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初的政治生态而论。
松江徐氏,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在朱元璋统一东南之前,此地乃是张士诚治下。
在那个群雄并起,处处狼烟的年代。
任何统治者,要是没有当地士族的支持,是不可能安安稳稳治理麾下的地盘的。
而松江徐氏,则是张士诚的铁杆支持者。
一个松江,一個苏州。
便为张士诚提供了足够的税赋,用于供养大军。
至于后续的事情嘛...
大明人都知道。
张士诚败亡,朱元璋一统东南。
松江徐氏,压错了宝。
其实按照朱元璋的性子,这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
毕竟朱元璋是心怀天下的雄主,对于能够争取到的力量,还是愿意争取的。
比如方国珍,乃至于张士诚,陈友谅的旧部。
只要愿意归降,不也活得好好的,甚至位列大明朝堂之上吗?
甚至对于那些出自松江徐氏的本地官员,朱元璋也没有进行撤换,而是让他们好好的任职,招降的意思非常明显。
但自北宋时期传承下来的松江徐氏,错误的估计了形势。
也有可能是他们的家主,不想承认自己眼光不好的事实。
总而言之,在张士诚败亡之后,松江徐氏对于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的统治,主打的就是三个字。
不配合。
具体表现在朱元璋派出徐达,清查松江,苏州两地田亩这档子事上。
本来嘛,清查土地,就是诸侯拿下一个地方之后的题中应有之意。
不如此,朱元璋,乃至于其他诸侯,如何做到对治下有数?对收上来的赋税有数?
但此举却好像踩到了松江徐氏的尾巴根!
当场就特么反了!
不过不是直接反,而是在百姓当中散布流言,说朱元璋此举是要收走他们的土地。
同时又派出自己的心腹,在百姓当中带头,散发武器,直接站起来反抗朱元璋的统治。
没错。
因为“封藩案”所引发的民变,在大明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甚至在大明成立之前,就已经发生过了。
只要朱元璋的政策,触碰到了士族的利益。
这群士族总会搞点幺蛾子出来。
不然朱元璋这么个心怀天下的人,也不会始终看不上朝中的文臣,乃至于东南士族。
正事不干,净特么添乱!
最终,这场叛乱,还是当时为了保住朱文正一命,立功心切的季秋,率兵平定的。
三月末起事,四月上旬,季秋就把叛乱的几个“头子”,带回应天供朱元璋发落了。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说的就是松江徐氏这等人。
这场叛乱虽然没有给大明造成什么影响,甚至于在封赏大典,给季秋册封爵位时。
朱元璋都没想起来还有这档子事。
但松江,苏州,两地的士族,却是实实在在的恶了朱元璋。
那时候,朱元璋要收买人心,谋取天下。
虽然明知道这场叛乱是松江徐氏等几个士族,在背后使坏。
朱元璋也不好直接处理他们,只是给松江,苏州两地定下重赋,同时在暗中绝了这几家士族入朝为官的路子。
当然,朱元璋不可能明着下令。
但朝中善于揣测上意的官员,比如李善长之流,就算朱元璋不打招呼,也知道该怎么做。
在几次尝试入仕,都是无疾而终之后。
松江徐氏彻底放弃了挣扎,转而开始一门心思的捞钱。
顺便再因为重赋的事,散布一些朱元璋“小心眼”的谣言。
他们也不想想,朱元璋没要他们的命就不错了!
还有啥好不知足的?
但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难。
总之,在松江徐氏的眼中,对于大明丝毫没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甚至还在暗中记恨朱元璋。
只要松江的赋税,依旧搞“区别对待。”
他们这份心思就不会消弭。
而在朱元璋实施海禁之后,松江徐氏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本来官就当不成了。
现在又特么不让我们从海外捞钱!
难不成,非要我等在家安安稳稳的种地,才遂了你朱元璋的心意?
其实朱元璋也压根不是在针对他们...
但松江徐氏,因为这事,却是愈发的记恨朱元璋。
至于海贸...
当然不会停下。
只不过通往中亚的航线,他们不敢走了。
不然撞上大明的船队,说不清。
毕竟他们这等走私的行为,不光是在触犯大明的利益,也是在影响那两个“总掌海贸”士族的利益。
松江徐氏敢得罪大明,甚至是朱元璋。
但却不敢自绝于士族。
因为如此一来,松江徐氏犯事的时候,可就没人帮他说话了。
无奈之下,松江徐氏只好将目光投向倭国,整日整日提心吊胆的搞走私,生怕被在沿海巡视的汤和发现。
虽然看上去,松江徐氏的处境,可谓是“如履薄冰。”
但他们却是丝毫不见胆怯。
除了瓷器,茶叶,这等常规的贸易货物。
就连铁矿,硝石,甚至是火器这等战略管制物资,他们都敢往倭国走私!
不然光是普通的贸易,徐惟德凭什么被怀良亲王如此对待?
只因为松江徐氏,是站在怀良亲王身后,支撑着整个倭国南朝军力的“军火商!”
这样的日子,若是持续下去,松江徐氏依旧可以安安稳稳的壮大。
最终等到明朝中后期,“重振朝纲”,从吉安杨氏手中,接过主宰大明朝政和号令天下士族的接力棒。
可一封书信的到来,打乱了松江徐氏祖地的平静。
远比王府奢华的大宅内,徐氏家主看着徐惟德漂洋过海,自倭国送回的书信,眉头渐渐皱起。
书信很短,只有寥寥几行。
但徐氏家主一看,就仿佛陷了进去,迟迟没有抬起头来。
足足半个时辰后,他才抬起头来,眼眸中有无比坚定的凶光闪过,彷佛已经做出了决断。
“给惟德传信。”
“告诉他,联系咱们在倭国的人手,想办法在使团到达京都之前。”
“杀了他们!”
“要是倭国和朝廷建交,我等再无容身之地!”
“族里这唯一谋生的路子,也要断了!”
“不管派出去的使团是谁,与我松江徐氏是否有旧。”
“一律不问。”
“让他把事情办的干净些,别放走了任何一人。”
“事后,再将这些事,甩到倭国头上。”
“另外派人关注朝廷的动向。”
“从今天起,我不希望再有任何朝廷与倭国来往的消息,咱们族里最后一个知道!”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