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李定国突然询问这么一个问题,朱慈煊心里有些懵,一时竟不知其何意。
似乎是看出了皇上的不解,李定国望向远方,叹气道:
“臣早年无知,曾与大明为敌,甚至击杀了不少大明将领。如今想来,悔恨不及呀!”
听到这,朱慈煊才想起李定国是大西军出身。
他早年跟随张献忠起兵反明,是张献忠的义子,也是农民起义军中的一员,
经常四处与明军作战,攻城略地。
而且由于领兵有方,李定国斩杀不少明军将领,占领了不少明军城池。
虽然说崇祯的自缢、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大顺军关系更大,但多少也和大西军沾点关系。
正因为如此,李定国才想知道自己在太祖皇帝心中的地位。
作为后世之人,又对历史颇为了解,朱慈煊知道,无论是大西军,还是大顺军,都是明朝灭亡的表面原因。
大明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制度的缺陷,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缺陷。
当时的大明已经积重难返,即使没有李自成、张献忠,也会有张自成、李献忠。
“太祖皇上亦是农民出身,他虽然已羽化成仙,但依然心系百姓。”
朱慈煊说道:
“他告诉朕,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虽然起兵造反,与大明为敌,但皆有原因。
“起义军中虽有浑水摸鱼者,但大多数是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活不下去的贫苦百姓。
“若是大明朝廷能让其吃饱穿暖、安居乐业,他们又怎会造反呢!”
听到这些话,李定国的眼角隐约可见一丝泪水。
“因此,太祖皇上不仅没有责怪你们这些起义军,还对你们迷途知返,重新归顺大明,与清虏作战,给予赞赏。
“说你们深识大义、顾全大局,乃我大明抗清之中坚也!”
听到此,李定国的眼泪流了下来。
他抬起袖子,擦拭泪水:“太祖皇上在天之灵,深知臣之意也!”
见此情形,朱慈煊也是唏嘘万千。
历史上,明朝确实是亡于农民起义军,但最后支撑大明与清兵作战的,也是这些人。
李定国军是大西军,夔东十三家是大顺军。
在南明后期,基本都是这些农民军与清朝作战,保留着大明最后一丝火种。
也保留着汉人最后一丝血性!
对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军,人们总说他们目光短浅、素质低下、只知道抢夺、不懂得治理。
但怎么就没有人说他们为什么目光短浅、素质低下、只知道抢夺、不懂得治理呢?
还不是他们没有钱、没有途径接受教育所致?
而那些有钱、有途径接受教育的知识分子、科举人士呢?
现如今,这些“有识之士”基本都已投降清朝,成了满人的狗,连“奴才”都称不上!
而那些有着各种局限性的农民起义军,虽然目光短浅、素质低下……
但他们至少还知道不当亡国奴,不当狗汉奸,还敢拿起武器,和清虏厮杀。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李定国这一批明末农民军,虽然有着种种问题,但在朱慈煊心中,他们的所作所为,称得上是一代枭雄。
而李定国本人,更称得上是“民族英雄”!
虽然由于部分人的有意遮掩,李定国、夔东十三家等人抗清故事并不广为人知,至少比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人差了许多。
但在朱慈煊的史学观里,他们的经历和故事,一点也不比其他民族英雄的差。
他们的故事,也该流传后世,不被遗忘!
李定国擦拭干泪水,脸上露出笑容。
这一刻,是真正的笑容:
“陛下,太祖皇上如今已羽化成仙,定然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臣却不知他告知您多少未来之事?”
朱慈煊心想:现如今是17世纪,我来自21世纪,相差不过三百多年,不到四百年。
于是,便回答道:“太祖皇上自然所知甚多,但毕竟梦中时间有限,所以只告诉我未来约四百年的事,不知元帅想知道些什么?”
“陛下,老臣如今已是不惑之年,未来即使活的再长,也不过还有三四十年而已,若是统率兵马,为大明作战,更不过一二十年而已。”
李定国望着北方,略带忧伤的说道:
“因此,臣为国奋战的日子不多了,以后也将慢慢力不从心。
“然而,即使我等光复故土,重建河山,周围强敌依然不少。尤其是北方,蛮夷众多,经常骚扰我朝。
“故而,老臣想知道在未来,我们民族可还会遭到异族侵略?我们又是否能再次击败他们?”
听到李定国所问并非个人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关乎民族的大事,朱慈煊对他的格局更添加了几分钦佩。
然而,他一时也不知作何回答。
来自未来的他自然知道这个民族还将遭受比清兵入关更加可怕的侵略,遭遇各种更惊险的危机。
但是,仅仅思考一小会,朱慈煊便回答道:
“不会了!”
是的,无论另外的时间线如何,在这个时间线,朱慈煊不会让悲剧重演。
听到这个回答,李定国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如此甚好,甚好!”
“而且,据太祖所言。”朱慈煊望着海面,继续说道:
“即使我们失败了,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民族还会有人完成我们的事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听到此,李定国更显高兴。
不过随后他又摇了摇头:“陛下,我们这代人的事,就不劳烦后人了。”
这时,他再次望向远方。
只不过这一次,并非看向北方,也非望向海面。
相反,他转身望向不远处的森林:
“陛下,这一次我们定能成功,一定可以重回故土!”
朱慈煊也转过身,望向岛上的热带雨林:
“对,我们可以的!”
这时,他们两人并排站在海边巨石之上,望着不远处的雨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此时,带着必能成功复国信念的他们,心里不约而同的想着同一件事:
森林中的明军,进展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