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9章颠覆如今的大小科举制度(1 / 1)下棋只玩心之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见孔颖达老实,不再那么急躁,李元吉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他可不希望这个老头子垮掉。

自从孔颖达来这里,其实也带来了不少人前来,虽然都是深受儒学熏陶,有些迂腐的人,但这些人在做教育这一块上,李元吉都不得不承认,是真的拔尖的。

随着孔颖达摆正态度,李元吉趁热打铁,再次开口。

“你能有这个态度,很好,证明你确实适合教育部的事情,然而这個学院制度的疏漏,除了这些,依旧还有不少。

刚才说到招生,而这个招生,极为重要,接下来我所说的,你同样需要记好,我可以允许你提意见,但不容你反驳,以及改变方向。

学院建立,必然无法满足所有人进入学院,那么学子的筛选,就显得极为重要。

规划好招生人数后,这些学子有几个渠道进入。

首先便是军中将士之子,凡是战兵之子,其家中可择其一子进入学院,记住,是战兵之家方可。

若是一户人有两个男子都在战兵之中,那么这一户人,可以有两个名额。

这个渠道的招生,至少要达到规划招生总额的六成,至于都是战兵之家的子嗣如何优先,那就按照其战功以及入伍的时间进行筛选,有军功的,以及入伍时间久的,优先录入。

所以在招生之时,你需要协同兵部,兵部有花名册,只要有籍贯,就可以很快查出,进行筛选。

除了这个渠道,便是举荐,下面村庄的老者,也就是德高望重之人,可以举荐,占招生总额的一成。

但若是举荐人有故意隐瞒,亦或者不公正,则取消其举荐之权,同时将会面临惩罚。

然后就是地方上官吏的子嗣,同样择其一子进入学院。

最后则是面对所有群体的招生的名额,前提尽皆需是遵纪守法之人,没有不良记录者,除却上述已经有录入渠道的人之外的所有人,都可进行,采取摇号,也就是抽签,抽中之后才可进入学院。

抽签务必保证公平进行,每年招生,要有你教育部的人在场进行监督,若是有造假、暗中更改名额等行为,凡是查出,轻者斩,重则诛族!

这些你同样下去后,按照我所说的,整理出一份可行方案来,呈我同意后,才能进行。”

学院学生的招收,李元吉是非常看重的,如今他的根本是大军,他必须要将军人的荣誉给整理起来。

一般招募入伍,都是很难的,越是太平盛世,越少有人愿意入军,都是通过徭役抽取,才能达成大军招募的名额。

如今这样做,就是要让他封地之中的人,主动入军,入军都是其次,主要是战兵,也就是他最为看重的精锐。

他这里的大军,大致已经分成了精锐战兵,以及常备兵,常备兵更多的维护治安那种,同时还要兼顾屯田,以及适当的其他任务,可以说做得比较杂。

虽然也有训练,但常备军基本不会被他主动派出作战,更多的是防备,以及作为战兵的储备兵源。

而战兵的任务就是作战,没有作战任务时,就是操练,没有其他任何事宜,战兵最为重要的职能,就是消灭来犯之敌,出击之时,击破敌军。

战兵只需要干仗,其他任何的都不需要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作战而服务。

至于其他的,更多的是为了兼顾,不让入学的这个机会太过单调,以免被人控制。

而遵纪守法,没有不良前科这些嘛,纯粹就是一种约束吧,只要家中有子嗣,只要有想要进入学院一飞冲天的想法,那就得安分做人,少一些破坏稳定的人。

举荐又是将一部分名额分配给不同的人,李元吉很清楚一件事,招生的名额分成若干,总比被一个人掌握的好,一个掌握,一旦这人坏了,那整个招生都坏了。

分成若干,即便坏了一部分,也不至于全部都是坏了的。

孔颖达静静的听着,此刻他的手中已经拿起了笔墨在记录着,实在是李元吉说的有些多,记录下来以免自己忘了。

对于李元吉说的这些,孔颖达是有些想要反对的,他要反对的就是战兵将士这个渠道,占比实在有些多了,整整六层,他意向中的是,首先满足家族以及豪强,而且也不是百姓。

然而李元吉决定得坚决,且他也没有太好的措辞,一时间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皱着眉头记录着,一个无情的记录机器一般。

李元吉等了一会,见孔颖达写好,放下手中的笔,才再次开口。

“刚才说的这些,都是最为重要的,接下来要说的,就是等学院制度彻底铺开,以后官员的录用,将会采用科举制度。

凡是州学学满五年以上者,每两年拥有一次科举机会,府学学子,每年都可以拥有参与科举的机会。

至于国学,根据学生自愿,可通过科举入仕,也可等待三年学成,达成毕业测试后,由吏部进行分配。

科举分为州试、府试、会试,以及殿试,每三年一次,这是所有考试一起举行的大试。

州试与府试,想必不用我说,你应该也能够理解,会试就是通过府试的人全部集中来海康,进行会试。

会试之后的殿试,则是在王宫之内,由本王亲自监考,最终决出排名。

殿试前十,本王将会亲自接见,殿试前三,入仕后由本王亲自安排。

除了三年一次的大考,每年同样要举行小考,也就是小科举。

小科举只有府试与会试,由进入府学满三年之人,可参与。

通过后,会由吏部直接进行人事安排。

这个科举制度,前隋虽有,但极为不完善,你将本王所说的这些记下,过后再重新整理出来,若是你有好的意见,单独列出来,都写上。”

成立学院是为了什么,在李元吉看来,不就是为了科举这最后一项吗?

隋朝杨广其实有实行科举制度,但极为不完善,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你连学院都没有,你再用科举制度,上来的依旧还是那些人。

哪怕是李二后面的科举制度,在前隋的基础上完善了许多,但最为根本的,依旧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参加科举的人,依旧还是那批人。

底下的百姓,以及其他的一些阶层,依旧无法触及,在知识被世家大族掌握的时代,李二实行的那个科举制度,更像是一种流程一般,或许是为了筛选世家大族之中更好的人进入朝堂之中吧。

反正李元吉是极为不理解,尽管是李二率先使用,使得唐朝在后面的官员录入上都是使用的科举,也使得科举向后面进行传递,但李元吉不得不说,李二的科举,更像是一种儿戏。

因为李二的那种科举,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唯一有些区别的,恐怕就是加剧了世家大族之间的内卷,然后就没了。

而他这里可是完全不一样,不管你是谁的子嗣,首先都必须要进入学院,因为无论是小科举还是大科举,都要有学院的证明,才能参与科举考试。

以后想要在他这里为官,必须要经过科举,若是你真的天纵奇才,还怕在科举上杀不出来?

其实哪怕是他这种真正意义的科举,世家子弟依旧会占据优势,因为世家子弟在族中,还可以进行独有的教育,相当于就是家族给他开小灶,开了一个独有的培训班。

这一点,是其他学生都无法拥有与比拟的,只要世家子弟不是太差,又占据绝对的教育资源,起点依旧比普通学子要高。

对于这点,李元吉也没有办法,如今他搞的这个科举,已经是他能够想到最为公平、公正的了,对于普通人而言,他已经给了很大的机会了。

想要改变命运,要么自己天资聪颖,要么自己就脚踏实地,为以后自己的子嗣打下基础,只要经历几代人,那些最先进入仕途的人的子孙,后面同样会有那样的小灶。

如今他能实行这个科举制度,都是因为他这里几乎没有什么世家,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冯氏,毕竟冯盎这么支持他,但是冯氏一个家族,还不至于让李元吉让步。

而且这里的家族,对比起大唐之内的那些家族,是真的差远了,他几乎不会遇到什么阻碍,因为哪怕是冯氏,以及宁氏、陈氏等岭南正宗家族,放到大唐都是一个小家族。

他这里的学院制与科举制,放到大唐,那才是真的难以实现的,哪怕就是科举制,必然遭到绝大部分世家大族的反对,除非皇帝妥协,让一部分利益给世家。

然而即便世家同意,也不过是换一种途径,让世家大族的人为官罢了。

但要是提出学院制度,除非能先将世家给灭了,不然就很难实行下去,哪怕是皇帝,难度都非常大。

兔子急了都会咬人,世家大族急了,那就不仅是咬人那么简单了。

而孔颖达此刻正在兴奋的记录着,李元吉说的这个科举,在孔颖达眼中,这将会是一个开辟时代的官员录取之法,这么一个改变时代的大事,他也将会是绝对的参与以及主导者,孔颖达怎么能不激动。

前隋虽有科举,但不过草草结束,大唐武德年间,也未举行过科举,然而如今李元吉再次提起科举,与前隋所用的,完全就是两种制度一般。

尤其是学院制度的实行,这一刻孔颖达忽然发现,仿佛就是为了这个科举制度而生的一般。

他作为孔子之后,孔子第三十二代孙,若是能够牵头这样的一种时代大事,他这个孔子后人,也将再次重振孔氏辉煌。

将李元吉说的这些一一记录完成,孔颖达便是兴奋的看向李元吉。

“大王,这个科举制度,当是重中之重,大王此举,无疑是在开创先河,必然是一项利国利民,后人受益之策,臣,为之振奋!

臣现在告退,这便下去开始整理,请大王放心,臣必定不分昼夜,尽快将大王所言,尽快整理而出,以让这学院制度与科举制度尽快面世!”

孔颖达说完,收拾好做好记录的一沓纸,匆匆忙忙的退了出去。

李元吉看着孔颖达的样子,他看得出来,孔颖达很兴奋,很激动,想要迫不及待的将这些完善一般。

看着孔颖达下去的身影,李元吉无奈笑了,他是真没有想到,孔颖达也有这么沉不住气的时候,这么风急火燎。

“我都还没有说完呢,你就下去了,不过也好,重要的基本都说得差不多了,等你整理好,到时候再补齐其他不足的地方了。”

李元吉心中同样高兴,教育制度定下,他只要再坚持几年,十年以后,他这里的人才,就会越发繁多起来,到了那时,不管封地多大,都可以不用为没有人才治理而烦忧了。

对于这个划时代,足以颠覆当前的学院制度与科举制度,李元吉心中同样万分期待。

期待的同时,又是感慨,果然想要有变革,还得是在乱世,亦或者新国初立之时才是最好的,因为凭借着威望,就可以达成目的,越是和平盛世,想要有变化,就越加困难。

因为阶级已经固定,既得利益者已经确定,想要改变,就意味着变法,而每次变法,必然都将损害已经确定的既得利益者,那些人的阻拦,才是改变最为艰难的原因。

而在乱世,亦或者他如今这个时期,他想要实行什么,哪个敢在他面前闹?

只要有人敢闹,他就敢砍人,因为既得利益者不固定,阶级没有完全固定,反对的人,不会有那么多,态度更不会有那么坚决。

李元吉乐呵一阵后,也是开始想着自己要做的事情了,他可是没有忘记,要解决纸张的问题。

如今不是说没有纸,只是宣纸不仅制造费用比较高,而且成型速度也比较慢。

以往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用纸,还能继续使用宣纸,但以后,纸张的使用更加频繁,且数量繁多,若是全部用宣纸,还真的是够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