也无米可买。

灾民们纷纷哭诉,官商勾结,囤积居奇,本地的粮米,都被与县衙勾结的米铺藏了起来。谁也不知藏在何处,只听说,叫县衙的师爷派衙役换了便装,日夜看守,不得靠近。因此,本来只要几文钱一斤的米面,现在皆已涨至千钱。

少年们听了,俱个义愤填膺,纷纷叫嚷,这便冲去县衙,一刀宰了狗官、奸商,将米粮抢出来,救济灾民。

却被为首的少年伸臂拦住了,“我说几位大侠,就算咱这是要替天行道,舍身取义,敢问你们知道,粮仓在哪里吗?”

一个粗壮的黑胖少年瓮声瓮气的说:“把刀来架在脖子上,不信狗官不说!”

“一鼻灰!”为首的少年笑道:“挟持朝廷命官可是大罪,给你爹柳大学士那暴脾气知道了,不把板子来都打断了你的不算完!”

被戏称为“一鼻灰”的柳必辉不服气道:“裴三,那你说是怎样?!”

“你们听我的就好了!”

这一日,朔城县里最大的米铺,毫升记紧闭的大门外,来了一位长身玉立、身姿潇洒的黑衣少年。随从下了拜帖,说是外地来的客商,要采办米粮,往京城贩运。

米铺的门子,见几个仆从皆衣饰华贵,少年更不知是何等样人,心里思量,不好得罪,奔跑如飞,进去通报了。

掌柜亦不敢怠慢,赶紧出来,迎进去了。

少年张口,就要一万石大米。

一万石,便是六十万斤啊!掌柜的吓了一跳,连声道,连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不是他们不想卖,实在是没有啊,不然早就拿出来,低价卖给灾民了!

“哦,原是如此。”

黑衣少年一边慢条斯理的喝着茶,一边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无什么特产。少年言讲,他带了不少皮毛回来,本地若有些有趣味的货物,他可以一并带到京中。

掌柜的去了些疑惑,既然京中来的贵人看得起,就陪着这位小公子闲聊。不一会,下面的一个家人模样的男子,连滚带爬的跑进来,说有事要通报掌柜的,却叫厅堂门口的随从阻住了。

这一顿茶,喝得甚长。这个家人好似实在忍不住了,扯着嗓子,杀鸡抹脖子一般叫唤,“掌柜的,不好啦,粮仓让人劫啦!”

“什么?!”

掌柜嚯得跳起来,带倒了茶盘,什么杯盘茶盏,仓啷啷滚落了一地,摔得粉碎。

“还有这种事,快去看看?!”

少年站起来,一马当先冲出去了。

“莫慌莫慌!”

掌柜的日防夜防,怕的就是这个,刚想抓住那个家人仔细盘问一下,就被少年一把揪住领子抓了出去,“路上问吧!”

家丁拿袖子挡了脸,抽抽噎噎的说,“今儿个早上,来了一群流民……”

现今朔城县里,最怕听到的,就是“流民”二字。他们防的,也就是这帮饥民。掌柜的一听,更不怀疑,一气跑到门口,见人递上马鞭,想也不想,拉马就走,直奔粮仓而去。

少年冲几个随从递个眼色,随即隐没,不知所踪。

几个随从,打个呼哨,四下而散。就有人一路上分头跟着掌柜的,看明路径,到了粮仓。

当晚,成群结队的流民在人带领之下,各持棍棒,一拥而上,将十几名便装的衙役拿下绑了,不得动弹,另拿破布将嘴塞了,叫一干人等无法去县衙通风报信。粮仓的黑铁大门,被人拿大树顶开,仓内的五百余石粮食,被饿红了眼的流民一洗而空。

数日后,朔城县衙。

师爷疾步奔进来道:“老爷,那个人查到了!咱们衙役从外头街面上,抓了几个眼熟的人严加审问,说那伙人像是从关外来的。小人等挨个去查了入关的碟印,您看!”

朔城县令一见碟印上“裴师昭”三字,就皱紧了眉道:“这……跟京里那个裴家,可有关联?!”

师爷附耳过去道:“难说的紧,裴太师的长公子,裴大将军的名讳,不就是上师下德?!”

县令一听,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气。现今在大晋朝为官,聪敏些的,皆要知道一道护官保命的符咒,谓之“裴韦柳薛”。

“裴韦柳薛”乃关中四大姓,皆为名门世家。有晋一朝,四家皆有功勋,为旧日从龙之臣。百余年来,四家亦互为姻亲,盘根错节,牵连甚深,至今日,早已是门生故旧满天下。

裴家,更是四大姓之首。自秦汉以来,裴家历六朝之盛,豪杰俊彦,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苍茂如林,代有奇人,彪炳史册。说起天下世家郡望,除了让那位世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的一头,别家皆不在话下。

到了晋朝,自裴老太公开始执掌兵权。这一代,裴家掌家位置太师,武臣班头,家中子弟,多有在军中效力,权势喧天,谁敢惹他?!

县令擦了擦额上的冷汗,“可……可那五百余石粮食怎办,就这样喂了流民?你叫我如何跟知府与国舅大人交代?!”

师爷思索一阵,忽然有了主意,“老爷,咱们这样这样,您看可行否……”

县令听罢,山羊胡一捻,“如此甚好,就依你此计行事吧!”

方当五更,武德帝即已到崇政殿临朝理事,召问诸大臣,地方上表,朔州大旱,该当如何处置。

诸位皇子俱个侃侃而谈,有说开仓放赈的,有说兴修水利的,亦有说开山屯田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皆说的头头是道。

武德帝略看一眼隐在诸位皇子身后的二子重峻,“秦王呢,秦王可在殿中?”

既然都已被点到名字,重峻没柰何只得上前两步,“儿臣,儿臣才疏学浅,亦未、亦未研读过水利之书,不知……”

“行了行了!”武德帝不耐烦的一挥手道:“下去吧!看你整日精神恍惚,唯唯诺诺,不知在想些什么,文不修武不备,要你何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没有了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