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7~468章 充满希望的土地(1 / 1)骑着三轮去火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过一番大肆修葺之后。

如今三十里铺饭店的后院,已经焕然一新,完全看不到昔日那种旧恹恹、灰蒙蒙的旧模样了。

而是一座新鲜鲜、白净净。

让人看着都觉得赏心悦目,精神为之一振的干净小院!

原本这座后院正对着通道的,是小娟仨姐弟、和她外公居住的2孔窑洞。

再往右边走。

那里有一条窄窄的甬道,连通着赵小蕊和古含珠的豆腐坊。

而在小娟栖身的窑洞左侧。

则是以前郝强、郝舒兄妹俩的临时居所。

东厢窑洞,是老闵负责的饭店库房。

西边的那两孔窑洞,则是杜鹃、佘医生的卫生室,以及师徒俩的住所。

如今。

这一切被通通以为平地,重新修建了一座“凹”字型的二层小院。

2楼的格局基本上没变:

只不过小娟她们的住所,从以前一楼的窑洞,搬到了小二楼的2楼居住。

一楼则是叶小川的新办公室。

外带三十里铺大队会议室、老支书办公室、大队长办公室。

资料室,张海丽的会计室。

以及暂时由冉婷、冉苗兼管的出纳室。

这就相当于。

现在的三十里铺整个大队部,已经彻彻底底搬到饭店这边来了。

而以前的、位于三十里铺庄子上那座小院。

则变成了张启正同志的“实验室”,外带住所。

小娟的外公被叶小川处罚,至今不能踏入三十里铺饭店半步。

所以那老头便在三十里铺庄子里住下,负责照看“旧大队部”大门,顺便也住在那里帮张启正打打杂、做做饭啥的。

毕竟。

张启正搞实验的时候,有时难免需要人搭把手、跑跑腿,拿点什么东西之类的...

而且张启正搞科学实验?

那可是个高危活!

谁能知道他哪天一不小心,就把屋子给炸了呢?

旧大队部院子正好远离人烟...爱咋咋吧!让他使劲折腾去。

视线回到三十里铺饭店。

等沐晴,张海丽、白珍珍,古含笑把一众大领导,引领到崭新的会议室。

只见这会议室窗明几净,桌椅板凳擦拭的光可鉴人...几乎能当镜子使了都!

长长的会议桌上。

整整齐齐摆着一溜“米脂婆姨牌精品小米”...

包装盒子的主色调是‘中国红’...主打一個喜庆!

而在盒子中间。

是一位手搭凉棚、梳着一根粗大辫子的漂亮陕北姑娘,眼神清澈,遥望远方...

似乎正在盼着心爱的人儿,快快归来一般。

外包装盒,很漂亮!

今天叶小川特意在办公室里摆了这么多的样品,其实,是打算用来展示给在座的领导看的。

上行下效。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一旦这些产品,能进入陕州省和俞林专区领导的法眼?

那他们手底下跟风的人...简直不要太多!

就像有一阵子,上面流行喝“麟州坊”。

‘哗啦啦’的,酒桌上全是这种酒!

后来。

领导又爱喝闯府宴...于是,酒桌上喝“闯府宴”,又行成了一阵热潮...

所以。

只要领导们能认可“米脂婆姨牌精品小米”了,下面自有大把的人会跟风模仿。

真到了那时。

三十里铺粮食加工厂,光做行正部门的团购、劳保生意都做不完!

——什么快消品,需要得到底层的大多数大众认可?

别信那东西。

走大众认可那条路的产品,通常都是薄利多销,只怕累个半死,也只能赚点辛苦钱。

某一样商品,如果得到大众认可、受到广泛欢迎的话...那不好意思,它哪怕做的再大!

除了最最顶级那几个产品,其它的绝大多数产品,通常累死也赚不了啥钱...不信看看蜂花,看看上海药皂。

看看曾经被誉为“国民床单”、万众追捧,很难抢得到一条的‘民光床单’...

想想它们的结局如何,就知道了。

其实。

那些真正闷声赚大钱的商品,它们往往都有一个共性:起初必定兴起于上层,然后自上往下的慢慢蔓延开去...

比如价格不菲的腕表,比如行政夹克...

所以。

叶小川搞这个精品小米的时候,一开始,对于目标客户的定位,它就不是针对普通消费者的!

等到“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米脂婆姨”一旦形成了风气。

形成了一股潮流之后。

具备了礼品属性、被赋予了保健食品的“米脂婆姨牌精品小米”。

相信就没人会去盯它的价格问题了!

——就像某台酒。

那玩意儿能论斤卖、能去探究人家的生产成本吗?

今天。

会议室里摆的这些样品,一个是为了向领导们展示、宣传。

与此同时。

在他们临走之际,也是三十里铺大队,送给这些领导们的“纪念品”。

要知道:

在座的这些领导,陪同老白和冉婷父亲他们来三十里铺视察工作。

人家可没空手来!

——不是给三十里铺卫生室捐赠医疗设备,就是给社员们送来了一大笔慰问金。

米面粮油,一样不少...

所以。

等这些领导回去之际,三十里铺大队给人家一点回礼、以示感谢。

这也是应该的。

等到领导们,各自在写好名字的椅子上对应落座。

大记者张维、陈美华举起相机,对着这些领导们‘咔嚓嚓’又是一通拍照。

当然。

把领导们参加会议之时那种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的样子拍下来,这个很重要。

但每一张照片框里。

必须得出现“米脂婆姨牌精品小米”的包装盒...这个,更重要!

——那可是叶小川千叮咛万嘱咐,要求张维和陈美华,必须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若是做不到、或者是做的不够好,那是要挨叼的!

张维、陈美华忙着拍照。

白凤凤和古含笑则在沐晴姑娘的带领下,轻步上前,开始给诸位领导介绍这些小米的特点、优点,以及卖点。

只见三位姑娘,很熟练的打开外包装盒,抽出内盒。

刚一抽出来,整个会议室里的人顿时觉得眼前一亮!

玻璃瓶明晃晃,里面装着的小米金灿灿!

那瓶烤大枣干,红彤彤。

透明的玻璃瓶,配以金黄金黄的小米和红彤彤的大枣干...相得益彰,映耀生辉。

看着都让人觉得很喜庆、觉得心里很舒爽!

只见内盒之中。

半嵌入式的并列着3个玻璃瓶。

两边装小米的玻璃瓶大,一个瓶子能装2.5斤小米。

玻璃瓶的外形设计很新颖,很独特。

若是顾客将里面的小米吃完了之后。

光把这两个玻璃瓶,摆在客厅的壁橱里,想必也能当一件小小的装饰品用用。

里面插上两朵塑料花啥的...这种摆设,对于城市中的双职工家庭来说,绝对不磕掺。

相反。

在这个时代,在漂亮的玻璃瓶里插上几朵塑料花,将它摆在客厅里当装饰。

反而还是一种很时髦、很流行的做法。

内盒里,装着两大罐小米。

而镶嵌在盒子中间那个稍小一些,但很精致、很小巧玲珑的玻璃瓶中。

则装着半斤烤枣干。

装枣干的这个玻璃瓶,做工就更加的讲究了!

按照叶小川当初的设想:顾客把瓶子里的枣干吃掉之后,这个大小正合适的精致玻璃瓶,还可以用来装茶叶。

那可比大多数人家家里,用的那种‘马口铁’罐罐装茶叶,要高端大气上档次多了!

尤其是在这个很精致的玻璃瓶、它的瓶口盖子内部。

还很贴心的带着一把小勺子。

如此一来。

顾客真要用这个玻璃瓶来装茶叶的话?

主人家要想沏茶,也就不用把手伸进瓶子里去,费力的用手指头捏茶叶了。

直接就用瓶盖子上自带的小勺,轻轻一挖...就好了。

这些细节方面的小设计,其实搁在后世来说,真还没啥值得稀奇的。

但在这个商品包装以傻大黑粗为主流、各种机械设计,纯粹反人类,根本不考虑‘人机工程’的时代。

那些国营工厂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往往都很粗糙。

而三十里铺粮食精加工厂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得很用心。

这就让“米脂婆姨牌精品小米”想不脱颖而出都难!

遮不住啊,光芒太盛!

那就好比在满大街都是蓝色、军绿色,黑色为主基调的街道上。

忽地走来一位穿着色彩靓丽、小吊带连衣裙飘飘的时尚妹子...

哪能不让人多看几眼?

等到沐晴带领着白凤凤、古含笑,还有白珍珍几位姑娘。

动手把包装盒打开,将里面的产品展示给在座的领导们看...

隔着玻璃瓶,黄灿灿的小米映入诸位领导的眼帘。

大家伙心里。

不由齐齐吃了一惊:这小米,质量也未免太好了吧?

光看颜色,那才叫一个正!

有领导当场拧开玻璃盖,将小米倒在手中摊开,仔细一看...

好家伙!

颗颗饱满,粒粒香浓。

黄灿灿,亮晶晶!

而且还有一股陕北小米特有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好米!”

那位省上来的干部面带笑容,由衷的感慨一句,“想当年,我也是在南泥湾种过地、推着独轮车给前线送过军粮的。

吃过的小米,当然不在少数...但像这种品相的小米,说实话,我真还头一次见!”

“确实是好米。”

其他的领导同志也纷纷点头...这倒不是出于附和上级领导、更不是拍马屁之举。

而是事实摆在这里:

人家三十里铺大队生产出来的小米,那可真正算得上是每一颗...都很圆润丰满。

每一粒小米。

都是那么黄灿灿、亮晶晶,幽幽清香怡人...试问这天底下,还能找得出比这更好的小米?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感觉人家三十里铺粮食精加工厂生产出来的这种精品小米,已经有点超越了普通杂粮的范畴了...

搞的跟艺术品似的!

让人看着都爱!

相信若是哪位婆姨女子,能提着这么一提漂漂亮亮、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精品小米”走在街上。

那绝对是一件倍儿有面的事!

等到诸位领导鉴赏完小米。

沐晴姑娘随即打开一罐‘烤枣片’,然后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品尝。

30几位大大小小的领导,纷纷将红枣片放进嘴里一咬...随即!

个个都瞪大了眼!

满脸的惊讶与欣喜!

嘎嘣脆,红枣味浓浓的...好吃!

这种大枣干吃在嘴里的感觉,与吃脆脆的生枣...吃软糯糯的醉枣完全不同...新鲜,刺激!

就那么嚼吧嚼吧新鲜大枣,甜味不像枣干这么浓、而且它会满口钻。

而吃醉枣呢。

那个又有点黏糊糊、烂渣渣的,口感不爽利。

但这个枣干不同:可能是因为没有水分的原因,就显得含糖量很高,吃在嘴里,口感更好更甜。

而且红枣的那种特有味道,非常的香浓...

真还挺好吃的!

在这个时期。

陕北这边红枣没形成产业,大家伙要想保存红枣的制作法子,很单一、很原始。

无非就是晒干,要么就用酒泡起来做成醉枣...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而三十里铺粮食精加工厂。

却别出心裁的、把新鲜大枣先切成片,然后放入土法上马的烘干室里。

对这些枣片进行快速脱水。

像这种方式做出来的红枣片,脆,甜,红枣味道浓。

吃在嘴里既有一点焦香,同时也有着淡淡的香甜,和浓浓的红枣味...真还挺好吃的。

三十里铺生产出来的这种烤枣片,保存时间长,用途广泛。

顾客买回去当零嘴,用来泡茶喝、扔进汤里面炖...都行。

若是拿去当礼品,那也绝对是拿得出手的!

“好东西!”

省上一位同志连连点头,“红枣这东西吧,陕北多。遇到丰年呢,价格太贱,给生产队的乡亲们,也增加不了多少收入。

甚至有一年我记得红枣大丰收,市场上只能卖两分钱一斤!”

乡亲们抱怨说,拿去喂牛、牛都不吃!(这是事实...后世红枣滥市,丢在河滩边上,谁想吃谁去打,没人要,三毛钱一斤,不够工钱。)

这位领导,说的有点痛心疾首....而实际情况,确实也让人难受:

乡亲们天天盼着天天望,就盼着风调雨顺,红枣能获得大丰收!

集体能够多一笔收入,社员们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

可现实情况是:

红枣好不容易丰收了,却卖不出去、也保存不住。

即便是将这些红枣晒干了,它也很容易生虫,更主要的是销路受限、运销渠道受阻。

再加上产品单一,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深加工。

就靠卖点初级农产品?

那玩意儿谁都会给你论斤,论个。

谁都会嫌你这、嫌你那的,最终导致价钱上不去...必然就赚不到到钱!

而根据叶小川的规划:以后粮食精加工厂,会大量收购陕北红枣。

其中部分品相好一点的、个头大一些的。

将它切片,做成烤枣干。

而那些个头小一点、卖相不是那么好的,红枣则直接将它粉碎榨汁。

最终做成红枣糖,红枣粉,还有红枣饮料来卖...品相再不好的大枣,一旦进了机器,在里面打的碎碎的。

照样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叶同志这个法子,好!”

那位大领导一语定调,“看来,我们以后得多在农产品加工,怎么挖掘出更多的附加值方面,还得多下功夫啊!”

举起手中黄灿灿的精品小米。

这位领导,如同发现了一片全新的大陆一般兴奋,“看来,走粮食精加工这条路,是大趋势。

而以前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是行不通的,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做派了。

希望同志们这次回去之后,好好派人过来调研一下,人家三十里铺大队,学习学习他们到底是怎么做的!”

领导发话,下面自然有人拿着小本本一一记下。

而坐在正上方的老白,和冉婷父亲,以及老秦在那里小声嘀咕。

他们仨,对于这些东西不感兴趣...老白他是早就看过,这些精品小米的样品。

而且还煮来吃过几回了,味道确实不赖!

小米粥,香!

而冉婷父亲与那位老秦。

他们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粗粮能吃,细粮也能吃...有啥吃啥,不讲究这个。

由于今天在会议室里的这场聚会,并不谈正经事情,所以在场的人都很轻松。

等到省里和专区的领导们看完小米之后。

省外联办主任当场表示:向三十里铺大队订购2000盒精品小米,用以作为联络感情、逢年过节送人的礼品。

省办公厅也一样。

当场便向三十里铺大队,下了2000盒小米的订单。

于是乎...

俞林专区主任也站起来表态,“咱本地单位,肯定要大力扶持本地企业嘛!给我留1000盒,不够的话,到时候随时追加!”

得!

一通忙活下来,5000盒精品小米又找到了下家。

这可把低工资,高提成的沐晴、古含笑,白凤凤还有兼职前来卖小米的白珍珍...给乐坏了!

——按照规定:卖出去一盒小米,提成2毛。

今天卖了5000盒,提成就是...足足1000块钱!!

4个姑娘分,一个人正好250...

妈耶!都顶得上人家那些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职工,整整干一年的工资了!!

美滴很!

或许,

有人会觉得省府那边,一次性订购2000盒,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哎...只能说生产队待的久了,眼框框确实浅...

要知道。

堂堂一个陕州省府,每年得开多少次各种各样的会议?随便两三场会议下来,散会之后把纪念品一发...

这2000盒算个啥?

还不够延长油田,开一次“誓师大会”发放出去的纪念品多哩!

要想赚钱...就得做这种超级大客户的生意!

一个是量大。

第二个,人家根本就不在乎价钱!

要知道:小买卖讲竞争、说质量,拼服务。

大一点的买卖,讲关系....只要关系足够硬,什么质量不质量、服务不服务的...那都不是特别重要了。

而真正的大买卖...讲的则是正治。

这已经脱离了商品本身范畴,没人会在乎它的质量和价格,而是在于一种站队,在于一种姿态!

就像今天。

有白老、冉同志、秦同志联袂替三十里铺大队站台,各自还把手搭在一盒精品小米上面。

从始至终。

那仨位超超级大佬,就没松过手...搞的,像是在看管机要公文包似的。

明眼人,谁不知道那是甚意思?

———第468章———

《好好说话咋恼了?》

一大帮子领导在三十里铺饭店会议室里,稍作停留。

老白便提议,说是他多年没回到故乡了,想去山沟沟里走走、看看。

顺带也去参观参观,三十里铺大队的水利工程。

既然老大发话,下面自然不敢不景从。

于是乎。

“儿啦儿啦——”车开道。

由10多辆红旗、北京吉普组成的车队,便浩浩荡荡直奔三十里铺大队的水利工地而去...

三十里铺的水利工地上。

主坝、副坝早就已完工,如今继续留在工地上的、那些来自于杜家庄的婆姨女子们。

她们现在手头上主要的任务,就是帮着平整副堰围起来的那片土地。

帮着在沟壑的两侧,开挖养猪的窑洞之类的杂活。

据说。

老白兴致勃勃的,赶到三十里铺大队的水利工地上之后。

刚好碰到那些婆姨女子们,在副堰里忙着移栽玉米苗...这可把老白给乐坏了!

“同志们呐,咱今天要不也亲自动动手、支支农?”

望着那些婆姨女子们柳条筐子里,那种足足有一尺来高的玉米苗。

早已脱离农耕生产多年的老白,似乎顿时找到了儿时的记忆,“来来来,这位老乡啊,咱俩联手种?”

移栽这种玉米苗。

通常都是由一个人在前面负责掏窝子,另一个人,再往窝子里栽玉米苗。

最后再弄点土,把它夯实也就完事儿了...

老大在那里一马当先,撩起袖子、撅着个屁股在那里使劲栽苗。

其他的领导干部们,又咋好意思站着?

再加上。

他们看见在场的那些婆姨女子们的筐子里,装着的那些玉米苗,全都植株粗壮、绿意盎然!

大家伙看在眼里,不由纷纷有点暗自吃惊!

要知道。

现在陕北别的地方,人家丢下去的玉米种子,顶大也就刚刚冒出一点嫩黄嫩黄的芽孢。

而反观三十里铺大队这边的玉米表...妈呀,这哪像玉米苗啊?

都快赶上那种、种在坡地上长得不太好的成熟玉米杆了哩!!

等到众人,随手从筐子里拿出一人棵放在手中一看...

原来这种粗粗壮壮、一看都长是特别良好的玉米苗,下面还吊着一坨、像个窝窝头一样的泥土。

“营养土?”

在场的领导当中,也不乏懂行之人...一看连接在玉米根部的那块泥土颜色比较深,油亮油亮的。

哪还不知道这是什么?

“原来,培育玉米苗,也能像培育园林花木那样子弄?”

那领导吃了一惊!

随即便反应过来,点头称好:“好!用这种法子培育出来的嫩苗,它的根系发达、生长迅速。

植株粗壮,成活率就高,抗病性必然也强...哎呀,不得了了不得,这次来三十里铺我算是开了眼界了,这东西好啊,适合大面积推广!”

“是啊。”

陕州省革委会主任点头,“渭喃、宝机那边比陕北暖和,庄稼生长得更迅速。

可是啊,我昨天从西京城坐车路过的时候,看见地里的玉米苗,还没这么高呢!

不等不靠,因地制宜,土法上马...看来,这小小的三十里铺大队,还是有点名堂的呀!

老米啊,回去之后,记得组织几位农业技术员过来取取经、学学人家的先进种植方法吧!”

“嗯。”

那位老米点头承应下。

随后便蹲下身去,学着别人那样开始移栽玉米苗。

栽这种玉米苗,很快的!

一个妇女在前面掏窝窝,然后一个领导跟在后面,往窝窝里放玉米苗。

然后捧把土、按实了就行。

若是初初来干这种活的话,其实还挺过瘾的!

尤其是回头望望,那一长串自己栽好的玉米苗,绿油油、整整齐齐。

还别说!

真还蛮有成就感的...

干着干着,大家伙越干越起劲,一个个的不由加快了速度,似乎正在展开一场无声的竞赛一般!

“咔嚓,咔嚓咔嚓——”

地里一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这可把张维、陈美华两位大记者,给累的不轻!

两人分头行动。

各自举着相机,冲着那些正干的起劲的领导们,就是一通‘咔嚓’!

一卷胶卷36张。

30来位领导的劳动场面,那可真的浪费不少胶卷!

只因用来刊登在报刊头条上的照片,那肯定是老白、冉婷父亲,还有那位陕州省的主任。

是他们踊跃参加农业生产的镜头。

但其他那30来位领导,每个人都不能少,都得给人家好好拍上几张。

然后等冲洗出来了。

还得装进牛皮信封里,把照片寄到这些领导本人的手上,“某某某领导惠存”...

三十里铺新增的土地上。

那些领导和乡亲们,正忙着播种希望。

而在三十里铺饭店的办公室里,不愿去山沟沟里凑热闹的老秦,正在和叶小川关起门来拉话。

“小川同志啊,在那两兄妹的事情上,你小子...做的不错!”

老秦满是欣慰的看着叶小川,“我看她哥哥是在那里替群众理发?妹妹干甚着哩?”

“您说的是郝舒姑娘吧?”

叶小川笑笑,“她白天就帮着哥哥烧烧水,给顾客洗洗头,打扫打扫卫生啥的。

到了晚上,郝舒姑娘自己会去摆一个烧烤摊,然后赚钱养活她自个儿。”

老秦点点头,“兄妹俩都有养活自己的营生?这就好,这就好啊!

看到两兄妹的样子,我也就放心了...嗳我说小川啊。

你可不能光顾着,把你们三十里铺大队的集体经济,搞得红红火火的,却不帮老叔我解决解决困难?”

叶小川笑,“您那么大个领导,随时都可以直接去见老人家的大人物...哪能轮得到我这种小虾米多嘴?”

“嘭——”

老秦忽地大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