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2章 大戏开幕(1 / 1)面包茄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70年代,想做一场电视直播不是容易的事情。

要预先设置好电视发射塔和接收器,要用同轴电缆进行微波传输,还要解决视频信号和编码处理。

幸好是TVB,幸好是利舞台,换做其他电视台或其他戏院,想做到这些都没那么容易。

由于等待的过程太久,除了一些招待的食品外,现场并没安排什么暖场的节目,让许多同行颇有微词。

看在来宾分量很重的面子上,才没有直接表达不满,但私底下的抱怨还是不少。

终于等到9点58分,随着导播将画面切换过来,两个主持人进行开场后,李清源率先登台。

今晚的会场布置,是台上仅有一张讲桌,正对着的方向摆着一圈椅子。

在香江小姐比赛时,那边坐着是评委,现在坐着的都是报界同行。

讲台是大家轮流上,谁敢站上去,就意味着要接受质询。

好在李清源不用别人质询,他会先开口发难。

“感谢来宾,感谢各位商界的精英、学界的群贤、报界的前辈,感谢各位金主,感谢翡翠电视台,更要感谢守在电视机前,没有换台离开的观众。”

说完朝台下鞠躬,有礼有节。

他人靓嘴甜态度谦卑,哪怕这番话没多么精彩,也博得了现场一阵掌声。

只有昌哥见到是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拉了拉身旁的黄烈杨:“黄总,这人是?”

黄烈杨小声道:“应该是那个叫李清源的,来之前沈先生提醒过。”

说完,他见杨胜昌有些坐立不安,诧异对方怎么心理素质这么差?

忍不住安抚道:“杨总,不用怕,等下上去你只管表演即可,其他的话都由世俞替你说。”

黄烈杨这么说,自然有底气在。

来之前整個明报系的高层,都对此事专门开会商议过。

不管“人造蛋”有没有,但逻辑学的基本原则是“证有不证无”。

我非说某件事物存在,那你很难举证说明它不存在。

这就是谣言为什么永远无法得到有效辟谣的原因。

比如村里都在传张家丫头去南方当小姐,那么张小姐除了离开那个旋涡,永远无法解释清楚这件事。

所以今天明报系的策略就是胡搅蛮缠,不管能不能赢,反正我先立于不败之地!

而且明报还就出阵人员做出讨论,金镛亲自点将,派出了有“小报狗仔王”之称的王世俞!

相比于明报系的信心,昌哥可就没那么坚定了,他是被黄烈杨使了手段,硬着头皮架来的。

他可没忘自己有个致命弱点,那便是作假的资料,一开始是信报女记者提供的。

另外,死靓仔怎么混到《信报》去了?

回忆起当初气势汹汹找到他后的场景,那份尴尬到现在仍心有余悸。

不管昌哥怎么想,台上的李清源行礼过后,开始给同行上价值了。

他抬起胳膊,做了个看表的动作,曼声道:“现在是22点08分,我知道有许多人在这个时间已经休息了。但同时也有许多人,在熬夜观看这个节目。”

“我也喜欢熬夜……”

说到这里,场内的好多看客直皱眉,认为这些完全是废话。

只有廖烈文笑着转头向旁边的李家成道:“山止找来的这个年轻人不错,还知道和观众共情。”

李家成淡淡一笑,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

台上的李清源接着道:“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我为什么会那么喜欢熬夜?

直到最近和某位前辈接触后,我才明白了一个道理。”

讲起某位前辈,李清源用崇敬的目光看了看台下。

他在台上往下面看,广角瞳孔外散,也不知道具体看的是哪位前辈,反正让近些天接触过的好多前辈以为说的是自己……

“学业的艰难、工作的压力、竞争的残酷,让我下意识认为,白天的时间不属于我,于是我不得不减少睡眠,来获得生活的意义。

相信大家都被无情的竞争世界侵蚀过,经历过熬夜,会发现那个熬夜是非常痛苦的。

如果现在我睡了,再次睁开眼,又要为了明天去拼搏。

可那些时间属于责任、属于担当、属于信念和执着。

却唯独不属于自己!”

这两天李清源接触的报界人士,纷纷感慨过现在报业竞争之残酷。

因为来到12月,又有几家报社挂牌创刊。

香江小小弹丸之地,中英文算在一起,居然同时存在了90家报社,真他妈的诡异。

于是这番话立即引起了共鸣,场间第二次发出掌声,热烈程度要远超第一次。

不管结果如何,内卷这个事实大家太认可了,最好今天过后,能有多家报社倒闭……

待掌声落下,李清源笑了笑接着道:“熬夜做什么?我会看电视,看书籍、看报纸。

‘看’,是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要做的事,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同样,新闻属于生活。

看,往往是对一件事最真实的记录,不加丝毫修饰。

同样,新闻重在客观。”

来了!

同行们精神一震,这小子七拐八拐还能拐回来,口才果然不简单。

许多第一次见李清源的人,纷纷诧异林山止从哪弄这么一位?

想到一会儿要和这样的人对线,不少代表都是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

沈新宝看了看旁边的王世俞,见他并未怎么紧张,多少放了一点心。

今天《明报》不是孤身奋战,台上这小子绝对想不到,他已经暗中联合了香江两份最大的中文报刊。

今天目的就是把水搅浑,把《信报》批臭。

用一百万拉来两个强力盟友,用一百万扳倒《财经新闻》的对手,很值!

正在这时,便听李清源发难了。

“做新闻是一个发掘事物本质的过程,全面了解一件事需要时间做调查。

浮于事件表面是做不好新闻的,对事件仓促地下一个结论,不仅不符合新闻严谨、准确、客观的要求,更不利于深层次地思考事件背后的真相。

在这一点上,相信读者们近期很是体会到了一些诟谇谣诼。

各家报社自言其说,说好听点叫备有侧重、角度不同。

说难听点是没有抓住事实的全貌与真相,读者看后都不知道该信谁的。

理不辨不明。

为此,《信报》特地举办这场活动,邀请各位同仁到现场一论。

第一,‘人造鸡蛋’是否存在?

第二,《信报》是否在为不法商人缘饰?

第三,是我个人想求问,媒体在社会中角色定位是什么?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不要时常自问,‘我是谁、为了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