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似乎想起来什么,突然怒目圆睁,低吼道:“孽子!安敢如此?!”
虽然距离陈平安上一次写史册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是李世民经常拿出史册品读,好知道自己这些年做过什么,也好有一个规划。
所以,他记得陈平安写过,在贞观十一年,帝临幸洛阳宫,闻武氏‘容止美’,遂召入宫中,册封为五品才人,赐名媚娘,然后便是贞观二十三年,帝驾崩,武才人和其他无子嗣的嫔妃一起入长安感业寺。
当时,李世民还有一些疑惑,陈平安为何要对一個后宫女子特书一笔。
只不过,区区一女子,也并未让李世民上心。
而今看来,事情确实不简单。
自己后宫的才人,竟然成为了自己儿子的皇后。
李世民顿时感觉有一颗石头堵在了心口,非常的难受,脸色阴沉着。
陈平安回道:“陛下息怒。”
心下却想着,你看到这里就开始暴怒了?
这还早呢。
不知道,你看到自己的李唐最后落入一个女子之手,会是如何感想。
会不会直接把还没出生的李治,直接给打掉。
算算时间。
长孙皇后这一次怀孕,应该就是李治了吧?
这么一想。
陈平安又想到了一个有点儿疑惑的点。
他一开始就全说过李世民,长孙皇后身体羸弱,最好先休养身体。
还隐晦地提出,最近几年最好不要同房。
长孙皇后是真的能生,感觉就好像是为了生育而耗费了自身的元气,在生了最后一位公主之后,病死床榻。
这也算是在改变什么吧?
结果,长孙皇后还是怀孕了。
若是明年生出来的还是一个大胖小子。
那岂不是说,李治还是出生了。
这难道是天意吗?
李世民却蹙眉,咬牙道:“朕息怒?朕如何息怒?”
此时此刻的李世民就好像是一头快要暴走的老虎,瞪着双眼,露出一丝杀气。
“那个武才人现在在何处?”
陈平安愣了一下,回道:“她现在应该还是一个孩子。”
他并未说明武才人的真实身份,在脑海里面搜索了一下,想到武才人好像出生于武德年,至于到底是哪一年,他也忘记了。
李世民却看出来陈平安这种答非所问的心思,盯着看了一会儿。
深呼吸一口气。
“算了。”
“此后,朕不召她入宫便是!”
李世民似乎很快就泄气了。
愤怒来的快,消散的也快。
陈平安抱拳道:“陛下圣明。”
李世民又拿起了史册,再一次看了看,接着道:“废王立武,这王皇后出身于王家?”
陈平安回道:“太原王氏。”
李世民点点头,似乎又能理解李治其意,问道:“所以,他是想要借此打压五姓之家?”
陈平安道:“陛下,李治确有其意。”
当然,最主要还是因为那位可是武才人,是陛下你的武才人啊。
有人说,李治小时候缺少母爱,所以有着一点儿恋什么的情结。
陈平安也不知道是不是。
至于打压五姓之家,确实也有可能,借助武才人的手,打压世家门阀,从而彻底把挡在他亲政的大山给搬走。
而这座大山的山顶,站着的就是长孙无忌。
不错,到了后来,长孙无忌就成为了关陇世家的代表人物,利用自己开国大臣、大唐国舅、长孙世家、关陇勋贵之家等身份,成了大唐最大的权臣。
李治看似登基为帝,实则说话的分量并不是很重。
永徽之治,看起来是李治当政的时候,创造的盛世,实际上,就是贞观之治积累起来的财富,就是一个傻子坐在那个位子上,也会出现永徽之治。
不过嘛,李治的手段,那也确实是高明。
高明这个字,就不应该给李承乾,而是给李治才对。
长孙无忌何等人物,又是何等的老狐狸。
结果呢。
一个废王立武,用一个皇后,就除掉了他。
而且,长孙无忌还是李治的亲舅舅啊。
李治竟然对此无动于衷?
说白了。
这就是李治的意思。
而之后,李治用起武将来,那也是得心应手,和李世民不相上下了。
唐朝在这时候,也是真正的内圣外王,打的突厥节节败退,不敢扣关,建立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九大都护府。
从这些功绩上也能看出来,李治绝非等闲之辈,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若是没有后面头晕眼花,让武皇后批阅奏章,给武皇后权柄,以至于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丢了李唐江山。
李治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君王,也绝对能够在帝王之中排的上号。
可惜了。
李世民在听到陈平安的回答之后,气消的也差不多了。
既然是想要打压世家,那也就可以理解。
毕竟,他自己也是在玄武门之后,还把弟弟的妻子给收进了后宫。
所以,也就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在女皇事件出现之前,李世民应该还是能原谅李治的。
李治时期的永徽年,没什么好说的。
一个废王立武,也算是情有可原。
李世民暂时原谅了李治,不仅如此,还让太医署的御医去为长孙皇后调理身体。
他自己又拿出了陈平安前面两次所写的史册,再加上这一次的史册。
一共三本,从贞观元年到贞观二十三年,从永徽元年再到永徽六年。
一共是二十九年的史册。
二十九年的时间,看起来,世家大族依然还是一个比较大的威胁。
不然自己那儿子也不会费尽心思废王立武。
那以后,不仅不能让那位武才人进宫,还不能给儿子找世家大族之女。
又或者,必须在自己有生之年,在有着陈平安的辅佐之下,彻底解决世家大族这个隐患。
李世民思索良久,最后提笔在纸上写着‘世家门阀’四个字。
就这么看着。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建立县学、州学,九年义务教育……。”
李世民又看向了陈平安当初提出的那些国策,双眼之中,也是复杂无比。
似乎颇有一些不甘心,却又激起了他的雄心。
这等良策,岂能被埋没!